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_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五章 传承的特点

萧拉瑟
世界历史
总共22章(已完结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 精彩片段:

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五章 传承的特点

当施托伊弗桑特交出曼哈顿殖民地的时候,美利坚起源的神话已经逐渐成形。从17世纪60年代起,一小部分新英格兰牧师便开始吟唱父辈、祖父辈的赞歌:先驱们勇敢地乘风破浪而来,穿越荒野,开始新的生活。☾1☽从始至终,牧师们创作的故事都充满了《圣经》的特色。在他们谦逊的叙述中,他们的祖先正是上帝的选民,而美利坚(即新英格兰)正是上帝的应许之地。一个世纪之后,到了革命者这代人,故事就成了神话。约翰·亚当斯就是第一批清教徒的后代,他也崇敬清教徒,将他们视为美利坚神话的始祖。☾2☽

当然,清教徒将许多特点传给了美利坚民族。他们务实、坦率、认真、虔诚。从亚当斯开始,美利坚人就十分推崇并努力效仿所有这些特征。但是许多人都注意到,在近几十年,人们已经不再推崇清教徒精神,他们也是一些妄自尊大的狂热者。他们的政府是神权的。政府根植狭隘的土壤中。用一名杰出的新英格兰牧师(曾为哈佛大学的校长)的话来说,信仰自由是“万恶之首”☾3☽。也有人说,“这是撒旦骗取无限宽容的诡计”☾4☽。清教徒对异见的系统化打压十分残酷、不同寻常且致命。☾5☽人们因是施洗者圣会或者贵格会的信徒,或者其他新教徒教派的成员而被认为是有罪的,经受结绳的抽打(“撕裂他们的肉体,让他们饱受折磨”),带上铁“马锁”,被砍下耳朵。他们被抽打后又被绑在马车上,从厚厚的积雪中拖行而过。“白雪和鲜血”汇成一幅生动的织锦。然后他们被吊死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些人被吊死之后,裸露的尸体被拿到大街上拖行。这些都不是大规模的“滥用私刑”,而是在官方零宽容的政体下法官下达的判决。之后,在17世纪80年代,出现了巫术狂热,这正是历史上最生动的因政教结合而产生危险的例子。

清教徒相信旧世界已经向邪恶投降,他们是上帝派来拯救人类的,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建立新的社会,在这样的例外论中诞生了美利坚人的信仰,他们认为美利坚社会类似于被傅油圣化了。在1845年,记者约翰·奥沙利文(John O'Sullivan)宣称“据吾等昭昭天命之义,尽取并支配神赐之洲,以大行托付于我之自由权利与联邦自治”☾6☽,他首创的这句话将被用于在整片大陆上传播“天命论”。在20世纪初,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总统拓展了“天命论”的内涵,将其传播至整个世界。☾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威尔逊宣布美利坚因“其人民的才智和国力的上升”以及“有其他国家没有的远见”,已经不仅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决定性因素”,还成了“世界之光”。

直到今天,他们依旧坚信的这一信仰,可以直接追溯到第一批清教徒。当第一批领导者的儿子——特顿·马瑟、托马斯·哈钦森、杰里米·贝尔纳普、汤姆斯·普林斯——将他们的信仰写成文字时,他们的故事马上就有了读者。当然,在这一种美利坚历史起源的版本中,陈述者是英国人,听者也是英国人。后来代代美利坚人都相信美利坚的起源是英国,而其他传统是之后穿插进来的。历史正是这样呈现的,不是吗?刚开始的13个殖民地是英国殖民地,证据确凿:我们说的语言,我们的政治传统,我们的许多风俗,这一切太显而易见了,我们都没有提出过疑问。

但是我们应该提出疑问。刚开始的殖民地并不都是英国殖民地,曼哈顿殖民地的多民族构成证明了这一点。众所周知,荷兰曾经在北美建立据点。但是在注意到这一点后,国家起源的神话立即将其视为不相关的部分而忽略掉了。它很小,它存在的时间很短,它并不重要。那不是我们,潜台词如是说,而是别人,那些和我们不同的人的集合,他们有奇特的风俗和不同的语言,他们短暂地出现之后就消失了,只留下了痕迹。

这是不对的。首先,虽然在人口数量上,殖民地很快被新英格兰超过,但它不是一个小地方。它覆盖了东海岸整个中部地区,并包含一开始13个州中的5个。多亏了现在正在进行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所拥有的历史性证据——书面记录——稳步增加。但是我们如此重视荷兰殖民地,很明显是因为我们现在谈论的不是藏在某个隐蔽角落、隐蔽山谷的或者在难以到达的峭壁上的殖民地,我们说的是曼哈顿。奇怪的是,为什么曼哈顿作为大陆上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地方,充当欧洲和美洲大门的地方,它的殖民者却没有在未来成立的国家的历史上留下记录?

