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基列家书_10

玛丽莲·罗宾逊
外国小说
总共13章(已完结

基列家书 精彩片段:

10

“因我恩爱成病。☾1☽”这是《圣经》的经文。想起这句话,我不由得笑了起来。每逢遇到麻烦,我总是求助于《圣经》。现在,我选择的经文是《雅歌》!也许我从中懂得了,如果我更年轻,如果我知道你母亲没有结过婚,这种为爱而受的煎熬在上帝眼里一定很美。像现在这样,那诗歌的美妙只能让我伤心。

哦,下一个星期,我抓住她的手,对她说:“礼拜日晚上,我们有个《圣经》学习小组,如果你能参加,我们非常欢迎。”回家之后,我就祈祷,希望我的“狡猾”能得到回报。我又刮了脸,尽量静下心来读书,一直读到傍晚。我早早地去了教堂。她正在门口台阶旁边站着等我,似乎想和我说几句话。这时候,我开始怀疑——就像我经常怀疑那样——上帝的恩典包含着灿烂的笑容。她满头秀发散发着清香,对我这个微不足道的“乡村老情郎”说,希望我给她施洗礼。

“小时候,没有人为我张罗这件事,”她说,“我一直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哦,她那悲凉的、绝对纯洁的目光。

我说:“啊,亲爱的,我们一定关照你。”然后做出一副非常健谈的样子,问她在这个地区有没有家。

她摇了摇头,用非常柔和的声音说:“我压根儿就没家。”我感觉到一股为她而生的悲伤从胸中升起。与此同时,自己那颗卑鄙的心在感谢上帝。

就这样,我开始教你母亲学习基督教的教义,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为她施了洗礼。我非常快乐,已经习惯于看着她,看着她静悄悄地坐在教堂里。我庆幸自己没有毁掉半世清名,熬过了激情澎湃的那一段最难熬的日子。我没有在大街上追她。有一次,我看见她从杂货店走出来,就差点追过去。那次可真把我吓得出了一身汗。由此可见,我那时候多么容易冲动。尽管我已经六十七岁了!但是我始终如一地尊重她的年轻和她的孤独。这一点,我可以向你发誓。我特别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我想,最好再找几个年长、善良的女人和她一起学习。我相信这导致她可能因为害羞不敢发言。后来,我很为这事儿后悔了一阵子。

两三个女人发表了她们对教义,特别是对罪恶和判罪的看法。这些观点可不是从我这儿学来的。我指责收音机播放的那些东西在神学方面造成的思想混乱。电视更糟。你花四十年的时间教你的会众领悟了那些深奥的道理,现在,一个神学常识比长耳大野兔多不了多少的家伙在收音机里喋喋不休地讲道。你的一切努力就付诸东流了。真不知道哪儿才是个头。

不过,即使大家这样说,都是出于好意,有时候,我也不得不加以引导。有一次,一个名叫薇达·戴尔的女人非常激动地谈起“火焰”。这里的“火焰”指的是“永久沦入地狱”。我只好拿下《基督教原理》,给她们读了一段关于被上帝摈弃的人的命运的论述。他们受到的磨难是“用有形的东西比喻给我们看”。用扑不灭的火焰等等象征性的东西告诉人们,“和上帝切断联系,将是多么悲惨”。那一段话就在我面前。当然是令人警醒、发人深思,而不是荒谬可笑的。我对她们说,如果你想知道地狱里的苦难是什么滋味,不要把手伸到蜡烛的火苗跟前体验火的烤灼,而是要仔细考量自己灵魂最卑劣、最隐秘的角落都有些什么东西。

她们都沉思默想了好一会儿。我也在考量自己,耳边是习习晚风,阵阵蝉鸣。我几乎在警告自己,等待我的将是无边的孤寂、新的痛苦。我多么痛恨为了所谓名誉、体面,我就必须克制自己,为了强加在自己头上的那些所谓常识,必须把这份爱永远藏在心底。可是,当我抬起头,发现你母亲正面带微笑,看着我。她碰了碰我的手,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世界上会有这样的声音,我竟是听到这声音的人,无论那时,还是现在,在我看来都是上帝深不可测的恩典。

别的女人来帮忙干活的时候,她也来。把窗帘拿走洗干净,除掉冰盒里的霜。后来,她一个人来帮我料理花园。把花园收拾得草木葱茏,繁花似锦。有一天傍晚,我看见她站在美丽的玫瑰花旁边。我说:“我怎样才能报答你?”

