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自序 粤商文化及潘振承其人

辛磊、祝春亭

粤商文化的个性特征是:胆识过人,敢于冒险;轻谈务实,追求实效;灵活变通,擅长模仿;兼容并蓄,开放通达。其中最突出是“胆”和“容”。没有不畏艰难的超人胆识,没有大海般的包容气度,不可能将海上丝绸之路延续。

清政府利用十三行与洋人打交道,执行四种职能:一承办朝贡贸易,独揽外商洋船接待,垄断进出口贸易。二办理外商货物报关纳税事务,海关不直接与外商打交道。三管理约束驯化外商,监督限制外商在广州的自由行动。四转达外商与政府的一切交涉,外商无权进入广州城晋见政府官员。行商身份独特,处垄断地位,既受朝廷惠顾,又倍受朝廷和官府勒索。

潘振承,潘氏族谱如是记载:“启,又讳振承,字逊贤,号文岩。乃璞斋公长子,生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六月十二日辰时,终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十二月初三丑时,享寿七十四岁……按公家贫好义,由闽到粤,往吕宋国贸易,往返三次,夷语深通,遂寄居广东省,在陈姓洋行中经理事务。陈商喜公诚,委任全权。迨至数年,陈氏获利荣归,公乃请旨开张同文洋行……”潘振承是个出身草根的商界巨子,是闻名中外的大商家。

潘振承敢冒风险,朝廷严禁白银出口,严禁出洋经营,他在瑞典投资设立海外贸易公司,拥有数艘他为大股东的西洋商船。他阳奉阴违,灵活变通,表面上,高举“八方来仪,输诚朝贡”的旗帜,竭力操办贡品满足乾隆帝“天下共主”的虚荣,实际上,他的最终目的是为地方、为十三行、为个人牟取利益。倘若不为朝贡,广州口岸存在都成问题。

天朝的官员和东印度公司都很傲慢,两个傲慢的民族相聚,必然会产生激烈的冲突。十三行成为矛盾冲突的聚焦地。潘振承需要调解,斡旋各种矛盾。潘振承面对的矛盾:朝廷与地方的矛盾、广东与闽浙的矛盾,行商之间的矛盾,行商与散商之间的矛盾,公行与朝廷及官府的矛盾,地方官与粤海关的矛盾,另外还有家族内部、妻妾之间的矛盾。潘振承最难化解的,是公行与朝廷及官府的矛盾。

潘振承有商人的狡黠和商首的韬略,他依附官府、讨好官府,钻朝贡贸易体制的空隙,为地方和个人牟取更多的利益。潘振承最难接受的,是株连性质的公行成员共同承担清偿外债。朝廷在债务上采取双重标准,若是外商欠行商的债务,朝廷不闻不问;若是行商欠外商的债务,朝廷首先对债务人抄家入官,以偿外债。倘若资不抵债,则要公行全体成员负担债务。这最根本的原因是维持天朝的体面。泱泱天朝上国欠夷国贡商的银子,岂不贻笑夷国?

清代共出现过三个行业集约性大商帮,他们是两淮盐商、山西票商、广东行商。行商的资产集中于一条街,影响力却辐射全球。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十三行公行名存实亡。十三行代表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种情绪,承载着太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内涵,它与国运紧密联系。

潘振承是朝贡体制和岭南商业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行商领袖,通过这个人物活动的背景,可以窥视乾隆盛世深藏隐患。潘振承意识到西方的崛起和天朝的衰落,潘振承是他的行业、身份、地位、行为决定了他是近代粤商的翘楚。十三行处于传统商业模式与近代商业接轨、与全球经济接轨的时代前沿,潘振承的视野和胆识,是许多中国商人无法比拟的。

大清商埠》_自序_粤商文化及潘振承其人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大清商埠自序_粤商文化及潘振承其人

书籍
上一章
1/72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