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_在预言家的屋子里

托马斯·曼
外国小说
总共19章(已完结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 精彩片段:

在预言家的屋子里

某些区域颇不寻常,某些头脑与众不同,而某些人的思想境界也颇为罕见,既崇高,又贫乏。在大城市邻近郊区的某些街灯稀少、警察三两成行的角落里,往往有那么一些房屋,你上楼后到达的终点就是歪歪斜斜的顶楼,顶楼上住的是面容苍白、才气横溢的青年人,他们是睡梦中的犯罪分子,常常在胸前叉起胳膊,低头沉思。有时你到达的终点也许是一个简陋而装饰得别有风味的工作室,一些孤独而富有反抗精神的艺术家在那儿吞云吐雾,他们心力交瘁,嗷嗷待哺,但又目空一切,正在为一些激进而不着边际的思想绞尽脑汁。他们的终极目的,是冷酷、纯正和虚无。他们不作妥协,不予让步,不讲宽容,谈不上什么节制和价值。这里的空气如此稀薄,纯洁,生活的瘴毒再也不会繁育滋长。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倔强的反抗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自我”高于一切的绝望情绪,以及自由、疯狂和死亡。

那天正是耶稣受难节,时间是晚上八点钟。丹尼尔邀请的一些客人已于同一时刻到来。他们接到的邀请书是四开本的,上面写着奇形怪状的文字,要求他们在耶稣受难节晚上集会,宣读丹尼尔起草的一份宣言。邀请书上面画着一只凌空飞翔的山雕,爪上有一把出鞘的短剑。现在,他们在指定时间内相聚于郊区一条荒凉的、半明不暗的街内,前面是一座不很漂亮的出租房屋,预言家本人曾在这里住过。

他们有的人彼此相识,便相互打起招呼来。其中有一位波兰画家和同他住在一起的苗条的少女;一位抒情诗人,他是一个颀长的、蓄有黑胡子的闪米特人☾1☽,随身带着他面容苍白、身材笨重、衣服飘飘然曳在地上的妻子;还有一个既有军人风度、又面有病容的汉子,他是退伍的骑兵队长,一个唯灵论者;此外还有一个外貌活像大袋鼠的年轻哲学家。只有那个小说家——他戴一顶硬梆梆的帽子,小胡子理得很整洁——不认识任何人。他却是另一种人,只是偶然同他们相遇。他对生活多少有些了解,写的那本书在市民阶层广为流传。他决意使自己装出一副十分谦逊和感恩戴德的神情,并且装出一副逆来顺受的可怜相。他跟随别人一起进屋,同他们保持一些距离。

他们扶着铸铁的栏杆鱼贯上楼,谁也不出一声,因为这些人了解言语的价值,一般不肯轻易说空话。在楼梯拐弯处的窗台上,一盏小小的煤油灯发出惨淡的黄光。当他们经过时,就可以辨认出这所住宅每家住户门上标着的姓名职业。他们先后经过保险公司职员的宿舍和办公室,助产士家,精洗女工家,“代销处”,以及动鸡眼手术的大夫之家。他们默默经过这些地方,目光中虽无轻蔑的表情,但十分冷漠。他们毫不停留,接着又信心十足地登上一个狭窄的幽暗得像矿井一样的楼梯间,那边,在楼梯尽头处的上方,闪现着一丝微光,这是最高处发出的一抹摇曳不定的微光。

他们终于到达了屋顶下面烛光的目的地,六支蜡烛,在楼梯口一张铺有褪了色的祭坛台布的桌子上闪闪发光,烛台的样式各不相同。那儿有一扇门,看去颇像顶楼的入口处:门上钉有一块灰色的纸板,上面赫然呈现丹尼尔的名字,是用黑色的粉笔写成的罗马字。他们按起铃来。

一个额头宽阔、神态亲切的少年前来开门。他穿的是一套蓝色的新衣,脚上的靴子亮油油的,手里拿一支蜡烛,斜瞧着他们穿过又小又暗的走廊,来到一个没有糊壁纸的、阁楼似的房间。这里除了一个木质的衣帽架外,空无一物。少年做了一个手势,喉头里还叽里咕噜发出一些声音,示意他们把衣服放好,可一句话也不说。当小说家怀着一般的同情心向他提一个问题时,真相大白:原来那少年是个哑巴。接着,他擎起蜡烛照着客人重又穿过走廊来到另一扇房门前面,把他们一一引入室内,跟在最后面的是那位小说家。他穿着小礼服,戴着手套,决心使自己的一举一动同在教堂里一样。

他们进入的那个房间不大不小,由二十支或二十五支点燃着的蜡烛照得通明。烛光微微颤动,显得十分庄严。一个少女伫立在门口,同大伙儿一一握手。她是丹尼尔的妹妹,名叫玛丽亚·约瑟娃,看去天真无邪,有些傻里傻气。她的衣着十分朴素,衣服上有白白的翻领和硬袖口。小说家认识她:他在一次文艺茶话会上曾见过她。当时她坐得端端正正,手里捧着茶杯,用清晰而恳切的声音谈论她的哥哥。她很崇拜丹尼尔。

