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_讲道录 第五十八讲

约翰尼斯·埃克哈特
宗教哲学
总共89章(已完结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 精彩片段:

讲道录☾1☽

第五十八讲

Ubi est,qui natus est rex Judaeorum?(Matth. 2,2)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马太福音》,2章,2节)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马太福音》,2章,2节)。

你们注意看,这个生养是在哪里发生的。“他在哪里生下?”可是,正像我已经多次说过的那样,我要说,这个在灵魂之中的永恒的生养,是跟它在永恒之中所发生的情况完全一样的,不多也不少;因为,这是同一个生养,这个生养是发生在灵魂之存在和根基之中的。

你们看,现在会产生出好几个问题。先来看第一个问题。因为上帝是以灵的方式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且,他之居于这些事物之中,比它们存在于自身之中时还要更为深入到其内里和更为贴近其本性,而上帝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必须行事,必须认识他自己,必须说出他的道,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问题:相对于其他的也有上帝存在于其中的富有理性的被造物,灵魂又有什么样的特性使它居于优先呢?请注意下面的教导!

上帝存在于万物之中,在万物之中行事,有权执掌万物。但是,他只在灵魂之中才成为有所生养;因为,所有的被造物都是上帝的一个脚印,而灵魂却从本性上来说是按照上帝的样子来成形的。这样的影像,必定会通过这个生养而得以完成,得以焕然一新。除了灵魂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的被造物能够接受上帝所做的这个事情,能够接受这样的生养。确实,不管什么样的善美,是那种纯一的属神的光,还是恩典和福乐,这一切,都必须随同这个生养一起进入到灵魂之中,再也没有别的什么方式了。你只要去等待着在你里面的这个生养,那你也就会得到所有的善和所有的安慰,所有的欢乐,所有的存在和所有的真理。如果你错过了这个,那你也就错过了所有的善和所有的福乐。你在这里面所能得到的,将带给你纯真的存在和恒定;而凡是你在这之外再去寻求或者热爱的,那你就是在堕落,如果你还一意孤行,那就什么都给毁掉了。惟独这个才赋予存在,所有其他的,都是在毁坏。然而,在这个生养之中,你却将分享有属神的流入和他的所有的恩赐。而既然上帝的影像并不存在于被造物之中,就无法接受到这个,因为,灵魂之影像特殊地属于这个永恒的生养,这个生养,实实在在地专门在灵魂之中发生,由父在灵魂之根基和最内里加以完成,那里,是从来没有一个影像曾经扫视到过的,从来没有一种力量曾经窥视到过的。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因为这生养之事是在灵魂之存在和根基之中发生的,所以,在善良人那里发生的事,同样也在一个有罪的人那里发生:那我又得到了什么恩典或者好处了呢?难道本性之根基在他们两种人那里是同样的,难道连地狱里的那些人也永恒地保持有本性之高贵吗?

