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彼得堡之恋_第二部 三

冈察洛夫
外国小说
总共13章(已完结

彼得堡之恋 精彩片段:

第二部

星期三到了。尤丽娅·帕夫洛夫娜的客厅里云集着十二至十五位宾客。四位年轻的太太。女主人在国外结识的两位大胡子的外国朋友,还有一位军官,围成了一个小圈圈。

没有与他们待在一起而单独坐在一把圈椅上的是一个老头,看样子是个退伍军人,鼻子下边有两绺灰白胡子,扣襟上有好多条勋章带。他在跟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在谈论当前的承包问题。

另一房间里有一位老太太和两位男士在玩牌。钢琴前坐着一位非常年轻的姑娘,另外一位姑娘正在跟一个大学生闲聊。

阿杜耶夫叔侄俩光临了。很少有人能像彼得·伊万内奇那样自然而威严地步入客厅。亚历山大有点犹豫不决地跟在他后面。

他们两人之间的差异很大。一个高出整整一头,体格匀称,人稍显福态,身体壮健,眼神和举止颇显自信。然而无论从一个眼光、动作或一句言谈里都猜不出彼得·伊万内奇的想法或性情——因为这一切都被他那高雅的风度和自我控制的技巧所掩盖了。看来,他采取的姿势、投出的目光都是经过一番考虑的。苍白而缺乏热情的脸色表明,此人情感的细微波动是受到理智专横支配的,他的心是否强烈跳动也是由头脑来决定的。

恰恰相反,亚历山大那多变的脸部表情、懒散的举止、迟缓和不稳的动作,以及那立即显露他内心的不安和头脑里的思想波动的暗淡无光的眼神,这一切都表明他是个性格柔弱的人。他中等个子,人显得消瘦而苍白——不像彼得·伊万内奇那样一切来自天生,而是由于不断的内心不安所造成的。头发和鬓毛也不像叔父那样浓密地长在头上和两颊上,而是在两鬓和后脑勺上披着又长又细、但异常柔软光滑、泛着光泽的浅色柔毛。

叔父把侄儿介绍给在座的人。

“我的朋友苏尔科夫没来?”彼得·伊万内奇问,惊奇地环顾四周,“他把您忘了。”

“哦,不!我非常感谢他,”女主人回答说,“他常来看我。您知道,除了先夫的朋友,我几乎不接待什么人。”

“他在哪儿呢?”

“他马上就来。您想想,别人都说没有办法搞到明天的戏票,而他却答应我和堂妹一定要为我们弄到一个包厢……现在他正办这件事去了。”

“他定会弄到,我敢为他担保,他干这种事可神通广大。无论朋友、面子都不顶用的时候,他总是有办法给我搞到戏票。他从哪儿弄到,花了多少钱——这是他的秘密。”

苏尔科夫来了。他的打扮很新颖,从他衣服的每一道皱褶、每一个小饰物上都可明显看出他想成为社交名流的愿望,他很想超过所有的时髦人士,超越最时兴的样式。比如,如果当前流行敞襟的燕尾服,那他的燕尾服就会像鸟儿展翅一样敞开双襟;如果流行穿翻领衣服,那他就会给自己定做这种翻领,他穿上这套燕尾服,活像一个被人从背后抓住而又挣脱逃跑的小偷。他亲自吩咐裁缝如何缝制。这一回他来塔法耶娃家时,他那围巾是用别针别在衬衫上的,那别针大得过分了,犹如一根棍子。

作品简介:

《彼得堡之恋》原名《平凡的故事》,是1844年冈察洛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847年发表于《现代人》。

小说中描写一个在外省贵族庄园长大的、不谙世事的、满脑子充满幻想的青年亚历山大,在农村养尊处优的度过了20年,开始不满足于这种生活,觉得“家庭这个天地太狭小了”。

他疯狂地向往城市生活,然后带着满脑子的田园式浪漫主义幻想来到彼得堡,与新兴资产阶级实业家彼得叔叔相处,彼得堡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与传统的贵族庄园文化和宗法制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二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激烈碰撞。

亚历山大在彼得堡风花雪月地混了7年,一事无成。母亲去世后,他第二次来到彼得堡,决心为自己开辟一条新路,他终于认同了叔叔的一套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经过曲折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成功,也成了有产者。

小说结尾时,他已经是一个气派十足的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挂着勋章的六品文官了,并且找到了一个拥有30万卢布陪嫁和500个农奴的未婚妻。

作者:冈察洛夫

翻译:张耳

标签:冈察洛夫彼得堡之恋俄国外国文学

彼得堡之恋》最热门章节:
1第二部 尾声2第二部 六3第二部 五4第二部 四5第二部 三6第二部 二7第二部 一8第一部 六9第一部 五10第一部 四
更多『外国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