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基列家书_4

玛丽莲·罗宾逊
外国小说
总共13章(已完结

基列家书 精彩片段:

4

格罗瑞来告诉我,杰克·鲍顿回家了。这天晚上他在父亲家里用晚餐。她说,明天或者后天杰克会来看望我。我很感谢她提前告诉我这个消息。我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儿准备。鲍顿当年用我的名字给他这个儿子命名。因为他认为,他不会再生儿子了,而我压根儿就不会有孩子。他真是一片好心。可是十四个月之后,上帝就又赐给他一个儿子——西奥多·德怀特·魏尔德·鲍顿☾1☽。他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和神学博士学位,在密西西比州什么地方专门为穷人开设了一座医院。他为鲍顿家争了光。有一次杰克说,他很高兴他不是他们家惟一经常见诸报端的人。想到父母如何艰难地面对因他而陷入的尴尬,这个玩笑不无辛酸。因为每次要印下他的全名——约翰·埃姆斯·鲍顿,更让他们难堪。

我们两个人在堪萨斯州迷路之后四处游荡。这当儿,父亲给我讲了许多事情。我想一方面是为了消磨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向我解释,为什么他认为祖父会到这里,为什么我们必须找到他,准确地说,找到他的坟墓。父亲说,祖父从战场上回来之后,每逢安息日就出去和贵格会教徒☾2☽坐在一起。他说,他父亲的教堂一半都空着。去做礼拜的几乎都是寡妇、孤儿、失去儿子的母亲。有的男人从营房带回疾病——他们管这种病叫作“营房热”☾3☽——传染了家人。有的男人曾经被关在安德森维尔☾4☽,回来时已经无法救治。他说,教堂墓地里的坟墓一半都是新坟。他的父亲每个礼拜日都来讲道,大谈所有这一切证明了神的公正与正直。老太太们听了轻声啜泣,他说,孩子们也跟着哭了起来。那场面他无法忍受。

现在,我站在祖父的立场去想象,不知道他还能说些什么,不知道他还能把什么当成真实。他确实布过道,鼓舞那些年轻人去打仗。他的教堂遭受过猛烈的袭击。战争一开始他们就参军,一直打到战争结束,所以南部邦联的支持者没少朝他们身上开枪。祖父和他们一起上前线,尽管那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他失去了一只眼睛,终于回来的时候伤口早已愈合,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他已经那么习惯自己蒙受的损失,甚至忘了告诉家里一声。那场战争过后,受点伤、留个疤,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多人被截肢。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周围那么多老家伙缺胳膊少腿。那时候至少在我的眼睛里他们已经很老。

祖父回来和他的会众待在一起,照顾孤儿寡母,他做了一件令人尊敬的事情。循道宗信徒☾5☽集资建一座教堂,已经在路那边买下一块地,所以由他管辖的教徒没必要非得和他待在一起。有的人确实离他而去。我是从祖父的讲道手稿中得知这一情况的。那些手稿父亲埋到地下之后又挖了出来。祖父对循道宗讲道的巨大的吸引力做了一番评论,对新牧师的年轻有为大加赞扬。这位年轻的牧师为美国联邦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我把这份讲道手稿读了很多遍。别的稿子上都洒着墨水。

新来的人和年轻人都成了循道宗信徒。他们在河边举行露天集会。从各地农村来的几百号人钓鱼,野炊,洗衣服,相互拜访,直到傍晚。夜幕降临之后他们就点起火把,讲道,唱赞美歌,直到深夜。祖父也去那儿,非常欣赏他们举行的这些活动。礼拜日他就打开门窗,让家里人听河边传来的歌声。他尊敬循道宗信徒,因为他们承受了战争诸多的负担。他不相信他们会长久地忍受主教的统治。

我估计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到那座像他一样蒙受了重大损失的教堂讲道,只好出去给人家干零活儿——修房顶,修门廊,辅导小孩读书,宰猪。总之,你能想到的活儿他都干,因为剩下的那点会众给不了他什么东西。那些雇他打杂的人也只能给他一只炖母鸡或者几个土豆。大多数时候他干活儿仅仅因为那些活儿需要干。他到一家劈引火柴,到另外一家砍树,“扶持孤儿和寡妇”(这是《诗篇》第146章里的话),父亲说。他给战争部☾6☽写过无数封信,替退役老兵和寡妇们要补助金和抚恤金。这种钱要么从来没有来过,要么来得慢而又慢。父亲说,这件事颇具讽刺意味。因为那时候他和妹妹们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没有爹的孤儿。他们的母亲很明显不久于人世,家里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父亲那时已经长大成人,二十多岁。两个妹妹也将近成年。如果不是祖母身体不好,经常被病痛折磨,他们的日子本来还过得去。我想,她一定是得了什么癌。那时候城里有个医生也跟部队走了,而且一直没有回来,究竟是打仗死了还是怎么回事,谁也不知道。尽管有传言说,他脑袋一侧打进去一块弹片,从那以后一直没能恢复健康。不管怎么说那时候缺医少药,人们只能拿膏药、鱼肝油、芥子硬膏☾7☽,或者白兰地治病。外伤就用针缝合。