现在请注意下面的教导:这个生养特有的性质,就在于它总是连同新的光一起发生的。它将经久不灭的强光带入到灵魂之中来,因为,善性就是无论在哪里都必定向外倾注。在这个生养之中,上帝带着光注入到灵魂里面去,这光,在灵魂之存在和根基之中变得如此的充盈,以致它得以溢满而出,流到那些力量之中去,也流到外在的人之中去。保罗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上帝在路途上用他的光照射他,对他说话;这光的反光则清晰可见,他同行的人看到了,看见这光包住了保罗,如同当年的圣者一般(《使徒行传》,9章,3节)。光在灵魂的根基之中溢满而出,流到身体之中,这身体就变得通体发亮。然而,有罪之人于此却什么也接受不到,他也不配去接受,因为他内心充满着罪孽和邪恶,就是被称为“黑暗”的那些东西。所以说:“黑暗却不接受光”(《约翰福音》,1章,5节)。这就要归咎于这光得以行进的路途由于虚假和黑暗而受到堵塞;光与黑暗不能相容,上帝与被造物也不能相容:如要上帝进来,被造物就必须立即退出。人是确实能够觉察到这光的。人只要投靠上帝,立刻就在他里面有一个光闪耀着,这光使他认识他该做什么和该撇下什么,给予他许多他先前从来不知道和不理解的善美的指示。“那么,你是从哪里和如何知道这个的呢?”你注意看!你的心经常为世俗之事所扰。如果不是通过这光的照亮,这又怎能成功呢?这事乃是如此的精美和欢快,使得你对于所有非上帝所是的和非属神的东西都深感厌恶。它将你引导到上帝那里去,你将听到许多良好的忠告,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这种内在的向往,绝对不是来自于被造物,也不是来自于出于被造物的什么指示,因为,被造物所作的指示或所做的事情,总是从外面来的。然而,那个根基却惟独只有被上面所讲到的那样的事才触及得到,而且,你超脱得越好,你就能得到越是多的光和真理以及观察力。所以,这样说来,人除非刚脱离这个根基就甘愿过于依恋那些外在的东西,不然就不会误入歧途。圣奥古斯丁说道:他们中有好多人,他们寻找过光和真理,但他们一直只是在外面去寻找,而那里是根本没有的。他们最后竟然更加走到外面去,使得他们再也回不来了。他们因此就得不到真理;因为,真理是在根基之内,而不是在其外。可见,谁想要得到这个光以及对真理的洞察力,那他就应该守望着,在自己里面和在根基里面注意着这个生养:这样一来,所有的力量都将得到照亮,连那外在的人也如此。因为,一旦上帝用真理去触及到那个在内里的根基,光就照入到那些力量里面去,人就此的得益往往胜过受某某人的教导所得的收获。这样,有先知说:“我已经获得的知识,超过所有曾经教过我的人”(《传道书》,1章,16节)。你们看:由于这个光不能够在有罪之人里面出现和照亮,因此,这个生养也不可能会在他之中发生。这个生养是不能跟罪孽之黑暗共存的,虽然它不是发生在那些力量之中,而是发生在灵魂的存在之中和灵魂的根基之中。

现在又产生出了一个问题。因为上帝父神只在灵魂的存在和灵魂的根基之中而不是在那些力量之中生养,那么,这跟那些力量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说来,难道它们尽可以袖手旁观、无所事事了吗?既然在那些力量之中什么也不发生,那又何必要它们呢?这问题提得很好。现在请注意以下的教导!

每一个被造物都为了某一个最终目标而在奋斗。这最终目标,就意愿而言,总是居于第一位的,而就实现而言,却又是居于最末一位。同样,上帝在他全部的作为之中也都在追求着一个赐给以福乐的最终目标,这就是:为了他自己,并且,也为了要将灵魂及其所有的各种力量都引往这个最终目标,那就是,引到他自己那里去。上帝的全部的所作所为都是为此目标,父在灵魂中生养他的子,也是为此目标:为的是使灵魂的所有的力量都得以达到这个目标。他跟踪着灵魂之中的任何东西,并且邀请它们全部去参加这个盛大的庆典。然而,灵魂连同那些力量已经向外部分散了开来,各行其是:看的力量到眼睛里去,听的力量到耳朵里去,辨味的力量到舌头里去,而这样一来,灵魂的在内里起作用的行为就减弱了。因为,每一个被分散了的力量都是不完备的。所以,如果灵魂想要强有力地在内里行事,那它就必须把所有它的力量又重新召集回来,把它们从那些被分散开来了的事物中集中到内里的行为中来。圣奥古斯丁说道:灵魂存在于它在爱着的地方,胜过它给予肉体以生命的地方。有一个很好的譬喻!曾经有一位异教的大师☾2☽,他醉心于研究计算术。他将整个的精力都投入进去,坐在满是灰尘的屋中,悉心钻研。一天来了一个手持宝剑的人,但他不知道他是位大师。他问这位大师:“快说,你叫什么名字,否则我就杀了你!”大师实在太专心致志了,他根本就没有看到和听到这个敌人,也没有能够去注意到他想要做些什么,也没有想到他该如何说,只是胡乱说了声:“我就叫这名字。”敌人大声又叫了几遍,他还是不做回答,最后就把他给杀掉了。这还只是为了钻研一门自然的艺术。而为了去观察和认识那合而为一的、不可度量的、非被造的、永恒的真理,我们理应更加千万倍地去摆脱掉万物和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你应该为此集中你全部的感情,你全部的力量,你整个的理性以及你全部的记忆:你应该在存放这个宝藏的那个根基之中去驾御这一切。而要做到如此,你就要知道,如果你想要得到这个,你就必须抛弃掉所有其他的事情,必须进入到一种无知的境界之中去。