她说:“你应该娶我为妻。”于是,我就娶了她。

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如果我只是作为上帝的牧师,把手放在她的额头,纯粹为她祝福,我就希望她的感受和我的感受完全相同。哦,我知道她喜欢我,对我也非常忠诚。但是,我希望,什么时候,《雅歌》能让她大吃一惊,仿佛那至理名言都是她的心里话。我无法真的让自己相信,她的感受会和我完全相同。我为什么要对这个杰克·鲍顿如此担心呢?爱情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像神的恩赐——对方是不是值得这份爱从来不那么重要。我也许会留给她远比我已经给予她的更大的幸福,尽管也会留下很多困难。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在她身上看到这种苗头。如果上帝非要在那一刻让我亲自看一眼他想给予她的恩赐,我将从中找到上帝对我自己巨大的仁慈。

今天早晨,壮丽美好的黎明在前往堪萨斯州的路上经过我们的家。今天早晨,堪萨斯州从睡梦中苏醒,走进明媚的阳光,对整个天空和大地庄严宣布,这个被叫作堪萨斯,或者爱荷华的大草原又迎来它有限岁月中新的一天。然而,光明是持续不变的。我们只是在那光明之中“翻来覆去”罢了。每一天都是完全相同的夜晚和黎明。我祖父的坟墓融入阳光之中,那块小小的墓地杂草丛生,滴滴露珠映照出太阳的辉煌。

作品简介:

《基列家书》是基列三部曲的第一本。整本小说其实是年事已高的牧师约翰·埃姆斯给自己的幼子写的家书,亦是一部浓缩的美国近代史。

在爱荷华州一个叫“基列”的小镇,鳏居多年的牧师埃姆斯在礼拜日的教堂里邂逅了现在的妻子莱拉,并在不可能生育的年纪拥有了一个儿子。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了向幼子解释他从哪里来,又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埃姆斯借托这封书信回顾了自己的家族历史:他身为牧师的祖父如何狂热地参与美国南方如火如荼的废奴运动,让家庭陷入分裂和绝望,并与持和平立场的儿子至死无法和解;而埃姆斯自己又如何在漫长的孤独岁月里,调和自身的悲剧和对上帝的信仰的冲突。

《基列家书》是玛丽莲·罗宾逊最负盛名的作品,它用“父与子”的主题诠释了一个属于美国的悲伤的故事,隽永而平实地呈现了存在本身神秘而惊人的力量。

宗教如此深刻地与个体的思考和经历缠绕在一起,它和意识本身一样无法穷尽。如果小说的目的是为了灌输教条,那无论它的说教是关于基督教式的,还是安·兰德的世界观,都是很糟糕的。作家们似乎经常假定宗教是一种姿态,用来自欺或者欺人,但这只是偏见。——玛丽莲·罗宾逊

加尔文在什么地方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 员,上帝是观众。这个比喻总是让我感到新鲜贴切。因为它使我们成为自己行为的艺术家。上帝对我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从美学角度而不是从平常意义上的道德角度做的评判。我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多少了解?

罗宾逊勇气非凡,能在一个宗教通常具有消极、暴力意味的时代里,如此书写信仰。 ——《纽约时报》

《基列家书》如国家般广阔,如思想般静默,如祷告般动人,气势恢宏,举世无双。 ——《卫报》

作者:玛丽莲·罗宾逊

翻译:李尧

标签:玛丽莲·罗宾逊基列三部曲基列家书美国外国文学社会史

基列家书》最热门章节:
11121039485766758493102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