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_第三辑 第三纪元 附录

托尔金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网络玄幻
总共23章(已完结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 精彩片段:

第三辑 第三纪元

附录

第一节

有关3019年以及魔戒大战结束后马克元帅的介绍,与本篇文稿相关的文稿给出了更加详细具体的说明:

马克(或里德马克)元帅是最高的军衔,也是国王麾下大将的头衔(起初设有三位)。他们统领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王室军队骑兵。大元帅的管辖范围包括都城埃多拉斯,以及邻近的王室领地(包括祠边谷在内)。他指挥埃多拉斯兵团的骑兵,这些骑兵是从这片辖地和西马克、东马克的部分地区☾1☽征募来的,埃多拉斯是这支军队最方便的集结地。第二元帅和第三元帅的职责视当时需求而定。在3019年初,最紧迫的威胁来自萨茹曼,第二元帅、国王的儿子希奥杰德统领西马克,驻地是海尔姆深谷,第三元帅、国王的外甥伊奥梅尔则管辖东马克,驻地是伏尔德的奥德堡。☾2☽

希奥顿在位的时候,大元帅职位空缺。他继承王位时年岁尚轻(三十二岁),精力充沛、崇尚武勇,而且是位杰出的骑手。假如战事来临,他会亲自指挥埃多拉斯兵团。尽管魔多的阴影已经重新苏醒,从他的童年时代到老年时期一直在不断增长,但多年来他的国度一直风平浪静,他和麾下的骑士及兵团只从事演习和阅兵。在这段和平时期,骑兵和埃多拉斯守军的其他武装人员由一位拥有元帅军衔的军官统领(3012年到3019年间,埃尔夫海尔姆担任此职)。希奥顿似乎变得未老先衰时,这种状况延续下去,也没有实际的中枢司令部——国王的参谋格里马促进了这样的事态。国王变得衰弱,很少离开王宫,养成了通过“佞舌”格里马之口向近卫军队长哈马、埃尔夫海尔姆,乃至马克元帅们下令的习惯。人们对此忿忿不满,但在埃多拉斯城内仍然服从了这些命令。至于战事,与萨茹曼开战时,希奥杰德未获王命便掌管了统领之权。他召集了一支埃多拉斯兵团,抽走了其中大部分骑兵,交给埃尔夫海尔姆指挥,以壮大西伏尔德兵团的力量,帮助抵御侵略。

在战争或动乱时期,每一位马克元帅麾下都有一支随时可以作战的直属伊奥雷德听命,这是他的一部分“亲卫军”(指驻扎在他住所的卫兵),紧急情况下,他可以随心所欲动用。伊奥梅尔其实就是这样做的☾3☽,然而格里马极力怂恿,用来指控他的罪名是:第一,埃多拉斯防守兵力不足,国王此番已经禁止他从都城带走任何东马克的生力军;第二,在追击奥克直到遥远的北高原之前,他已经知道艾森河渡口的惨败和希奥杰德的死讯;第三,他还违背常规律法,允许陌生人自由行动,甚至借给他们马匹。

希奥杰德牺牲以后,西马克的指挥权(同样没有来自埃多拉斯的命令)由埃肯布兰德接手。埃肯布兰德是深谷宽谷以及西伏尔德大片土地的领主,他年轻时曾像多数领主那样,是王室骑兵中的将领,但如今已经不是了。然而,他是西马克的领主之首,鉴于当地百姓受到了威胁,他有权力和责任从中集结所有能够使用武器的人,以抵抗侵略。因此,他也担起了西境兵团骑兵的指挥责任,但埃尔夫海尔姆仍然独立指挥着希奥杰德召来援助的埃多拉斯兵团骑兵。

希奥顿被甘道夫治愈后,情况变了。国王重新亲自指挥军队,伊奥梅尔恢复了地位,实质上成为大元帅,一旦国王牺牲或体力不支,就由他接替指挥。但他并没有使用大元帅的头衔,国王在场时他只能提出军务建议,不能发号施令。因此,他实际充当的角色与阿拉贡相去无几——国王麾下的勇士当中尤为可敬的一位。☾4☽

祠边谷全军集结,众人尽可能斟酌敲定“行军路线”与战斗安排☾5☽时,伊奥梅尔仍然担负这项职责,他随国王骑马出发(他指挥御前卫队,即领军的那支伊奥雷德),充当主要参谋一职。埃尔夫海尔姆成为一位马克元帅,他率领东马克兵团的第一支伊奥雷德。格里姆博德(之前记述中没有提到)发挥了第三元帅的职能,但未被授予这个头衔,他指挥西马克兵团。☾6☽格里姆博德在佩兰诺平野之战中牺牲;伊奥梅尔继承王位后,埃尔夫海尔姆成为他的副手。当伊奥梅尔前往黑门时,埃尔夫海尔姆被留在刚铎,指挥所有的洛希尔人,并大败入侵阿诺瑞恩的敌军(见《王者归来》卷五,第九章末尾和第十章开头)。阿拉贡加冕时,书中提到他是主要见证人之一(见《王者归来》卷六第五章)。

史书记载,在希奥顿的葬礼之后,伊奥梅尔重整国政,任命埃肯布兰德为西马克元帅,埃尔夫海尔姆为东马克元帅。这两个头衔地位平等,取代了“第二元帅”和“第三元帅”,沿用下去。战争时期则有一项特殊任命,即“储君”一职。得到这项任命的人或是在国王领军出征时监国,或是在国王因故留在都城的情况下指挥作战。和平时期,只有当国王因病痛或年老而将权力委托出去时才会有此任命,受命人若是年龄足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王位继承人。但在战时,议会不愿年老的国王把自己的继承人派出国境作战,除非他至少还有一个儿子。