这却又产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每一个力量都能够保持住自己的行为,互不妨碍,也不妨碍上帝的行事,那不是更好吗?难道在我里面就不能有这样一种出乎本性的认知,它不会对此有所妨碍,就像上帝通晓万物但未有任何妨碍,也像圣者所做的那样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注意下面的教导!

圣者在上帝里面只看到一个影像,就是在这一个影像里面他们认识到万物;确实,连上帝自己也是这样在自己里面观察和认识万物的。他没有必要也像我那样逐个地去加以观察和认识。假如说在今世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有一面镜子放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可以一下子见到所有的事物,在一个影像之中认识到所有的事物,那么,对我们来说,去做什么事情或者去认识什么事情,都不成其为什么阻碍。然而,因为我们必须逐个地去做和去认识,因此,在我们去做和认识某一件事时就难免会形成对另一件事的阻碍。因为,灵魂是紧紧地给拴在那些力量上面,它们流向哪里,它也跟它们一起流向那里;因为,在它们所做的一切事情之中,灵魂都必须到场,而且还必须有所贡献,否则,它们就会什么也做不了了。这样,在它作出贡献之时,它就分散到那些外在的事情之中去了,如此一来,它在它内在的事情之中就必定有所减弱了。因为,为了这个生养,上帝希望和需要有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单独而自由的灵魂,在这样的灵魂里面,除了他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样的灵魂,除了守望着他之外,再也不会去守望别的什么东西和别的什么人。基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爱父母和爱许多别的东西胜过爱我的,是不配跟从我的。我到地上来,不是叫地上太平,而是叫地上动刀兵,是要叫兄弟姐妹,母亲孩子,那实在是你的敌人的朋友,都隔绝开来。因为,你所信任的,其实是你的敌人”(《马太福音》,10章,34/36节)。如果你的眼睛想要看见万物,你的耳朵想要听见万物,你的心想要思考万物,那么,说实在的,你的灵魂就必须被分散到这万物之中去了。

所以,有一位大师说道:如果人要去从事内在的事情,那他就必须聚集他所有的力量,就好比把它们都放到他灵魂的一个角落上,然后让自己在所有的影像和形式面前隐蔽起来,这样,他才得以去从事那内在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进入到一种忘记和不去求知的境界。为了使这个道能够被听得到,就应当保持处于平静和安宁之中。只有保持处于平静和安宁,才能够使得这道起到作用;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听得到并且正确地理解:就是处在那种无知之中。在人们什么也不知道的情况下,这道就得以显明了。

作品简介:

本书作者是中世纪德意志神学家和神秘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上帝即万物,万物即上帝;人物成物之景,人的灵性与上帝的神性是共通的。他的系列神学思想不但构成了基督教新教的理论基础,而且哲学家产生了极为深运的影响。本书包括了埃克哈特大师的主要论著,即《教海录》、《论属种的安》、《论贵人》及《讲道录》。

本书根据瑞士苏黎世第欧根尼出版社1979年版《埃克哈特大师德语讲道和论说集》、马内斯出版社1999年版《埃克哈特大师德语讲道录》并参考美国Kessinger Publishing Company《埃克哈特大师著作集》英文版译出。

作者:约翰尼斯·埃克哈特

翻译:荣震华

标签:约翰尼斯·埃克哈特埃克哈特大师文集哲学宗教神学神秘主义基督教灵修心理学

埃克哈特大师文集》最热门章节:
1译者后记2附录 教皇约翰二十二世训喻3附录 埃克哈特逸闻4讲道录 第五十九讲5讲道录 第五十八讲6讲道录 第五十七讲7讲道录 第五十六讲8讲道录 第五十五讲9讲道录 第五十四讲10讲道录 第五十三讲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