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亲爱的战友们,虽然我们不曾相识过,也未曾谋过面,但是,我们曾同为军人,身穿一样的军装,肩负一样的使命,为祖国的的安全,人民的安宁,我们共同战斗过。我们曾为此流过血,流过汗,而你们却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亲爱的战友,请接受来自山东老兵的追念,愿你们在天堂安好。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四日广州军区决定组建边防师负责防务,由五十五军抽调各级干部一千二百多人,战士五千多人组建边防三师,这些干部战士刚从战场下来又走上了新的战场。这位来自山东郯城的夏宗金烈士,就是在反击战凯旋后又上了战场,血洒法卡山。

轻轻的轻轻的走过你的身旁

怕惊扰了你三十七的梦乡

你永远还是那样年轻

而我早已热泪流淌

轻轻的轻轻抚摸着冰冷的墓碑

我能感觉到你火热的心肠

血染的军魂无悔的青春

我们永世不忘

现在借机会说明法卡山的归属。

前几年网上流传的说法是,1981年中国军队以154条性命换来的法卡山,已重新回到越南人手中。

法卡山位于广西中越边界线上,中越对法卡山的归属问题一直有争议。越南过去曾占有该山,而由于该山在战略地势上极其重要,越南利用该山作为挑衅中国的边境要冲。

1981年5月5日,中国军队收复法卡山。法卡山是由多山头组成,从北向南依次编为一、二、三、四、五号高地,三号高地为主峰。为加强防御纵深,占领主峰后必然要攻占四号、五号高地,作为主峰的警戒阵地。中越边界勘界时,依世界通行做法从山脊划线,三号高地的主峰作为骑线点,这样四号、五号高地划到了越南。

法卡山的一、二、三(包括主峰)号高地为我方控制,法卡山朝南延伸的四、五号阵地归还越南。

莫金华1979年3月入伍。广西边防某团特务连二排战士。1981年5月,在我军收复法卡山战斗中,莫金华配属主攻部队担任排雷,开辟通路。攻占阵地后,步兵转入防守。莫金华受命在敌人炮火下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起出了3号、4号阵地雷场地雷51枚,扫清了雷区,减少了部队的伤亡。

为了部队坚守法卡山,莫金华40天未下阵地。6月24日,在激烈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壮烈牺牲。部队追认他为**正式党员,记立一等功。广州军区授予“排雷英雄”的光荣称号。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句上世纪八十年代叫响的口号,是老山精神的凝炼。因为其鲜明的“老山烙印”,人们看到这句话,首先联想到老山。其实这句口号的提出,并非在老山战场。

一九八五年四月中旬,广州《羊城晚报》社曾派出数名记者,到这首诗流传最广的法卡山进行追踪。他们深入到哨所、坑道、堑壕走访,如实写了一篇《追踪一首战地诗》的报道,文中最后写道:“不用寻根究底吧!其实这首诗在广西边防到处流传,也不知源于何方。很可能是指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集体创的。

这篇通讯《追踪一首战地诗》,先是刊登在《羊城晚报》头版头条,第二天又被《解放军报》在同样位置转载。战地诗由此传遍全国,成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振兴中华”一起流传的口号。这篇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部队出现了追踪原诗作者热。

那么这首著名的战地诗究竟出自谁手呢?

郑宏彪,江苏盐城人,一九七七年一月入伍到福州军区守备师服役,这位新四军的后代,在对越反击战打响后积极报名,奔赴前线,补入了四九四团一营炮连。郑宏彪天姿聪慧,又勤奋刻苦,能写会画,犹爱读书和文学创作,常年笔耕不缀,多有作品被报刋采用。领导慧眼识才,提拨郑宏彪任文化干事。

我和郑宏彪是同一个连队,又先后调进政治处,还是鲁南苏北老乡,自然关系密切。八十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私营经济的放开,挣钱搞个体成为人们普遍追求。战士中有当兵吃亏的思潮,部队就组织战士开展当兵是不是吃亏的大讨论。郑宏彪为配合这次大讨论,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诗句。

