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_颠倒错乱和早年的伤痛

托马斯·曼
外国小说
总共19章(已完结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 精彩片段:

颠倒错乱和早年的伤痛

主菜只是一道青菜,佐以萝卜和煎排骨,因而后面又加以一道冻子☾1☽,用目前市售的布丁粉烹制而成,味儿同杏子和肥皂相差无几。年轻的仆人克萨韦尔身穿一件宽大得不合身的有条纹的上衣,手戴白羊毛手套,脚穿黄澄澄的凉鞋,把冻子端到桌上。两个“大人物”用委婉的方式提醒父亲,他们今天要有客人了。

所谓“大人物”,就是英格丽德和贝尔特。英格丽德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长有一双棕色的眼睛,十分妩媚动人。她快要参加中学毕业考试了,不过只要她懂得如何讨老师——特别是校长——的欢心,请他们开开恩,及格也许不在话下。可是她认为一纸文凭也派不了什么用场。由于她笑起来颇能讨人喜欢,说话的声音也娓娓动听,而且很有一套演滑稽戏的模仿才能,所以一心想在舞台上露一手。至于贝尔特,却是十七岁的金发小伙子,他无论如何非在学校毕业不可,但希望毕业后尽快投身于生活的洪流中,不是当一名舞蹈演员,就是在小型歌舞场里咏歌吟诗,甚至当侍者也心甘情愿,不过当侍者非“在开罗”不可。有一回,他清早五点钟就逃往开罗,回来时显得狼狈不堪。贝尔特酷肖他家年龄相仿的仆人克萨韦尔·克莱恩斯居特尔,这并非因为他貌不惊人——外表上,他很像父亲科内利乌斯,甚至维妙维肖——而主要是因为两人在别的方面有其相似之处,也许是由于气质相近吧:这两个小伙子不论在衣着和举止作风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都蓄着一头浓密的长发,头发在头颅中央马马虎虎地分开,因而当他们仰头把额角上的头发往后一甩时,脑袋摆动的姿态也一模一样。当他们中间任何一个穿着挡风的茄克衫(为了卖弄风情,还系上一条皮带),不管晴天雨天都光着头穿过花园的大门,缩头缩脑、身子稍稍伛偻地溜了出来,或者跨上行车时——克萨韦尔总是任意动用主人的自行车,哪怕女车也不例外,有时甚至漫不经心地踏起教授的车子来——科内利乌斯博士在卧室的窗口怎么也分辨不出他眼前究竟是那个仆人呢,还是自己的儿子。教授觉得两人都像帝俄时代年轻的农夫。此外,他俩又嗜烟如命,只是贝尔特没有办法像克萨韦尔那样把这么多的烟搞到手。克萨韦尔每天抽烟三十支,香烟的牌号,是以一个走红的女明星命名的。

“大人物”称他们的父母亲是“老人家”。他们不是背后喊,而是谈话时就这么称呼,而且喊得十分亲昵,虽然科内利乌斯年方四十七,而他的太太还要小上八岁。“可敬的老头子!”“真心的老奶奶!”他们总是这么叫。至于在家里提心吊胆度晚年的教授的爹娘,在他们的嘴里则是“太爷老太奶”了。说起在楼上跟“蓝安娜”一起用餐的“小宝宝”洛尔欣和拜塞尔(人们叫她“蓝安娜”,是因为她脸色发青),喊起父亲来时像母亲那样直呼其名,干脆叫他阿贝尔。他们喊起阿贝尔这个名字时,听来十分亲切悦耳,又说不出的可笑。五岁的艾蕾诺丽,喊起这个称呼来特别甜润悦耳,她童年照片上的长相跟科内利乌斯太太的一般无二,教授爱她如掌上明珠。

“亲爱的老先生,”英格丽德把她那只大而漂亮的手搁在父亲手上,和颜悦色地说。这时教授按照布尔乔亚的老规矩,在家庭的餐桌上俨然以一家之主自居。英格丽德坐在他的左面,对面是她的母亲。“父亲大人,现在我要提醒你一件事,你肯定已记不起来了。今天下午,咱们得开开心心热闹一阵子了,咱们要像鹅儿们一样跳跳蹦蹦,还要吃上几盆鲱鱼色拉啦。你要克制一下,别沉不住气,九点钟后就散场。”

“哎?”科内利乌斯拉长了脸说。“好,好,”他一面说,一面点点头,表示对这件非做不可的事没有异议。“我只是想,时间真的到了吗?星期四,不错。光阴过得真快!那他们什么时候来呀?”

