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_第九章 一地鸡毛的日子 历史上的小人物

曲昌春
历史小说
总共107章(已完结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 精彩片段:

第九章 一地鸡毛的日子

历史上的小人物

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的大事就是三征辽东,受骗而终,而在大事的背后,有两件小事。这两件小事很小,小到几乎无人提起,这两件小事却又很大,大到让人感慨历史的造化。

第一件小事:剃度。

杨广一方面是大隋的皇帝,一方面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这一点上,杨家是有传统的,隋文帝杨坚就是在寺庙里被一个尼姑养大,并不是因为经济问题,而是传说他小时候就被认定“贵不可言”,所以需要在一个特殊的地方养大。有一次他的生母来看他,他的头上长出了犄角,吓得母亲一失手把他摔到了地上,这时看养他的尼姑进来了,抱起杨坚说:“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忽悠,接着忽悠!)

同父亲一样,杨广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公元591年,他在江都给一千名南方僧人设立斋席,斋席之后,他跪受当世高僧、天台宗四祖之一的智为他做的居士“佛戒”,并接受佛号:总持菩萨。

在杨广的影响下,隋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以国家的名义剃度一些和尚。被国家剃度的和尚不是一般的和尚,而是享受国家待遇的和尚,也可以说是国家级的储备大和尚。

公元614年,皇帝杨广下令,在洛阳剃度二十七个和尚,这二十七个和尚在剃度后将享受国家供养的待遇,也就是说国家出钱供你学习研究佛法。

为了争取这二十七个名额,想要出家的人竞争得水深火热,经过海选,被认定为成绩优秀的还有数百人。这时候一个十三岁少年掺和了进来,他也想竞争那二十七个宝贵名额。由于十三岁的年纪实在太小,那数百个成绩优秀的还筛选不过来,谁还顾得上这个十三岁的黄口少年呢?

然而少年并不灰心,就在复试考场的大门口等,一直等到了主考官,隋朝大理寺卿郑善果。

少年迎上郑善果,阐述了自己想要剃度的想法,郑善果看少年眉清目秀,眉宇之间有一种常人没有的超然与淡定,于是耐着性子跟少年对话,时不时地抛出几道问题,而少年应答如流。

郑善果问少年为什么要学习佛法,少年说:“意欲远诏如来,近光遗法。”此言一说,郑善果频频点头,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能有如此远大理想,他日必有所成,此人定是“释门佛器”。

有的时候改变命运的就是因为一句话!

在郑善果的建议下,十三岁少年被破格录取,成为享受国家待遇的剃度僧,郑善果为少年起了一个法名,“玄奘”。(玄奘剃度也有一说是在612年。伯乐就是郑善果,这一点没有异议。)

“玄奘”俗姓陈,名祎,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游仙乡凤凰谷陈河村,祖父和父亲都是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玄奘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白衣法师向他辞行,母亲对他说:“你是我的儿子,要到哪里去?”白衣法师说:“为了求法,要西行!”看来玄奘法师就是为了西行而生。

作品简介: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在山呼海啸的人群中,青涩少年李渊静静伫立,此时他的身份是大隋独孤皇后的外甥。没有人能够想到,36年后,当年的青涩少年成了大隋王朝的掘墓人。

在隋末的乱世中,李渊不是起事最早的,也不是实力最强的,但他却是笑到最后的人。遗憾是,他生活在隋炀帝与唐太宗的夹缝之中,跟隋炀帝的身后臭名相比,他太黯淡了;跟唐太宗的身后盛名相比,他太平庸了,但风云三百年的大唐开国却始终无法绕开李渊。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对手,也照出了自己,大唐开国是强者李渊奋斗的结果,也是隋朝无意中成全的结局,大唐开国是历史的传承,更是王朝更替的宿命。

作者:曲昌春

标签:曲昌春唐史并不如烟历史小说唐朝幽默

唐史并不如烟1·大唐开国》最热门章节:
1第十章 民心渐失,军心已远 不能解决,那就逃避2第十章 民心渐失,军心已远 剿匪的N种方法3第十章 民心渐失,军心已远 迷途不知返,找不到回家的路4第十章 民心渐失,军心已远 雁门,梦碎的地方5第九章 一地鸡毛的日子 隋唐的历史转了个弯6第九章 一地鸡毛的日子 历史上的小人物7第八章 几家欢乐几家愁 强弩之末,再战辽东8第八章 几家欢乐几家愁 匪,越剿越多9第八章 几家欢乐几家愁 李渊的机会10第七章 造反也是一种能力 急转直下,穷途末路
更多『历史小说』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