已调任四十一军任政委的原一六五师政蜟hong王静波将军还记得一六五师的这位才子,告诉《羊城晚报》记者,要找的人在一六五师,这首战地诗出自一个叫郑宏彪干事的手中。

接下来的事,厉害了,广州军区原政委张仲先对此十分重视,把原诗作者和发现者集合一起,亲自召开座谈会。就这样,司令与干事、政委与记者、将军与士兵、作者与读者欢聚一堂,热议诗歌,交流文学,抒发豪情,与会者达成一个共识:“幸福十亿人”这首战地诗托举起了一个大西南,“国魂国威”概括了一个时代。

而后,郑宏彪调入广州军区政治部,后又任《战士报》社主编,大校军衔。

离开法卡山烈士陵园,我要去白龙村板布屯,那里是我入伍的第一站,那里有待我如亲人的房东大哥大嫂。那里有大榕树,楁树下有我新兵时的喜怒哀乐。那里有山泉,清澈甘甜。那里有众乡亲,全力支持部队驻防。想到此,我不禁加快了速度,恨不能一下子飞过去。

这是白龙村,那时叫白龙大队。四九四团团部就住在这里,战后我也在这里住过一个月。

这个高台原来是独立的,四周空旷,便于警戒。团作战指挥室就设在这里,是工兵用毛竹搭建的。

这是原来的晒谷场,现在盖起了房子,同一个地方拍的,只后面的小山露了点山尖。

从白龙村向山里再走两公里就到了板布屯。

快看,这就是板布屯,大山环抱中的小山村,新兵时光在这度过。战前,村前村后都是我们的训练场。战后,又是我们戏闹开心的地方。

村前的大榕树更加茂盛伟岸。

板布屯村口扎上了松门,如当年我们回国后的凯旋门。

我自以为是的直接进村,凭记忆可以直接去当年的房东家,怎奈原来的格局走向全变了,村内全部建起了楼房,原有的痕迹荡然无存。

我也只好向村民打听。根据我的描述,村民说可能就是老陆家。

终于见到了房东大嫂,当年貌美心善的大嫂也迈入了耋耄之年。可陆大哥已经过世,留下了终身遗憾,大嫂不会说普通话,当年见我们只是笑笑。我拿出当年的照片给她辨认。

刚好来了一个翻译,这个翻译是陆大哥的侄儿,翻译的父亲当年在崇左工作,听说家里住了部队带着酒菜专程回来请我们吃饭,聊起这些往事,翻译都知道。

房东留我吃晚饭,我要赶到凭祥去,我告诉陆大嫂,改日我再来,我要买些礼物来看望您啊。老嫂连忙说就后天来,后天板布屯有庙会。

村里唯一的旧房子是哑巴大哥家的,哑巴大哥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前年去世后,老房子丢在原处,我在这房子住了一个月。

吿别了大嫂,去村西看看山泉,遗憾的是山泉已干涸,只在盛夏时才会有水。当年一股淸泉从石缝中溢处,清冽甘甜,全村都来这里挑水,大嫂们带着孩子来洗衣服。为房东挑水是我们早操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这时的山泉边就更热闹了。我们常常会唱一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倒是真实的写照。

http://img3.laibafile.cn/p/,m/306041141.jpg

从山泉绕到了村前的大榕树,三十多年后的大楁树更加茂盛,当年我和同乡战友刘贤锋从不午休,几乎每天中午都会来到树下,一起聊天玩耍,高兴的时候还会唱歌。当然也会聊理想,聊爱情,聊追求。战前最后一次来到这里,互相祝愿能平安归来,还约定如果谁光荣了,另一人一定去家里看看。

我拍个小视频发给了远在山东的刘贤锋,他看到后默默抹泪,他儿子说,我给你买张机票去追刘叔叔吧。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2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2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