第二节

此处给出一份本篇文稿的长注释(加在讨论两位将领对艾森河渡口的重要性所持的不同意见之处,见本书第46—70页)。注释的第一部分大致重复了本书别处给出的历史,但我认为最好还是给出全文。

古时,北方王国的南方和东方边界是灰水河,南方王国的西方边界则是艾森河。中间的土地(埃奈德地区,或称“中间地区”)努门诺尔人很少前去,也没人定居在那里。在诸王统治的年代,它是刚铎疆土的一部分☾7☽,但刚铎除了巡逻修缮王室大道以外,几乎不在意这片土地。大道从欧斯吉利亚斯和米那斯提力斯一直通到遥远北方的佛诺斯特,途中经过艾森河渡口,穿过埃奈德地区,沿着地势较高的中央和东北地区前进,直到不得不向下进入西边地势较低的灰水河周边地区。大道经由一条加高的堤道通往沙巴德的大桥,跨过灰水河。在那段时期,这片地区几无人烟。在灰水河口与艾森河口的沼泽地中,生活着几个“野蛮人”部落,他们打渔捕鸟为生,但与阿诺瑞恩的森林中的德鲁伊甸人亲缘相近,语言相似。☾8☽在迷雾山脉西侧生活着一支民族的余部,他们后来被洛希尔人称为“黑蛮地人”,是性情阴沉的一族,与白色山脉的山谷中那些被伊熙尔杜诅咒的古老居民☾9☽同源。他们不喜欢刚铎,虽然足够坚韧大胆,但人数太少,且太敬畏诸王的威势,不敢去打扰他们,也不敢忽视了东方——他们的主要危险全都来自那边。第三纪元1636至1637年,黑蛮地人正如阿尔诺与刚铎的所有人民那样,遭到了大瘟疫的折磨,但程度比大多数人要轻,因为他们离群而居,几乎不与其他人类来往。诸王统治的年代(1975年至2050年)结束、刚铎开始衰落时,他们实际上不再是刚铎的臣属。王室大道在埃奈德地区的路段无人维护,沙巴德大桥倒塌,取代它的只有一处危险的渡口。刚铎的边界是艾森河与卡伦纳松豁口(这是当时的叫法)。豁口由阿格拉隆德堡垒(号角堡)和安格瑞诺斯特堡垒(艾森加德)把守,而惟一可以轻易进入刚铎的关口——艾森河渡口,则始终有人把守,以防敌人从“荒野地”入侵。

但在警戒和平期间(2063年至2460年),卡伦纳松的人口减少了——年复一年,较有活力的人向东迁移,把守安都因河沿岸,留下的人变得粗野不文,远远脱离了米那斯提力斯的关注。各处堡垒的守军无人更替,丢给当地世族的族长料理,而他们的族人当中混血的也越来越多,因为黑蛮地人不断渡过艾森河迁来,无人拦阻。当东方重新开始攻击刚铎,奥克和东夷侵入卡伦纳松、围困堡垒时,情况就是这样。那些堡垒本来坚持不了多久,但就在那时,洛希尔人来了。2510年,埃奥尔取得凯勒布兰特原野之战的胜利后,他麾下大批尚武的族人带着大量马匹横扫卡伦纳松全境,赶走或消灭了东方来的侵略者。宰相奇瑞安把卡伦纳松赠给他们,这片土地从此就被称为里德马克,在刚铎则称为“洛罕德”(后来称为“洛汗”)。洛希尔人立刻开始在那片地区安家。尽管在埃奥尔统治期间,他们的东面边界,即埃敏穆伊丘陵和安都因河一线仍然受到攻击,但在布雷戈和阿尔多的统治之下,黑蛮地人再度被全部逐走,赶到了艾森河对岸,艾森河渡口派了人驻守。因此,黑蛮地人憎恨洛希尔人,这份憎恨直到遥远的将来、国王归来时才平息。无论何时洛希尔人势弱或陷入困境,黑蛮地人都会重新开始攻击。

作品简介: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汇集了自远古至魔戒大战结束、时间跨度足有数千年之久的种种中洲逸事:

巫师甘道夫对促成矮人聚首袋底洞、谋复孤山的生动叙述;

伊熙尔杜身遭不测,魔戒落入大河的前因后果;

加拉德瑞尔的过往与力量之戒的铸成;

刚铎与洛汗两国缘何结下同仇敌忾的生死盟约;

沉沦之地努门诺尔漫长历史遗留的唯一记载;

以及初代黑暗魔君尚未败亡之时,杜内丹人的先祖图奥是如何亲见司掌众水之神乌欧牟现身于贝烈瑞安德的海滨,传奇英雄图林又何以慨叹自己“自童年起就在魔苟斯的黑暗迷雾中摸索”。

本书是为渴望更加了解中洲的语言文化、历史传说、风土人情的读者准备的厚礼。

诚然,书中“每个故事都是‘未完’的,差别只在程度的深浅,并且是多种意义上的‘未完’”,但传奇本无穷尽,故也永不终结。

作者:托尔金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翻译:石中歌邓嘉宛

标签:托尔金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英国魔戒奇幻

努门诺尔与中洲之未完的传说》最热门章节:
1译后记2中洲地图译名对照3索引4第四辑 第三篇 帕蓝提尔5第四辑 第二篇 伊斯塔尔6第四辑 第一篇 德鲁伊甸人7第三辑 第三纪元 附录8第三辑 第三纪元 第五篇 艾森河渡口之战9第三辑 第三纪元 第四篇 搜寻魔戒10第三辑 第三纪元 第三篇 远征埃瑞博
更多『网络玄幻』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