如果想要故事不仅仅局限在英国人占领了美洲,就需要首先意识到“荷兰人”没有离开。之前来自欧洲各地的人在曼哈顿、长岛、德拉瓦河南岸,被英国人先命名为“阿尔巴尼亚”[原文如此]后叫新泽西的曼哈顿河流那边安家糊口,当地人没有任何理由在施托伊弗桑特交出他的殖民地后离开他们的地盘。实际上,在纽约港口,来自荷兰共和国的载满各种各样欧洲殖民者的船络绎不绝☾8☽(直到17世纪8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司法人员还是会漫不经心地忽视政权交替,在移民文件上继续使用“新尼德兰”或“新尼德兰的纽约”☾9☽这种用语)。在接受施托伊弗桑特的投降后,理查德·尼科尔斯成了纽约的第一任地方长官,他和他的继任者实际上鼓励人们与他们长期以来的敌人进行贸易。他们甚至通过任命知名的荷兰商人在他们的经济议会就职来加强联系。那是因为这些第一批英国地方长官很快发现自己的处境很尴尬,但是也发现这个令人如坐针毡的地方在世界贸易中所处的位置甚至比伦敦还重要。纽约被英国占领后很快就成了全球一个独特的地方:它是唯一直接与世界两大贸易帝国对接的城市。切断和阿姆斯特丹大贸易公司的联系如同断送他们长期以来追求且正在迅速积累的财富。城镇里面的贸易商、面包师、酿酒者、酒吧老板、走私者和骗子与地方长官不谋而合,他们感受到了其中的力量:他们的岛不再是荷兰的殖民地,也不是英国殖民地。它有自己的未来。

英国的接手让人们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人们将迎接新的开始,旧人的东西被全部清走,房子里又堆满新人完全不同的东西。但事实上这是一种自然的共存状态。荷兰和英国时代之间的延续是在1664年9月6日那个周六早上确立的。我们可以想象干燥的大地上响起马蹄的振动声,12名骑马者飞驰而来,向北到达大路,然后向西沿着鲍威利路,在彼得·施托伊弗桑特农场前面停下马。也许他们停了一下,好呼吸郊区的空气:这里都是耕地,边上是森林,其间有几片盐沼。(今天,同一片地方上有一个阿拉伯书报摊、一间也门以色列餐厅、一个披萨店、一间日本料理店和一间犹太熟食店。)根据这种场合的先例,施托伊弗桑特和尼科尔斯都没有出席之后的会议,但是每一个人都选择了一些特派员去谈殖民地交接的问题。施托伊弗桑特的特派员包括四个荷兰人、一个英国人和一个法国人;尼科尔斯的特派员包括他的两个助手和四个新英格兰人,包括约翰·温思罗普。

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谈判的细节,因为彼得·施托伊弗桑特方的一个举动——如果是真的——可能表明他和殖民者,特别是和阿德里安·范·德·邓克漫长斗争中的一个逆转。国王亲自给尼科尔斯下达了密旨,授权他告知荷兰殖民者“他们可以继续享受他们所有的财富(除了堡垒),享受他们在和我们进行商品交易时候的自由”☾10☽。但是施托伊弗桑特似乎指示他的人向对方施压以获得明确的保证,并如愿得到了。谈判的结果被称为投降协定,是一份了不起的文件,其中还包含——后来被《纽约市宪章》拓展——在任何其他英国殖民地都没有的权利保证。“这里的荷兰人应享受宗教信仰自由”,其中写到。☾11☽人们可以自由来去。贸易将不受限制:在任何情况下,“荷兰的船只可以自由驶到这里”。最了不起的是,只要殖民地的政治领导人发誓对国王效忠,就可以“留任原职”☾12☽。将来“曼哈顿镇”还选出代表,而这些代表,将在公共事务中拥有自由发言权。它预示了《权利法案》的出台,甚至规定“曼哈顿居民区附近不驻扎军队”。

有可能这种不同寻常的自由是约克公爵亲自授权的,他之前宣称他希望曼哈顿所拥有的“豁免权和特权要超越我其他的领地”☾13☽。如果詹姆斯确实是这些条款的幕后推手,那么他确实配得上用他的头衔命名这个地方。他的想法是,岛上的居民应该被允许维持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当地的事务可以正常运转。人们必须明白对于17世纪的人来说,纽约这个新城市是多么奇特,它的居民有着各种各样肤色、说着各种各样的语言,以各种方式祈祷的人们也并存。白厅的英国领导者肯定意识到了这个一水之隔的岛屿的独特性,他们可能对它感到疑惑,但同时也明白这是使当地得以正常运转的原因之一。

