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巴别山由三个小山头组成,我们分别称之为123号高地。其中1号高地位于东北靠近559高地方向,有敌一个班担任警戒。2号高地为至高点,是敌人主要防御阵地。3号高地为指挥所和炮兵阵地。

一连接令后于3月1日16时30分沿559高地西南侧通往巴别山的小道攻击前进,我班配属的一连二排担任主攻。当到达559高地与巴别山接合部山坳时,步兵呈攻击队形散开,我炮班在后跟进。

枪声响起,敌我双方开始交火。突然听到班长大声喊到,用炮,肩炮射击!二炮手迅速将炮身送到我的肩上,同时我也快速将瞄准镜安装到位。班长手指山头的一处工事问我,看到没,火力点!看到,我回答到。一发装填,表尺200,方向30零,班长在下达着口令,我在快速瞄准。

八二无座力炮的肩炮射击是难度最大的一种简便射击方式,43斤的炮身加上7斤的炮弹己达50斤,重要的是只有肩膀一个支撑点,要稳定炮身非常困难。我看到前面不远处有一搂粗大树横躺那里,我快速几步来到树前,将炮管搭在树上,迅速喊出了好。

放!班长命令到。

咣!一声巨响,只听班长喊到打中了。

突然从隐蔽部里跑出两名越军,我大声喊到,班长快打!班长端起冲锋枪向两名越军打了两梭子,遗憾的是没能打中。两名越军吓的又跑回隐蔽部。正在准备两发装填时,步兵己经接敌,不能再打了。

经过简短战斗,二排顺利攻占了1号高地。

配属一连作战的八二无后座力炮共两个班,我在的七班和十班。沈晨曦在帖子中多次提到伴随步兵的八二无座力炮抵近射击,连续准确地摧毁越军火力点,这其中就有我的身影。

八二无座力炮作为反坦克火器,作战重点是打击敌方装甲兵器。在没有坦克可打的时候,就被用来打击敌火力点。

在对2号高地的进攻开始后,我们两门八二无炮对2号高地的火力点轮番轰击。

就在步兵冲击时,我发现2号高地堑壕突然冒出一个越军向外投弹,而后迅速消失。我喊到有人投弹,班长问哪里投弹,我指着前面的黄土堆说那里,班长命令到向那打,我用肩炮蹲姿射击,对越军投弹处打了一炮。

班长又令到两发装填,当二炮手刚装进炮弹时,越军一发迫击炮弹在我右前方爆炸,一下将我打倒,我感觉右臂有点疼,班长见此马上向二炮手喊到快扛炮,又问我大刘怎么样,我摸了摸右臂,竟没摸到伤口,我一下明白了,打中我的是炸起的一块泥巴。后来班长说,当时看到你被打倒,心想坏了,大刘一定挂彩了。

为什么越军的炮弹打的这么准,那是因为无座力炮在射击时向后的喷火暴露了目标。当时天近黄昏,喷火明显,所以越军炮兵观察的更加准确。

无座力炮在射击时向后喷火达15米远,极易暴露炮阵地。因为这个原因,射击条令规定必须打一炮换一个地方。当时激战正酣,也就顾不上条令了。

一连在3月1日晚间攻打2号高地的详细经过请参见沈晨曦老师的描述。真实详细的经过作为当时普通一兵的我是无法知晓的,甚至连战斗部暑也不清楚,除了战斗就是隐蔽待命,谁也不会站在那里看风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全景观察到整个战斗过程。一连在巴别山的战斗总结也是战后参战人员回顾并相互印证后做出的。我所讲述的除了我的亲身经历以外,就是在当时看到的和听到的。

3月1日晚间一连各战斗班排确实占领了2号高地的表面阵地,八班长罗好龙冲进敌阵后摸到了越军的高射机枪,但是他不会使用,回撤时又无法携带,就向高射机枪投了棵手榴弹。

由于各参战人员相互之间无法有效协同,加之视线不清,敌情不明,越军又在利用隐蔽工事不断反击,各班排陆续回撤到1号高地。

其中有一人没能回来,他就是六班副班长王军荣。王军荣和六班战士欧锦兴为一个战斗小组,在2号高地战斗中两人突进了越军隐蔽部,与里边的越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王军荣身负重伤(被手榴弹炸伤了头部),欧锦兴一人无法带回王军荣,只好一人返回,并将情况向连指作了汇报。

英雄的王军荣孤身一人在敌阵中坚守了三十多个小时,直至3日下午我们占领2号高地后才将其救出。战后,王军荣荣立一等功,并被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一连指挥所设在1号高地原越军的隐蔽部里,我班挨着连指在东北方向,防御方向正对着559高地通向巴别山的小路。战斗停止后,越军不时有炮弹打过来,我班人员就拼命挖掘防御工事及猫耳洞。

伤员及烈士遗体摆放在我班工事前面的反斜面上,我听到一名伤员在低声呻*着,就走了过去,轻声问他,伤在哪里了,他回答说腿部。很疼吗?我问他,他嗯了一声。我又问你是哪里人呀?广东。我想喝水,他又说。我拿出水壶晃了晃,里面仅剩有我一直没舍得喝的一口水给了他。其实负伤后是不能喝水的,那样会加快失血的。

作战中感觉不到饿,就是渴,喉咙老是发干,我们所有人的水壶早就干了。天下着毛毛细雨,有的人竟扬起嘴巴对天直饮,有的人在添树叶上的水珠。尽管山下就是稻田,可是谁也不敢下去打水。

巴别山上的战斗打响后,连指派副连长吕洪刚率七班并加强火箭筒手两名随同执行炸桥任务。

吕洪刚原任二排长,吴添福代理连长后,吕洪刚代理副连长,七班长郭衣平率领他班的七名战士,加之吕洪刚的通信员共十一人,携带丨炸丨药沿着山腰通往巴别村的小路出发了。

他们一行绕过巴别山来到了奇穷河岸边,当晚雨雾茫茫,看不清河面情况,只好沿河岸搜索寻找大桥。找来找去看到一处有几根水泥柱子,以为大桥被482团先行炸掉。先前曾接到师指通报说,我们右邻也有一支炸桥分队,所以做出了错误判断。此时,巴别山激战正酣,吕洪刚与郭衣平商量后决迅速返回,参加山上的战斗。

在他们返回途中与越军一个炮兵排遭遇,七班先敌开火,越军大部被歼。激烈的枪声惊动了附近的越军,七班边打边撤,撤退的方向是从巴别山南侧向东,而其中三人却跑错了方向,竟向西跑进了敌营。

这三人分别是七班战士张延勤(山东省广饶县人,1975年1月入伍,战前从南京军区补入),火箭筒手刘谋同(湖南省武冈县人,1978年3月入伍)和罗绍平(湖南省湘潭县人,1979年1月入伍)。

越军对三人进行了围剿,三人先后负伤。罗绍平被敌发现后,从后背捅了十几刺刀,报复性的将其耳朵割掉,壮烈牺牲。张延勤身中六枪,腰部三枪,肩胛骨,腿和脚各一枪,庆幸的是没有打中要害,他潜伏在草丛中,躲过了敌人的搜捕。至2日下午被582团的一支搜索分队救出,英勇的张延勤又跟随这支分队参加了另外一场战斗,终因身体不支退出了战斗,后随582团伤员一起后送。因为缺少担架,四个支前民工轮流背着他行走。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小说在线阅读_第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雪满竹8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木棉花开的地方(一个越战老兵的回忆)第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