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洞穴奇案_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三 判决的道德启示——雷肯法官陈词

彼得·萨伯
宗教哲学
总共23章(已完结

洞穴奇案 精彩片段:

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三 判决的道德启示——雷肯法官陈词

如果刑法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保护公民们免受犯罪所带来的伤害,那对心理免责事由的继续承认会加剧问题,而不会有助于问题之解决。

严格惩罚犯罪是预防犯罪最有效的手段

特朗派特法官认为紧急避难与这一案件毫不相干,探险者们的罪名成立,这一结论是正确的,但是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却是错误的。他争论说,谋杀罪的紧急避难抗辩与生命的尊严不一致,但即使确乎如此,这种意见也仅适合于到布道台去宣讲,而不宜在法院发表。紧急避难之所以与本案毫不相干,其理由在于,即使本案中的杀人行为极其必要,纽卡斯国惩罚那些杀人者也是合理的。

斯普林汉姆法官恰切地描述了紧急避难的一项法律功能,即它否定了犯罪意图。这使它成为一个免责事由。在我看来,它也可能是一个正当理由,证明被告人选择了较轻的罪恶。紧急避难可以同时是这两种,去争论它到底是哪一个,就好像它只能是其中之一,既徒劳无益,又偏离问题之关键。

就其否定了犯罪意图而言,我们可以把紧急避难称为一种“心理抗辩”。在本案中,它确认该被告缺乏立法机关所欲惩罚的心理状态。因此,如果被告主张紧急避难,那就承认了他实施了立法机关欲禁止的行为。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被告人实施了一个被禁止的行为,但同时又没有一种可惩罚的心理状态,那么我们应该判决其有罪,还是宣告其无罪呢?对这一问题的惯常回答是我们应该宣告无罪,但是根植于我们社会的道德、法律和政治标准决定了,这种惯常观点有很大的问题。本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推翻这一惯常规则,从而更忠实地遵守我们共同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承认心理的或者意志力方面的任何理由,对所有那些实施了受禁止行为的人都进行惩罚,那么我们就实现了三项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目标:首先,我们将会把大街上的危险分子一扫而光。第二,我们会缩短审判时间,让惩罚来得更为迅速且少有遗漏。第三,我们将会有力地阻止其他人做出同样的行为。无数的研究表明,同惩罚的严厉性相比,惩罚的迅捷性和必然性在防止犯罪方面更为有力。

废除免责事由有助于减少犯罪

如果刑法的首要社会功能就是保护公民们免受犯罪所带来的伤害,那对心理免责事由的继续承认会加剧问题,而不会有助于问题之解决。假如“免责事由亦有理由”,那它也是源于次要社会政策的,它没有保护公民免受犯罪侵害的社会政策那么重要。

我们不愿去惩罚那些缺少必要心理状态的人,背后的理论基础是:惩罚的威胁并不会威慑到儿童、精神病人,或者因为无知、错误、强迫以及紧急避难而做出某种行为的人。的确如此,但这是不搭界的。根据得到证实的有害行为对这些人进行惩罚,会保护我们以后不会再受其扰,同时也会阻止其他人犯罪。如果公民们知晓刑事审判中不会承认任何免责事由,只要做出受禁止的行为就会被定罪,那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努力遵守法律的人会比现在多得多。

相反,如果公民们知道自己可以使用某些心理的或者意志力免责事由,那么许多人就会不那么害怕刑罚了,而且,许多并没有资格运用这类免责事由的人会通过使用狡猾诡辩的诉讼策略被无罪开释。大多数心理或者意志力免责事由甚至连专家都无法确切界定,或者无法以坚实的证据证实有还是没有。因此,正如最近这些年里我们已经看到的,允许使用这些免责事由会导致当事人热衷于使用陪审团咨询、民意调查、专家作证、症状记录、对指控吹毛求疵、转移指责、否认责任、反指控等辩护手法,从这些免责事由中渔利。

如果我们倾向于接受废除心理或者意志力免责事由的原则,我们无需说惩罚儿童或者精神病人本身是好事。我们只需说,这样做的好处大于其成本。如同所有的惩罚一样,对他们进行惩罚或许是令人遗憾的,但仍然是正当的。假如一个被告人实施了受禁止的行为,但是可以证明患有精神病或者是出于紧急避难而为,那我们就要直面价值的冲突,无需自欺欺人地说案件非常简单。废除那些免责事由的原则并不否认这种冲突是真实存在的,它仅仅是用一种方法而非另一种方法解决了这一冲突。但是,大多数公民都会同意,与仅仅因为做错事的人缺乏所谓犯罪意图那一模糊不明的心理状态就让他们逍遥法外相比,减少犯罪是更为重要的社会政策。

同样,在支持这一原则时,我们也无需说威慑是刑罚的唯一甚或首要的理论基础。我们需要说的仅仅是,它是惩罚犯罪的真正基础。这里和其他地方所援引的支持这一基础原则的论据已足以显示威慑的重要分量。其他可能内在地承认各种免责事由和正当理由的理论基础,则必须通过社会利益的细致比较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作品简介: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一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

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1998年。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

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

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

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作者:彼得·萨伯

翻译:陈福勇张世泰

标签:彼得·萨伯洞穴奇案美国哲学法学法律

洞穴奇案》最热门章节:
1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尾声2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四 利益冲突?——邦德法官陈词3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三 判决的道德启示——雷肯法官陈词4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二 设身处地——弗兰克法官陈词5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一 契约与认可——戈德法官陈词6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十 生命的绝对价值——特朗派特法官陈词7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九 动机与选择——海伦法官陈词8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八 一命换多命——塔利法官陈词9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七 判案的酌情权——斯普林汉姆法官陈词10第二部分 4350年:九位法官,九个延伸观点 观点六 撇开己见——首席法官伯纳姆陈词
更多『宗教哲学』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