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中国高考报告_第七章 民办大学的红与黑

何建明
纪实报告
总共12章(已完结

中国高考报告 精彩片段:

第七章 民办大学的红与黑

在我采写这部《中国高考报告》期间,早已听说了很多关于民办大学的话题,有人甚至对我说:你写高考不写民办大学的现状就等于少写了一半。果真是这样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把笔锋转向这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王秀兰很意外

1999年11月23日,我采访王秀兰院长的时候,这位在南京名声很大的“蓝天专修学院”常务副院长正好六十岁。王院长说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在后半辈子将自己的命运与民办大学教育系在了一起。想起办校的往事,王秀兰院长颇多感慨,甚至有些“不堪回首”的味道。

王秀兰原先跟教育根本不沾边,她是航空学会的一位秘书长。顾名思义,在中国的诸多群众团体中担任“秘书长”之职的人物,大多是干实事的角色。王秀兰任职的航空学会是个有很多会员的科技群众团体组织,她的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很多贡献却又面临很多实际问题的科技人员。身为学会“秘书长”的王秀兰,实际上成为这些科技人员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与问题时,可以解决些后顾之忧的“老大姐”。王秀兰因此人缘特好。然而人缘好的人也常常有比别人更难的事。

1977年的一天,好端端的王秀兰因公延误了阑尾炎的手术和对长期炎症刺激的治疗,后来到医院一检查,诊断出来连大夫都吓了一跳:原来她身上竟然长了八个大瘤子!

“这个女同志是活不长了!”医生对她单位的领导这样明确讲道。

“尽我们可尽的一切力量吧!”单位领导无奈地吩咐医院作最后的全力抢救。

在王秀兰本人多少有所意识的时候,她单位和家人已经为她开始安排后事了。躺在病榻上的王秀兰知道自己不久将与“阎王”见面———次又一次的手术使她仅有的一点求生欲望变得淡漠。

这一消极心态其实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与折磨。这一消极心态使王秀兰与病魔整整斗争了十年。

就在这过程中的某一天,一对夫妇会员来医院看望王秀兰。叫王秀兰没有想到的是,这对夫妇会员见了她不是像其他探望者尽说些安心养病、早日康复一类没用的话,他们竟然见了她就痛哭流涕地请求“王秘书长”想想法子帮助他们家两个高考落榜的孩子。

“平时我们有什么难事,到王秘书长您这儿一说,您就能帮我们解决。我们孩子上大学的事也只有找您才能有出路……”那对夫妇会员哭着恳求王秀兰。似乎连他们的“王秘书长”已病入膏育的事也忘了,只是一个劲儿地哭诉着自己的难处。这种“主题错位”只在很少时候才会发生,那就是对方把所尊敬的人的另一方面看得太重了!

当时,王秀兰的心灵确实被深深地震撼了:会员们的心都交给了我们学会!我这个秘书长不为他们解难谁还为他们解难呀?

“放心放心,你们先不要哭了,我一定把你们孩子的事放在心上。”王秀兰本来是需要别人安慰的,这回她反倒安慰起探访自己的人来。

“王秘书长,现在孩子上大学太难了,您能不能想想办法也办所大学,让我们这些成天为国家科技工作做事而顾不了家的科技人员的孩子也能上上大学……”那对夫妇俯下身子要向躺在病榻上的王秀兰下跪。他们被那一双瘦得皮包骨的手拦住了。

作品简介:

高考,举国上下,亿万人瞩目,牵动多少人的生活,影响多少家庭的命运走向!高考将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聚焦点。但是,恢复高考制度22年以来,竟没有一部文学作品全方位、立体地考察这一百姓生活的重大事件!

著名作家何建明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经过多年深入广泛的调查采访,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充满激情的笔墨,对这一最为百姓关注的“战争”,进行了首次全景式的扫描,深入到了事件的内层,考察在波澜壮阔和轰轰烈烈之下,隐含着的几多悲愤;对高考体系中的不完善之处以及可恶的腐败、留学的陷阱、畸型的旁门左道等,进行了精辟入理的揭示。这部具有史诗气概的报告,既有对22年来高考大走势的梳理,更有对当下千万学子临考状态细致入微的描摹,作品气势恢宏、文笔精彩、生动传神,读来扣人心弦、发人深思,社会百态尽在基中。

作者:何建明

标签:何建明中国高考报告报告文学教育社会科学

中国高考报告》最热门章节:
1后记 教育,令我欲罢不能2第十章 《新世纪高考宣言》:“来年中国不考试!”3第九章 火爆的畸形产生4第八章 “狼来了”——少年出国留学的忧思5第七章 民办大学的红与黑6第六章 百姓问天六题7第五章 可怜天下父母心8第四章 苦水倒不尽,青春好烦恼9第三章 目击高考现场10第二章 备战黑七月
更多『纪实报告』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