英格丽德回答他,客人大约四点半来。关于同父亲交涉的事,做弟弟的都让她占先了。只要父亲在楼上好好休息,他什么也不会听到的,何况七点到八点他还要去散步。只要他愿意,甚至可以越过平台溜出去。

“哦——”科内利乌斯拖长了声音,似乎说:“你在吹牛。”可是这时贝尔特开腔了:

“万尼亚只有每星期的这个晚上不演出。遇上别的日子,他六点半就走了。这样,一起来聚会的人就怪难受的。”

“万尼亚”就是伊凡·赫策尔,是国家剧院里一位大名鼎鼎、深受人们欢迎的青年艺人。他同贝尔特和英格丽德意气相投,他们常在他那儿喝茶,还常到衣帽间里去找他。他是一个新派艺术家,风格与众不同,在教授看来,他在台上的舞姿矫揉造作到极点,尖声怪叫的腔儿令人摇头。对一位历史教授来说,这是难以忍受的,可是贝尔特受赫策尔的影响实在很深,把下部眼睑的边缘画得黑黑的,为了这事,父亲曾跟他翻过脸,但结果还是说服不了他。贝尔特血气方刚,他曾肆无忌惮地说,要是他决定做舞蹈家,他就要以赫策尔为榜样,即使在开罗当侍者,也要模仿他的举止。

科内利乌斯向儿子微微欠身,而且扬起了眉毛。这表示他既谦逊,又富于自制力,不失长者风度。他演的这出哑剧并无明显的嘲讽成分,随你怎么理解都行。父亲这副腔儿,贝尔特既可看作是针对自己的,又可认为是针对他那才气横溢的朋友的。

“来的还有谁呀?”一家之主又问。于是他们又举出了他多少熟悉的一些名家,这些人有的来自郊外的住宅区,有的来自城区,有的则是英格丽德念书的女子中学里高年级的同学……他们说,还得打几次电话呢。比如说,还得打电话给马克斯,马克斯·赫格泽尔,他是工学院学生。英格丽德说出他的名字时,故意用拖长的鼻音,据她说,赫格泽尔一家人就是用这样的腔调发音的。接着,她又极其发噱、极其生动地模仿起各种滑稽动作来,做父母亲的都忍俊不禁,笑得连味同嚼蜡的冻子也哽在喉咙里了。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人们遇到可笑的事也忍不住会打哈哈的。

教授的书房里不时响起电话的铃声,两个“大人物”匆匆赶到那儿,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自己的事儿。最近电话费涨价,许多人都把它拆了,但科内利乌斯家依旧装着,正像他家战前建造的别墅现在仍能保持着一样。这一切得归功于教授有一笔相当可观的薪金——他是历史学的正教授,有一百万马克的工资收入,足以应付各种局面。他那座别墅尽管年久失修,但雅致舒适,由于缺乏材料,一时也谈不上修葺,而管子长长的铁炉也已面目全非了。即使如此,他们仍旧过着昔日上层中产阶级的那种生活,虽然已有些力不从心——例如穿的衣服比较破旧,显得有些寒酸。孩子们却不当一回事,他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生来就是别墅里的“无产者”。衣着问题,他们满不在乎。他们这一代穿衣服只懂得赶时髦——这是贫穷和标新立异的产物。夏天,他们只披一件用皮带扎紧的亚麻布大褂,脚上也只是一双凉鞋。布尔乔亚的家长们受不了这个。

两个“大人物”的餐巾悬在椅子背上,在电话里跟朋友们交谈。打电话来的,都是他们邀请的客人。这些人有的答应来,有的谢绝,有的洽谈问题,两个“大人物”同他们通话时,用的都是这帮子人的切口,里面尽是俗不可耐、兴高采烈的黑话,“老头子老太太”几乎一个字儿也听不懂。孩子们还在商量如何款待客人。教授的布尔乔亚虚荣心十足:他想晚餐时在吃了意大利色拉和涂奶油的黑面包后,再来一只圆形大蛋糕或类似的糕点,但科内利乌斯太太说这太过分了。她说,年青的客人们想不到会有这种点心的,两个孩子也随声附和,一面又吃起冻子来。