父亲说,邻居的女人们用红三叶草花熬汤给祖母治病。这种“药”大概至少没什么坏处。女人们还剪掉她的头发,因为她们认为长头发会让她的力气渐渐枯竭。看到剪下来的头发她哭了。她说,生命中最让她骄傲的东西之一就是这满头秀发。父亲说,她已经被病痛折磨得筋疲力尽,完全没有先前的模样,可是这几句话一直在他耳边回荡,也在妹妹们耳边回荡。那个年代,就连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女人们都留长发。因为她们觉得《圣经》说应该把头发留起来(《哥林多前书》☾8☽第11章第15节)。如果得了病就要剪掉。对于女人这是一件伤心事,和她们不得不经历的其他痛苦一样,是一种耻辱。所以这件事让祖母受到沉重的打击。父亲告诉祖父她的情绪多么低落时,祖父说:“你回来了,我回来了,我们俩都很健康,胳膊、腿都能派上用场。”父亲认为他这话的意思是,因为她的痛苦还没有超过这个地区大多数人们的痛苦,所以他不能特意拿出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妻子。

我认为这位老牧师主要的错误是,总是竭尽全力做好那些涉及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虽然最终受到人们的赞美,但是对家人造成了某种伤害。漫长的岁月里他确实有过许多异象,这些异象对他提出苛刻的要求,所以和别人相比,他更难松懈下来。我说过,在一次仓皇的溃退中,他那本希腊文《新约全书》过河时掉在水里丢了。我总觉得这件事有一种象征意义。他这辈子河水从来没有为他而分流,就我所知,一次也没有。他总是面对无穷无尽的困难——不曾有稍微的和缓,而他又总能知难而上。

几年之后,有人从阿拉巴马州把那本《新约全书》寄给他。显然,某位南部邦联的支持者费了好大力气找回这本书,又设法查明那天他们追赶的是哪个团哪个连。那个连的随军牧师又是谁。此举或许不无嘲讽之意,但是不管怎么说,还是值得称赞。书已经破烂不堪。我希望你能保存它。虽然它属于那种看起来毫无价值的东西。

我相信,这位老人对于什么是异象的看法一定不够深刻。他也许——可以这样说——被自己经历的“灿烂辉煌”搞得眼花缭乱,意识不到日头照着所有人。或许这是我想告诉你的事。有时候,任何一个特殊的日子的异象会在你对它的回忆之中重新降临于你,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之门大开。比方说,不论什么时候我把一个孩子抱在怀里施洗礼的时候,就更充分地理解了自己已有的经验——因为看到更多的生命,因为更清楚地认识到确认一个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意味着什么。我认为只有在记忆之中,只有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所谓异象才会在我们眼前出现。这是讲道坛上讲的话,但是它道出了真情。

今天,约翰·埃姆斯·鲍顿来看望我。我正坐在游廊里看报,你母亲在侍弄她那几盆花。他走进大门,走上一溜台阶,满脸堆笑地伸出一双手。他说:“你好吗,爸爸?”他从小就这么叫我。我想这是他父母怂恿的结果。我情愿这么想。他从小就早熟——如果可以用这个词的话——所以即使他自己这样叫也不足为奇。但我从来没觉得他真的喜欢我。

看到他长得那么像他的父亲,我确实吃了一惊,尽管我也知道,在每一件重大事情上,他们的看法都有天渊之别。他向你母亲介绍自己是约翰·埃姆斯·鲍顿时,你母亲显然吃了一惊。他笑了起来,看着我说:“我猜想,过去的事还没有完全过去,牧师大人。”他说的是什么呀!当然也是我的疏忽,以前没有对她提起过世上还有这么个人,一个和我同名的人,而且还算个教子。那天你到灌木林里找索佩去了。它时常“打点行装”跑到不知道什么地方,把你和妈妈急得要命。那时你正好把老猫夹在胳肢窝下面从房子那边转了过来。它的耳朵朝后抿着,一双眼睛强忍着恼怒,尾巴不停地颤动。它已经挣扎了那么长时间,你本来可以加快脚步把它送回家。很清楚,如果把它放在地上,它一定撒腿就跑。可你还是把它放了下来,它也果真就溜之乎也,而你就像没有看见一样,因为你正准备和约翰·埃姆斯·鲍顿握手。“见到你真高兴,小弟弟!”他说。你听了非常高兴。

我没想到你和你母亲对于他和我同名这件事那么感兴趣。否则我会事先告诉你们。

作品简介: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

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

《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

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

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 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

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 ——《纽约时报》

《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卫报》

作者:玛丽莲·罗宾逊

翻译:李尧

标签:玛丽莲·罗宾逊基列三部曲基列家书美国外国文学社会史

基列家书》最热门章节:
11121039485766758493102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