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_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七章 1964年:秘密的三线

吴晓波
政治经济
总共24章(已完结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 精彩片段:

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七章 1964年:秘密的三线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李郁文,革命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1964年

196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71岁生日。他在人民大会堂的小宴会厅里安排了三桌酒席,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用自己的稿费请大家吃顿饭。他亲自圈定了客人的名单,连哪个客人坐在哪个座位上,都是他自己列定的。当晚的头桌上,坐在他身边的有几个很特殊的客人,一个是“铁人”王进喜,一个是缠着白羊肚头巾的陈永贵。

“王铁人”是大庆油田推出的先进工人代表,陈永贵则是新涌现的农民典型,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生产大队,原本是贫穷的小山村,在村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使粮食亩产增长了7倍,从而成为全国农村的先进典型。在1964年的2月,毛泽东先后提出“工业学大庆”和“农业学大寨”,树起了经济领域的两面旗帜。

还有一个解放军战士,如果他活着的话,也很可能会出现在头席上,他的名字叫雷锋。他已在1962年8月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三个十分著名的政治口号都出现在1964年前后。王进喜、陈永贵和雷锋正是三个相对应的“工农兵”代表人物。他们具有惊人相似的时代特质:出身贫民,在最最基层的岗位上无私而勤奋地工作,节俭而乐于助人,以奉献为乐,从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这种圣徒式的形象符合人们的某种大同理想。(还有一位基层官员的典型是焦裕禄,他是河南兰考县的县委书记,1964年5月患肝癌去世,两年后,《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

在那一晚的生日宴席上,毛泽东的心情十分复杂。此时的全球,新的格局和变化正在剧烈地衍生中。

国内方面,经过两年多的休养生息,中国经济终于走出绝境,出现了恢复性的反弹。1963年到1965年的三年中,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已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65年底的数据显示,粮食产量3891亿斤,接近1957年的最高记录,工业总产值1394亿元,比1962年增长51.5%,钢产量为1223万吨,大庆油田的发现更是让石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实现了国内需求全部自给。当时正下放到东北的顾准在日记中写道,“工业恢复速度极快,我在吉林目睹煤炭运入吉林速度超过原定计划,工厂开工率也大大高出原定计划。”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条新闻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被打破了,中国的军事科技力量让世界侧目。

就在中国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前两天,10月14日,苏联高层发生“宫廷政变”,苏共中央主席团乘赫鲁晓夫前往黑海别墅度假的机会,召开秘密会议,宣布撤去他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一职,并进行隔离审查。新上任的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在统一的国家计划范围内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较多地运用经济杠杆,重视利润、需求和经济效益。从此,苏式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漫长的瓦解历程。

1964年,是日本经济的起飞之年。8月21日,日本东京举办奥运会,这是亚洲国家首次承办这个体育赛事,日本的金牌总数竟进入前三名。10月1日,第一列新干线“光号”开通。同年,日本获准加入了经济合作组织。从此,日本经济拉开了长达26年之久的高速增长的序幕。日本GDP在1967年超过英国和法国,1968年又超过西德,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

1964年的美国,却被拖进了继朝鲜战争之后的第二个泥潭。这年8月2日,美国驱逐舰“马多克斯”号在东京湾遭到北越炮艇的攻击,华盛顿通过决议案,决定对北越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谁也没有料到,这竟然将是一场持续12年的残酷战争,美国直接投入的总兵力高达55万人,耗费1650多亿美元,士兵死亡5.8万人,最终却以惨败收兵告终。

稍稍了解中国现代史的人都知道,在两年后的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国民经济陷入长达十年之间的大浩劫。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回顾,在浩劫发生的前两年,中国经济界的风云波澜。

作品简介:

作者在完成了《激荡三十年》后,溯源再上,亲笔力作《跌荡一百年》,此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作者:吴晓波

标签:吴晓波跌荡一百年商业经济史企业史近代史

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下)》最热门章节:
1致谢2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三十章 1976年:转折的前夜3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九章 1972年:最后的冰期4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八章 1966年:造反与浩劫5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七章 1964年:秘密的三线6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企业史人物 单干专家7第六部 1959-1977:以“革命”的名义 第二十六章 1959年:最苦难的三年8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第二十五章 1958年:赶英超美9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第二十四章 1956年:“绝种”10第五部 1949-1958:沸腾的开局 企业史人物 工厂798
更多『政治经济』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