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新爱洛伊丝_译序

卢梭
外国小说
总共167章(已完结

新爱洛伊丝 精彩片段:

译序

卢梭(1712-1778),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新教徒家庭,祖辈是法国人。在他出世后没几天,母亲便去世了。他随其做钟表匠的父亲生活,由其姑母抚养。十岁时,其父因打伤一位贵族而逃往他乡。十六岁,卢梭便离开了日内瓦,漂泊于瑞士和法国各地,当过仆人、学徒、家庭教师。由于天资聪颖,特别是经过长期的勤奋自学和个人奋斗,他获得了广博的知识,成为音乐教师,抄谱作曲,而且在这个方面还颇有点名气,深受欢迎。1741年,他来到巴黎,结识了启蒙运动者、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孔迪亚克、达朗贝尔等人,替《百科全书》写稿。1750年,应第戎学院的有奖征文,写出了第一篇著名论文《论科学与艺术》,大获成功,声名鹊起。1755年,他又应该学院的征文,写了第二篇著名文章《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两篇论文里,他谴责了封建暴政和建立在私有制、暴力和不平等基础上的现代文明;论述了天赋人权和人类生而平等的思想,提出了“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人”的口号,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力图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和特权阶层,确立小私有制的要求。1756年,他离开巴黎,在蒙莫朗西过着隐居的生活。在此期间,他同狄德罗、伏尔泰、达朗贝尔等人因观点分歧失和。1762年,他出版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由公民选举领袖的共和制政治纲领,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的雅各宾党人的政治观点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其观点的激进,加之为人孤高傲岸,蔑视权贵,所以受到统治者的迫害,亡命各地,几无立足安身之所。1778年7月,他终于因贫病交加去世。

作为欧洲18世纪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卢梭以其如下的三部大作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部就是1761年发表的《新爱洛伊丝》。

第二部是1762年发表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该书的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该书因其反封建性而不断地给作者招来灾难。书一出版,便在巴黎遭禁被焚,卢梭也被迫逃亡瑞士。

第三部,也是最重要、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忏悔录》。这是一部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无出其右之作,在他之前的文学作品中不曾有过这样的先例。该书是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从1766年,他五十四岁时开始写,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用了四年方告完成。它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五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对待,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公,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是“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长篇小说《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取材于12世纪阿波莱尔和爱洛伊丝悲惨的恋爱故事。卢梭描写的是与他同时代的瑞士和法国的环境。该书内容如下:在瑞士风景优美的莱蒙湖畔,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圣普乐应聘前往埃唐什男爵府上去给朱丽小姐当家庭教师,后因坠入情网难以自拔,决定离开朱丽家。而人品才貌无与伦比的朱丽对学识渊博、亲切和蔼的圣普乐也一见钟情,因而陷入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既为情所困,不顾门第与财产的差异而深深地爱着圣普乐,又担心家庭和二人名誉的受损。所以,尽管双方相互爱慕,朱丽仍要求圣普乐克制情欲,只满足于经常见面的宁静生活,以保持爱情的“纯洁”。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使得圣普乐痛苦不堪。朱丽的父亲埃唐什男爵是个封建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专横之人,对女儿与家庭教师的恋情极力地反对。后来,朱丽趁父母亲外出旅行之机,约圣普乐在表姐家相会。但正巧遇上父亲的朋友、英国人爱德华来此小住,朱丽对他颇有好感,致使圣普乐大为不快,决定与爱德华进行决斗。在朱丽的劝说之下,知道圣普乐系朱丽情人的爱德华,宽宏大度地劝说埃唐什把女儿嫁给圣普乐,并表示愿将自己财产的一半送给已成为他朋友的平民圣普乐,但遭到埃唐什的驳斥。埃唐什开始禁止女儿与其意中人来往,要她嫁给在战场上曾救过他一命的贵族沃尔玛。在父亲的软硬兼施之下,朱丽违心地屈服了。悲痛不已的圣普乐在爱德华的劝说下,与后者一起远行,最后回到爱德华在英国的公爵城堡。爱德华随后便写信邀请朱丽前来与圣普乐相会,使得朱丽陷入两难之中,无法在情人与父亲之间作出选择。她渴望得到美好幸福的爱情,但是一想到要远离家乡,离开父母亲人,还会因此辱没门庭,便感到惊恐胆寒。后在其表姐的暗示之下,她终于写信拒绝了爱德华的好意,只满足于与圣普乐保持书信来往。朱丽听命于父亲的意志,嫁给了沃尔玛。朱丽婚后,夫妻和睦,并有了两个孩子,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并把自己的秘密告诉了丈夫。正直的沃尔玛尊重妻子的感情,谅解她过去的一切,并建议她保持与圣普乐的友谊。他甚至还写信给远在国外的圣普乐邀请其前来做客,待之以礼,并请他担任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圣普乐与埃唐什也言归于好。有一天,朱丽全家在莱蒙湖畔散步,她的一个儿子不慎落水,朱丽赶忙跳入湖中,救出儿子,自己却受了风寒。临终时,她写信给圣普乐,请他教育自己的两个孩子,并表示她已经用生命作为代价,幸福地换取了没有罪恶地永远爱他的权利。这部书信体小说之魅力并不在于其情节,它的独特之处是自古典主义产生以来,第一次冲破了理性对情感的节制,描写了这种无法控制的、无论是社会偏见还是宗教观念都压制不了的感情,把爱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描写爱情既是肯定人的价值,也是对古典主义美学规则的反叛,所以正是沿着《新爱洛伊丝》所开辟的道路,大批浪漫主义的爱情剧和爱情小说才会应运而生。该书于1760年末完稿,1761年2月出版发行,大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书店里出租该书的价格竟高达每小时12个苏。在后来的四十年里,这部小说共再版了72次。