当然没有任何记录显示英国将具体的承诺写进了他们签订的投降协定。推测荷兰的代表人根据施托伊弗桑特的命令推动了部分条件的敲定,这是具有合理性的。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里就有充满讽刺的转折。保护在殖民地出现的独特社会的个人权利和自由,这正是范·德·邓克要争取的也正是施托伊弗桑特在职17年间所反对的。现在,面对着他曾坚决、顽固地支持的西印度公司管理的终结,施托伊弗桑特似乎有了转变。如果他自己的领导风格不能够拯救这个地方,那么范·德·邓克的远见——政府致力于支持自由贸易、宗教自由和地方政治代表形式——在未知的未来为这个地方的居民提供了最好的保护。如果这是施托伊弗桑特在最后时刻思考的,那么问题就是:为什么?答案的一部分可能是,虽然殖民地在他担任领导人的这段时间一直十分混乱,但他关心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民。他的一些殖民者可能对提案产生了异议,但他显然是有感情的。答案的第二部分是,施托伊弗桑特了解权力。如果他必须放弃殖民地,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殖民地有多种发展方式,让其中一些地方遵循殖民地人们的意愿,而不是让英国人决定殖民地的发展方式。这个结果既不是他个性的反转,也不是完全的割裂,而是一种妥协,为施托伊弗桑特与殖民者长期以来的斗争画上了一个充满讽刺意味的句号。

也许施托伊弗桑特离开谈判桌的时候,心中还是得到了某些程度的满足。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价值。他已经失去了他的殖民地,而且西印度公司还在他伤口上撒盐,要求他回到阿姆斯特丹面对在投降过程中“玩忽职守”☾14☽的指控。在船上经历了艰辛的航行后(那艘船充满讽刺意味的名字——“穿心号”——一定让他暗暗地冷笑),施托伊弗桑特发现他的境遇或多或少和范·德·邓克十多年前相似:在国会面前陈诉自己的案件,同时西印度公司对他进行侮辱谩骂(“玩忽职守或者背叛变节……可耻的投降”),不让他返回美利坚,让他一直在荷兰被流放,使他和家人分离。施托伊弗桑特在失去殖民地后经历了转变的另一证据是,一些曾经谴责他专制统治的曼哈顿人为他辩护,现在说他是在竭尽全力保证殖民地的完整。

施托伊弗桑特请求获得同意返回殖民地这个事实不能忽视。和范·德·邓克一样,但是通过一条完全不同的途径,他也成了一名美利坚人。在英国占领几周后,他可能已经将儿子送走,让儿子在加勒比海自己讨生活(到库拉索后,巴尔塔萨·施托伊弗桑特写信回家,询问家事并请求他的堂兄“照顾在曼哈顿的女儿们”并且“代我亲吻、问候她们”☾15☽)。但是美利坚是施托伊弗桑特的家,最终议会同意他回去了。他在剩下的日子里成了快速发展的殖民地的一名居民,一个有身份的农场主,一名祖父,一位被当地人称作“将军”的知名人士,他对于源源不断来到的人来说是一个历史之谜。他人生最大的讽刺就是在交出殖民地后,他终于获得了其他殖民者的欢迎。他终于加入了他们,但不是作为一名新尼德兰的居民。他死于1672年,享年62岁,身份是纽约人。☾16☽

作品简介:

当英国在1664年从荷兰人手里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时,关于这个蓬勃发展、存在多国语言的社会的真相就慢慢消失了,并变成了一些关于它的神话——这个岛是用24美元买下来的,其总督是一个装有义肢的卡通角色。

然而,荷兰的殖民地新尼德兰的故事只是接近消失了,并没有被摧毁:12000页 关于它的史料——近期被宣布为国家级遗产——现在被翻译了出来。从这份不可思议的史料中,萧拉瑟创造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从全球视野着眼,描写一个叫曼哈顿的荒野,是如何转变成我们所理解的早期美国的故事。

作者:萧拉瑟

翻译:陈丽丽吴奕俊

标签:萧拉瑟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美国历史

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的传奇》最热门章节:
1索引2参考文献3尾声 书面记录4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五章 传承的特点5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四章 纽约6第三部分 传承 第十三章 繁荣7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二章 危险分子8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一章 一个在欧洲的美洲人9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十章 人民的捍卫者10第二部分 意志的冲突 第九章 将军与公主
更多『世界历史』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