小说家东张西望,想找丹尼尔。

“他不在这儿,”玛丽亚·约瑟娃说。“他不在,我不知道他上哪儿了。不过他精神上将和我们在一起,而且将遵照宣言书逐字逐句地身体力行。有人马上要读宣言书了。”

“宣言书由谁来读?”小说家压低了声音必恭必敬地问。他对这一切十分认真。他是一个好心而虚怀若谷的人,对世人和万物都很尊重,乐于学习,对值得尊敬的事物都乐于尊敬。

“由我哥哥的一位年轻朋友读,”玛丽亚·约瑟娃答道。“我们等他从瑞士来。他还没有到,不过会准时赶到的。”

房门对面有一张桌子,桌子上端靠着向下倾斜的天花板。在烛光的映照下,可以看到桌上有一张粗线条的粉笔画,上面画的是拿破仑,他的姿态笨拙而专横,正在炉边为那双套着长统靴的脚取暖。入口处的右面,是一个祭坛式的神龛,在神龛上银质枝形烛台内燃烧的蜡烛中间,有一幅圣者的画像,圣者眼睛朝上,双手摊开。神龛前面有一个祈祷台,走近一看,可以见到在圣者脚边挺立着-张业余爱好者拍摄的小照片,照片上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汉子,汉子有一个宽大、苍白而向后缩进的前额,他的面庞像猛禽一样,瘦骨嶙峋,没有胡子,显出聚精会神的表情。

小说家在丹尼尔像前呆了一会儿,然后小心翼翼地壮起胆来继续跨步,走入室内。内室有一张大圆桌,桌面黄澄澄地抛过光,四周饰以月桂花环,上面还烙上了一只挟短剑的山雕,图案与人们在邀请书上看到的一模一样。大圆桌后面有几把矮矮的木倚,其中有一把狭而斜度大的哥特式椅子高高凸起,十分威严,宛如御座或猎台。此外还有一张粗制滥造的长凳,上面铺的材料也很简陋。长凳横在墙壁和屋顶相交处形成的一个宽大的壁龛面前,壁龛内侧就是低低的窗子。也许是因为装在下面的瓷砖壁炉放出的热气太多,窗子正敞开着;窗外,可以看到夜幕下的一方蓝天。在深沉的夜色中极目望去,只见街头一盏盏煤气灯星罗棋布,它们发出黄色的光点,由密而疏地向远方伸展。

但在窗子对面,房间就狭窄起来,形成一个凹陷的小室,烛光把那里照得比阁楼的其他部分更为明亮,从陈设方面看,既是房间,又是祈祷室。角落里有一张卧式长沙发,沙发套很薄,颜色也很淡。右面可以看到一个有帘子的书柜,柜顶上枝形烛台里的蜡烛和古色古香的油灯都燃亮着。左方摆着一张铺有白布的桌子,桌上有一个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像,一座七枝式烛台,一只盛满红葡萄酒的酒杯,还有一个盘子,上面放一块葡萄干糕点。但凹室前缘有一块地方高高突起,上面摆着一个铁制蜡烛台。平台上有一个镀金的石膏柱,柱顶吊有一块血红的祭坛绸布。一束对开本的文件就堆放在这上面:这就是丹尼尔宣言。墙上和天花板的斜面上都贴有浅色糊壁纸,纸上印有小小的皇帝花冠。四面墙头上挂有死者面型,玫瑰花环,还有一把生锈的大剑;室内除了那幅很大的拿破仑像外,还可看到许多人物的画像,有马丁·路德☾2☽、尼采☾3☽、毛奇☾4☽、亚历山大六世☾5☽的,也有罗伯斯庇尔☾6☽和沙伏那罗拉☾7☽的。

作品简介:

本书荟萃了作者18篇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从中可领略这位大文豪的整体创作。

居首之篇《堕落》是曼处女作,它以女演员和大学生恋爱为材,小说一面世就被人们大为赞赏,这给作者增添了走文学创作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中篇小说《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它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间的暧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死于威尼斯》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荐,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压轴之篇《马里奥和魔术师》是曼的巅峰之作,由于是一部意味深长的政治小说,一出版就被法西斯当局列入禁书名单;小说不但有鲜明的政治内容,也有较高的艺术性,作者对许多场景都作了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扣人心弦。

本书中其他各篇也有其特点和韵味。

作者:托马斯·曼

翻译:钱鸿嘉刘德中

标签:托马斯·曼德国短篇集外国文学

托马斯·曼文集·中短篇小说选》最热门章节:
1马里奥和魔术师2颠倒错乱和早年的伤痛3死于威尼斯4火车事故5孪生兄妹6在预言家的屋子里7幸福8神童9托尼奥·克勒格尔10饥饿的人们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