卢梭的作品对人类的思想宝库作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他的思想和艺术原则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文学与社会思想中得到了持续的发展。他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公认为这一文学流派的先驱。法国19世纪悲观的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就深受卢梭的影响,他的《墓畔回忆录》中有着卢梭的影子。包括一些其他国家的作家,除托尔斯泰外,德国的歌德、英国诗人威廉·沃兹沃思、英国的女小说家和女诗人乔治·埃利奥特,以及法国20世纪初的意识流大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都深受卢梭的影响。卢梭这个平民出身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深受法国人民的崇敬和爱戴,被视为法国人民的骄傲,因此,他去世之后,其遗骸后来被移葬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卢森堡公园对面的先贤祠中。

2004年冬

作品简介:

《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写一对青年的恋爱悲剧。

平民知识分子圣普乐在贵族家担任教师,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才华横溢的青年,具有不屈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与他的学生、贵族小姐朱丽,一个向往纯洁的爱情而又无法全然脱离封建家庭的女子发生恋情,受到朱丽父亲的阻挠,酿成悲剧。封建等级制度成了他们不幸的根源。

卢梭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批判了以门当户对的阶级偏见为基础的封建婚姻,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并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作品细致的心理描写,情景交融的美丽篇章,赢得了历代无数读者的赞赏。

作者:卢梭

翻译:陈筱卿

标签:卢梭新爱洛伊丝法国外国文学经典

新爱洛伊丝》最热门章节:
1第四部分 书信十六 德·沃尔玛夫人致她夫君2第四部分 书信十五 致爱德华绅士3第四部分 书信十四 德·沃尔玛先生致德·奥尔伯夫人4第四部分 书信十三 复信5第四部分 书信十二 德·沃尔玛夫人致德·奥尔伯夫人6第四部分 书信十一 致爱德华绅士7第四部分 书信十 致爱德华绅士8第四部分 书信九 克莱尔致朱丽9第四部分 书信八 复信10第四部分 书信七 德·沃尔玛夫人致德·奥尔伯夫人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