文学作品阅读

爱与生的苦恼_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三

叔本华
宗教哲学
总共26章(已完结

爱与生的苦恼 精彩片段:

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所有的满足——幸福,实际上往往是消极的东西。本来,自然就无意赐予我们幸福,不为一个愿望的达成而感到满足。因为愿望虽是一切快乐的先导条件,但产生愿望却出于“缺乏”。并且,愿望获得满足后就消失,快乐随之消失。所谓满足或幸福,也不可能免于痛苦穷困的状态。

总之,愿望纠缠不休,足以扰乱我们的平静,就算倦怠也是一种痛苦,它会造成我们的生存重荷。我们要获得或达成某件事情,总是困难重重。一个计划总要遇到许多阻力,沿途布满荆棘,并且当你好不容易克服一切而最终获得时,实际你只是免除一种苦恼、一种愿望,再也得不到什么,它和这一愿望未表现之时的状态无丝毫差异。

直接给予我们的通常只有缺乏,即痛苦。也许当满足或快乐呈现时,我们能回忆起从前的苦恼或缺乏,但这仅仅是间接的了解。其实,我们从未正确体认或珍视过现在所拥有的幸福或利益,而仅视之为当然的事情,这乃是因为它们仅以抑制痛苦来消极地满足我们。一旦失去它,才逐渐察觉出它们的价值;这是因为缺乏、穷困、苦恼能够积极地直接传达给我们。

因此,当我们回想摆脱穷困、病痛或缺乏时,常流露欣慰之情,只因那是享受现在的唯一方法。就求生欲望所表现的自私立场来看,我们无法否认,当我们目睹或叙述他人的苦恼时,可得到一种满足或快慰。卢克莱修就曾很率直地叙述出这种心理:

海上狂风大作时,伫立岸边,

看着舟人的劳苦,心生快慰,

不是幸灾乐祸,

而是庆幸自己得以幸免灾祸。

但这种喜慰,这种幸福的认识,实已非常接近积极的恶意了。一切幸福都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所以不可能有永远的满足或喜悦,我们只是避免这一次的痛苦或缺乏,但接踵而来的不是新的痛苦,就是倦怠,是空虚的憧憬和无聊。从世界和人生最忠实的镜子——艺术,尤其是从诗歌中就能得到证实。所有的叙事诗或戏剧,不外是表现人类为获得幸福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而从未描绘永恒而圆满的幸福。这些诗的主角历尽了千辛万苦或通过重重危险,终于走到他的目标,一旦到达终点后,便匆匆闭幕、草草收场了。

如果再继续写下去,只有表示书中或剧中的主角以为的无比幸福的灿烂目标,原来却是那么稀松平常,使人沮丧失望。同时,他达到目的之后,境况并不比先前更好。在那里,不可能有永恒真正的幸福,所以也不能成为艺术的对象。诚然,《牧歌》的目的本来是想描绘这类幸福,但显而易见,若如此,就不是原来的《牧歌》了。

那类题材,在诗人手中通常是以叙事形式表现,由小小烦恼、小小喜悦、小小努力构成一首叙事诗,或者成为描写自然美的叙事诗。自然美本来是没有意志的纯粹认识,事实上确实是唯一纯粹的幸福。在它之前,没有苦恼、没有欲望,在它之后不会伴随后悔、苦恼、空虚、倦怠。但由这样的幸福所填满的并不是全部人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季节。

在诗歌中看到的东西,在音乐中也可以发现。在音乐的旋律中,可以看出解脱后的意志的内在历程,看出人类心情涨落、憧憬、苦恼、欢喜的最神秘的内部。旋律经常离开基调,而继续无数的犹疑彷徨,以致成为最悲痛的不和谐,但最后又复归于基调。基调虽是意志的满足和安心的表现,但若持续太长时间,则变成了腻烦而无意义的单调,这相当于倦怠。

根据以上观察,我们应该可以明了,一切幸福都是消极的,我们不可能得到永恒的满足,人生所有的现象皆为意志的客观化,意志的努力没有目标、没有结局。这种没有结局的特征,在意志的一般现象(即其最普遍的形式——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以至最完全的现象——人类的生命和努力中,都能充分体现出来。

作品简介:

叔本华创作的《爱与生的苦恼》讲述了:唯有站在最高的立场,才能获得绝对的真理。

欲望越强烈、越贪求我欲之满足的人,他所感到的痛苦也就越多越深。

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加,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才,苦恼最多。

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这二者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

妄想产生的欢喜愈大,一旦消失,所得痛苦也愈深。

尽管人生多熙攘纷杂,但对它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原本就是幻想在作祟。

当我们快乐时,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当处在痛苦中时,则觉得度日如年。

一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他酣睡时,而不幸的人最不幸的时刻,就是在他觉醒的瞬间。

亲情经常击败自私心,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维护子女。

苦恼并非从外界注入,它就像流不尽的苦汁,而它的源泉正在我们心底,但一般人都视而不见。

作者:叔本华

翻译:陈晓南

标签: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德国哲学

爱与生的苦恼》最热门章节:
1叔本华年谱2八、谈死亡3七、求生意志的肯定4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五5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四6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三7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二8六、人生的空虚与烦恼 一9五、素质与遗传10四、生命的理念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