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今夜有暴风雪_高高的铁塔

梁晓声
当代小说
总共20章(已完结

今夜有暴风雪 精彩片段:

高高的铁塔

在我的记忆中,无论春夏秋冬,每当拂晓,那里都笼罩着浓重的雾气。雾气直到日出才渐渐消散。于是它们就令人肃然地完全显现出来了。就是那两座高高的铁塔。

那里是中苏边境地带。

从我们连队出发,往北穿过一片榛子林,蹚过一片浅沼,便等于站在边境线上。矗立在两国领土上的那两座高高的铁塔,如倒铸在那一片荒原地带的钢铁的惊叹号,警告两国人——不许犯我!除了那两座铁塔,再无任何作为国界的明显标志。

但是,拨开荒草仔细探寻,会发现一根根七歪八斜、半米高的木桩子。它们经过常年的风吹雨淋,水泡日晒,失去了本色。有的已经腐烂倒地,像一截截人腿骨。进一步观察,又会发现将它们连接起来的铁丝。铁丝粗细不同,某一段带铁刺,某一段不带铁刺。农场老职工们会告诉你,带铁刺的铁丝,是苏联的,不带铁刺的铁丝,是中国的。两国的铁丝,都锈透了。七歪八斜的木桩子和锈透了的铁丝,组成名副其实的国境“线”。与其说具有防范性,毋宁说只具有象征性。一到冬天,几场大雪之后,连这条国境“线”也不存在了。更起作用的,是两国人们心理上的国界。

这道国境“线”究竟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据农场的老职工们讲,这一地带原来没有国境线。两国的人同在这里牧马、放羊、打草、开荒。苏联百姓,常到这里来和中国的农场职工做买卖,互相从不计较卢布和人民币的比值。以物易物,用俄国式的狐皮帽子、靴子、金属小酒盅、打火机、毡子等,交换中国人土造的烈性“北大荒酒”、叶子烟、棉布、兽皮、陶瓷器皿。两国男女青年相爱成亲的事,也不算稀奇。跨越两国领土回娘家的女人们,是不需要办理任何出入境手续的,绝不会受到两国边防军人的盘查。这片草地着过几次荒火,荒火是被两国的百姓和两国的边防军共同扑灭的。

六十年代的某一年秋天,中国农场的职工们,接到上级命令,连夜砍伐了许许多多木桩子。天没亮,场部就集合了几十辆马车,拉着木桩、铁丝和几百名青壮职工,十分紧急地来到这里。苏方,也出动了近一个营的士兵。显然他们也早有准备。十几辆“嘎斯”卡车上也满载着木桩和铁丝。于是,中苏双方,展开了一场紧张的钉木桩子“竞赛”。一会儿是苏联士兵在前,一会儿是中国的农场职工在前,双方都不甘落后。虽然没有裁判,“竞赛”却并未发生争端或冲突。平和地开始,平和地结束。紧张气氛仅体现在速度方面。这场速度交替领先的竞赛,造成了这一地带边境线的犬齿状态。

双方的人们,似乎比需要边境线更需要物资交换。各种交换隔着铁丝网继续进行。节假日前,交换频繁的日子里,双方的百姓,隔着铁丝网排开半里地,使边境线上热闹异常,像一条市场街。双方的边防军人,则像市场管理员,对交换的公平与否参与意见。

做了铁丝网这边或那边媳妇的女人们,对这道边境线的存在感到很不习惯。她们只能在天黑以后偷偷地钻来钻去。说是“偷偷地”,其实有点“明目张胆”。双方的边防军人发现了,睁只眼闭只眼,一般情况下都装没看见。而孩子们却享有特权,边境线给他们带来了钻铁丝网的乐趣。离不开母亲怀抱的小孩子,有时则在双方边防军人的观望下,隔着铁丝网被递送给外公外婆,大舅小姨,抱回去喜欢几天。也有的女人,晚上钻过铁丝网那边,就再也不钻回来了。钻过来钻过去的,她们嫌太“出洋相”。好说好散,并不需要法院判决,也不需要办离婚手续。称得上“文明离婚”。孩子们反正是不被铁丝网所隔的,并不感到有失去母亲的威胁。断奶迟的小孩子,有时被爸爸们抱着,来到这里吮几口去而不归的妈妈的奶,解解馋。男人对这道铁丝网的不习惯,多半是因为不习惯和他们的女人分开。

