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道德情操论_-3

亚当·斯密
宗教哲学
总共25章(已完结

道德情操论 精彩片段:

-3

因此,由于我们的愉快和痛苦主要由内心的感觉来决定,如果我们身上的这 一部分天性处于良好的倾向之中,如果我们的想法和看法没有受到什么影响,那 么,我们的肉体不论受到何种影响,都是次要的事情。如果我们的理智和判断力 能保持它们的统治地位,那么,虽然我们遭受到巨大的肉体上的痛苦,我们仍然 可以享受到一份很大的愉快。我们可以回想过去的快乐和展望将来的快乐,以使 自己感到愉快;我们可以通过回想这种快乐曾经是一种什么样子,甚至在我们必 须忍受某种苦难的情况下去作这样的回想,来减轻自己痛苦的剧烈程度。这仅仅 是肉体上的感觉,仅仅是眼前一时的痛苦,就其本身来说不会是十分强烈的。我 们由于害怕痛苦持续不断而遭受到的任何巨大的痛苦,都是内心某种想法的结 果。这种内心的想法可以受到某些比较恰当的情感的修正,受到下面这些考虑的 修正,即:如果我们的痛苦是巨大的,那么这种痛苦持续的时间可能很短;如果 它们持续的时间很长,那么这种痛苦可能是适度的,并且其间有许多时间可能减 轻;总而言之,死亡总是在身边,并且召之即来。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死亡是 所有的感觉、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的终止,不能看成是一种罪恶。他说,如果我 们活着,死亡就不来;如果死亡来了,我们就不再活着。因此,死亡对我们来说 算不了什么。

如果眼前痛苦的实际感觉就其本身来说小得无须害怕,那么眼前快乐的实际 感觉就更不值得追求。快乐感觉的刺激性自然比痛苦感觉的刺激性少得多。因此, 如果痛苦的感觉只能稍许减少良好心情的愉快,那么,快乐的感觉就几乎不能给 良好心情的愉快增加什么东西。如果肉体没有受到痛苦,内心也不害怕和担心, 肉体上所增加的愉快感觉可能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虽然情况可能不一样,但不 能恰当地把这种情况说成是增加了上述处境中的幸福。

因此,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人性最理想的状态,人所能享受到的最完美的 幸福,就存在于肉体上所感到的舒适之中,存在于内心所感到的安定或平静之中。

达到人类天性追求的这个伟大目标,是所有美德的唯一目的。据伊壁鸠鲁说,一 切美德并不是因为本身的缘故而被人追求,而是因为它们具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倾 向。

例如谨慎,根据这种哲学,虽然它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和基本要素,但并不是 因为谨慎本身而被人追求。内心的那种小心、勤奋和慎重的状态,即始终注意和 关切每一行为最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使人感到愉快和高兴的事情,并不是因为本 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它具有促成最大的善行和消除最大的邪恶的倾向。

回避快乐,抑制和限制我们对于享乐的天然激情——这是自我克制的职责— —也决不可能是因为其自身的缘故而被人追求。这种美德的全部价值来自它的效 用,来自它能使我们为了将来更大的享乐而推迟眼前的享乐,或者能使我们避免 受到有可能跟随眼前的享乐而来的某种更大的痛苦。总之,自我克制只不过是同 快乐有关的一种谨慎。

勤劳不懈、忍受痛苦、勇敢面对危险或死亡,这些我们经常坚忍不拔地去经 历的处境,确实是人类天性更不愿追求的目标。选择这些处境只是为了避免更大 的不幸。我们不辞辛劳是为了避免贫穷所带来的更大的羞耻和痛苦。我们勇敢面 对危险和死亡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财产,保护取得快乐和幸福的方法和手 段;或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我们自己的安全必然包含在国家的安全之中。

坚忍不拔能使我们心甘情愿地做所有这一切,做出我们当前处境中所能做出的最 好的行为。坚忍不拔实际上不外是在恰当地评价痛苦、劳动和危险——总是为了 避免更加剧烈的痛苦、劳动和危险,而选择比较轻微的痛苦、辛劳和危险——的 时候表现出来的那种谨慎、良好的判断和镇定自若。

正义也是如此。放弃属于他人的东西,不是因为这样做而成为人们所追求的 事情。对你来说,我占有我自己的东西肯定不会比你占有它更好。不管怎样,你 应当放弃任何属于我的东西,因为不这样做的话,将会激起人们的憎恨和愤怒。

你内心的安定和平静就会荡然无存。你一想到你会想象到的、人们总是准备给你 的惩罚,而且在你自己的想象中永远不会有什么力量、技艺和隐蔽处足以保护你 自己免受这种惩罚,你就会满怀忧虑和惊恐。另一种正义,即存在于按照邻居、 亲属、朋友、恩人、上司或同级这些同我们相处的人的种种关系来对他们做出相 应好事之中的这种正义,是由于同样的理由而受到我们喜爱的。我们在所有这些 不同的关系中所做出的合宜行为,会引起同我们相处的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如果 不这样做,就会激起他们的轻视和憎恨。通过前一种行为,我们必然获得自己的 舒适和平静这些我们一切欲望中最大的和最根本的目标,后一种行为则必然危及 这种舒适和平静。因此,正义的全部美德,即所有美德之中最重要的美德,不外 是对我们自己周围的人的那种慎重和谨慎的行为。