这家的主妇和英格丽德属于同一类型,只是身材没有女儿那么高。繁重的家务折腾得她够苦了,使她萎靡不振。照理她应当去做一次浴疗,但她只觉得自己疲于奔命,什么事都是乱糟糟的,眼前对这一点还顾不上。她想的只是今天必须去买一些鸡蛋来,嘴里也在为这事唠叨:它们的价值要六千马克,而本星期的这一天,都非从离家不近——去一次要花一刻钟工夫——的一爿店里要一些来不可。孩子们一吃好饭,就想心急火燎地前去取蛋。邻人的儿子丹尼即将前来邀他们一起去,克萨韦尔也将穿起便服,陪少爷小姐一起出行。这是因为,店里每星期只供应每家五只蛋,所以这些小伙子只好挨个儿各自化名走进店里,煞费苦心为科内利乌斯家搞二十只鸡蛋来。对所有参与其事的人来说,这是莫大的乐趣,连帝俄时代的农夫克萨韦尔·克莱恩斯居特尔也不例外,而英格丽德和贝尔特对此特别感兴趣,他们总想别出心裁,把朋友们搞得晕头转向,而且处处都随心所欲,即使一只蛋也弄不到手。他们在电车里热衷于活龙活现扮演其他年青人的角色,一面用平时从来不说的土话滔滔不绝、装模作样地你一句、我一句谈个不休,内容不过是一些老生常谈:日常的政治,物价,以及根本不存在的一些人物,因此车里的乘客听他们口若悬河的扯淡时,既感到津津有味,又心怀鬼胎,疑虑重重,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头。后来他们越说越厚颜无耻,而且谈论起那些虚构人物的令人作呕的故事来。英格丽德能尖起嗓子,用忽高忽低、叽叽喳喳的声音模仿一个女店员的讲话,女店员有一个私生子,那小子暴虐成性,最近在乡下非常残酷地折磨一条母牛,基督教徒连看一眼也于心不忍。当英格丽德尖声尖气地说起“折磨”这个词儿时,她的那副神态使贝尔特几乎笑出声来,但终于忍住了,肉麻地表示同情,继续同那位扮演不幸的女店员的姑娘扯淡起来,说这件事是多么残酷,简直令人发指。她们的话既长而肉麻,又下流愚蠢,坐在斜对面的一位老先生实在听不下去——老先生的食指和印章戒指之间夹着一张车票——公开表示谴责,说他们年纪这么轻,不该絮絮叨叨谈论这类题目(他说“题目”这个词时,用希腊文的复数,即Themata)。听了这话,英格丽德佯装痛哭流涕,而贝尔特对老先生则装出一副怒不可遏、好容易竭力遏制自己而不久即将发作的姿态。他捏紧拳头,咬牙切齿,浑身瑟瑟发抖。老先生本来倒是一片好心,现在在下一个车站不得不匆匆下车了。

作品简介:

本书荟萃了作者18篇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从中可领略这位大文豪的整体创作。

居首之篇《堕落》是曼处女作,它以女演员和大学生恋爱为材,小说一面世就被人们大为赞赏,这给作者增添了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它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间的暧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死于威尼斯》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荐,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压轴之篇《马里奥和魔术师》是曼的巅峰之作,由于是一部意味深长的政治小说,一出版就被法西斯当局列入禁书名单;小说不但有鲜明的政治内容,也有较高的艺术性,作者对许多场景都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扣人心弦。

本书中其他各篇也有其特点和韵味。

作者:托马斯·曼

翻译:钱鸿嘉刘德中

标签:托马斯·曼德国短篇集外国文学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最热门章节:
1马里奥和魔术师2颠倒错乱和早年的伤痛3死于威尼斯4火车事故5孪生兄妹6在预言家的屋子里7幸福8神童9托尼奥·克勒格尔10饥饿的人们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