不久,苏方那面竖起了一块大标牌,两国都醒目地写着同一句警语:站住!朝中方这一面,写的是中文;朝苏方那一面,写的是俄文。

一年后,对面建起了那座高高的铁塔。中方“照此办理”,也建起了一座高高的铁塔。二十三点六米——用测高仪测出的对方那座铁塔的准确高度。中方的铁塔也建得这么高,用掉了牡丹江地区几家大机械厂运来的百十吨钢材。两座高高的铁塔,仿佛两个对峙的巨人,构造几乎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苏方瞭望塔上的小屋,是尖顶。我方瞭望塔上的小屋,是平顶。站在瞭望塔上,会顿有“天高草低见牛羊”的感觉,边境线这边和那边几个村庄里的情况,尽收眼底。

1968年,农场划归到生产建设兵团的编制内。我在那一年,成为这一边境地区的公民。准确地说,是成为一名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我们连是战略武装连队。有了我们这个连队,原先一个班的边防战士调走了。调走的原因不详。从此我们就担负起了守卫祖国门户的使命,“接管”了我方那座高高的铁塔。我们将铁塔上的那座小平顶房刷成了红色,使它成为我们“红色中国”的象征。我们称苏方那座铁塔为“钟楼”,称我们这座铁塔为“红房子”。“红房子”这种叫法是从上海知识青年中开始的,他们说它令他们想到了上海的一家西餐馆。

我每天有四个小时是和班长郭晓东一起在“红房子”里度过的。有时白天,有时夜里。

郭晓东是上海知青,比我大三个月,那一年十九岁。他长得很文气,不太爱说话。他老家在苏北,上海知青背后都叫他“苏北佬”。他却并不气恼,也不往心里去,照样友好地对待他们。我和他不久便成了朋友。我喜欢他沉静的性格。同他在一起,我常感到自己的浮躁性格也变得沉静了。

我们在“红房子”里站岗,闲闷得无事,就将对面铁塔上的苏联士兵当成取笑的对象。两座铁塔相距不到百米,用八倍的望远镜看去,他们如同面对面站在我们跟前。

作品简介:

《今夜有暴风雪》精选了梁晓声最具代表性的知青小说,包括《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了收获》《鸽哨》《边境村纪实》《高高的铁塔》《白桦林作证》《今夜有暴风雪》《黑帆》八篇。其中,《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1982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本“知青集”以历史理性主义的态度,毫无讳饰地书写了一代知青在艰苦荒诞岁月里的坎坷命运,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他们善良的情怀、正义的品格,抒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幸福、坚韧与乐观,热情地讴歌了人性之美。

《今夜有暴风雪》被誉为中国“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史诗。当年数以百万计的知青,一方面是一批热血沸腾的垦荒者,另一方面,是一些必须“接受再教育”的青少年。十年的青春经历,应将这一代人造就成善于思想的“石头”,铺往通向中国之未来的路。有思想的“石头”才不会再任凭上帝或巨神滚动,有思想的“石头”只应服从时代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运用。

作者:梁晓声

标签: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知青北大荒短篇集

今夜有暴风雪》最热门章节:
1黑帆2今夜有暴风雪 七3今夜有暴风雪 六4今夜有暴风雪 五5今夜有暴风雪 四6今夜有暴风雪 三7今夜有暴风雪 二8今夜有暴风雪 一9白桦林作证10高高的铁塔
更多『当代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