这就是伊壁鸠鲁有关美德本质的学说。似乎有点离奇的是,这个哲学家,这 个被描述为态度极为和蔼的人,竟然没有注意到:无论这些美德或者与其相反的 罪恶对于我们肉体上的舒适和安全具有何种倾向,它们在他人身上自然而然地激 发出来的感情,比起其它的结果来,是更加强烈的欲望或厌恶的对象;成为一个 和蔼可亲的人、成为被人尊重的人、成为尊敬的合宜对象,比之所有这些爱戴、 尊重和尊敬所能导致的我们肉体上的舒适和安全来,是每一个善良的心灵更为重 视的事情;相反,成为被人憎恶的人、成为被人藐视的人、成为愤恨的合宜对象, 比起我们的肉体因为被人憎恶、藐视和愤恨而遭受到的全部痛苦来,是更可怕的 事情;结果是,我们对某种品质的渴望和对另一种品质的厌恶,不会来自任何一 种这样的考虑,即对这些品质对我们的肉体所能产生的后果的考虑。

毫无疑问,这种体系同我一直在努力建立的体系是完全不一致的。然而,恕 我直言,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体系产生于哪一方面,产生于对天性的何种看法或观 点。根据造物主的聪明安排,在一切通常的场合,甚至对于尘世来说,美德就是 实际的智慧,就是获得安全和利益的最可靠和最机灵的手段。我们事业的成功或 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对我们的看法的好坏,取决于同我们相处的那些 人支持或反对我们的一般倾向。但是,获得利益和避免他人对我们不利的评判的 最好的、最可靠的、最容易的和最机灵的办法,无疑是使自己成为前者而不是后 者的合宜对象。苏格拉底说:“你想要得到一个优秀音乐家的名声吗?获得这个 名声的唯一可靠的办法是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同样,你想被人认为有能力像 一个将军或一个政治家那样去为国尽力吗?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实在也是 去获得指挥战争和治理国家的艺术和经验,并成为一个真正称职的将军或政治 家。同样,如果你要人们把你看成是一个有理智的、能自我克制的、坚持正义的 和公平待人的人,获得这些名声最好的办法是成为一个有理智的、能自我克制的、 坚持正义的和公平待人的人。如果你能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受人尊 重的和令人敬爱的合宜对象,那就不必担心你不会很快获得同你相处的人们的爱 戴、尊重和敬意。“由于美德的身体力行通常能带来如此多的利益,而为非作歹 则如此有损于我们的利益,所以,对这两种相反趋势的考虑,无疑为前者打上了 某种附加的美和合宜性的印记,为后者打上了某种新的丑恶的和不合宜的印记。

自我克制、宽宏大量、坚持正义和仁慈善良,就这样不仅因为它们固有的品质、 而且因为它们具有最高程度的智慧和最实在的谨慎这种附加的品质而得到人们 的赞同。同样,与此相反的各种罪恶,即没有节制、卑怯胆小、行为不义以及用 心狠毒的行为或卑鄙的自私自利,不仅因为它们固有的品质、而且因为它们最缺 乏远见的愚蠢和虚弱这种附加的品质而为人们所非难。伊壁鸠鲁似乎只注意到全 部美德中的这一种合宜性。这是正在努力说服他人用美德指导自己行动的那些人 最容易想到的合宜性。如果人们通过他们的实践,或者通过流传在他们中间的格 言,明确地证明美德所具有的天然优点不可能对自己产生重大的影响,又如何可 能只用说明他们的行为愚蠢来打动他们的心呢?又有多少人到头来有可能为自 己的愚蠢行为而吃到苦头呢?

通过把各种美德都归结为一种合宜性,伊壁鸠鲁放纵了一种癖好,这是一切 人都会有的天然癖好,但是,尤其是某些哲学家特别喜欢养成这种癖好,作为显 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的重要手段,也就是根据尽可能少的原则来说明一切表面现象 的一种癖好。毫无疑问,当伊壁鸠鲁把各种天然欲望和厌恶的基本对象都归结为 肉体的快乐和痛苦时,他已更深地沉溺于这种癖好之中。这个原子论哲学的伟大 支持者,即在从最明显的和最常见的物质细小部分的形状、运动和排列中推导出 人体的一切力量和技能时感到如此快乐的人,当他用相同的方法根据上述最明显 和最常见的东西来说明内心的一切情感和激情时,无疑也感到了一种同样的愉 快。

作品简介:

《道德情操论》是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年,斯密去世前共出版过六次。全书共有七卷构成,主要阐释的是道德情感的本质和道德评价的性质。斯密在该书中继承了哈奇森的道德感学说和休谟的同情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情感理论。他反对神学家用天启 来说明道德的根源,而把他认为是人的本性中所有的同情的情感作为阐释道德的基础。他用同情的原理来解释人类正义感和其它一切道德情感的根源,来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表明各种基本美德的特征。

亚当·斯密(1723-1790):生于苏格兰,青年时期就读于牛津大学。1751年至1764年在格斯哥大学任哲学教授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为他在学术界赢得了声誉。他发表于1776年的《论国民与国家的财富》使他终于享有荣誉和爱戴。他于1790年去逝。一生未娶,没有子女。

作者:亚当·斯密

翻译:蒋自强钦北愚

标签: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蒋自强钦北愚

道德情操论》最热门章节:
1译后记2第四篇:论不同的作者据以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3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4-35-26第二篇:论已对美德的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7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的体系-第一篇8第六卷结论9第三篇 论自我控制10第二篇 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