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五章 金殿大火

第一节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营造,到永乐十八年底,北京紫禁城终于基本建成。九月一日,永乐诏告天下,自永乐十九年元旦始,行在北京正式升格为京师,原京师南京改为留都。在明朝开国五十三年之后,北京再一次成为中华的帝都。

诏旨颁下,南北两京同时忙碌起来。南京这边,数不清的王公贵族、官员胥吏纷纷打点行装,陆续登上早已准备好的大小漕船,向三千里之外的北京进发。而随着朝廷的迁离,曾经繁花似锦的六朝古都在短短数月间急速衰落,夜夜笙歌的十里秦淮也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在冬日的寒风中显得十分萧瑟清冷。

与南京的落寞迥异,北京却是大放光彩。皇室和王公大臣们的蜂拥而至,使这座三朝旧都以惊人的速度兴盛起来,而数以万计伴随达官贵人们迁入的商贾工匠,更把繁华的气息带进了北京的每个角落。尽管朝廷已为官僚贵戚们准备了府邸,但民宅自然不在官府操办之列。数月间,北京城内无数房屋拔地而起,坊市间更是人声鼎沸,一片昌隆景象。

在焕然一新的北京城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刚刚落成的大内皇城。与偏居南京东城的旧皇城不同,新建的北京皇城坐落于城市正中,更符合皇家礼制。皇城内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一如南京旧宫,但规模之壮观、气势之恢宏、雕饰之华美,都足以让原有的南京紫禁城黯然失色。整个皇城周十八里余,位居其中的宫城——紫禁城周六里十六步,较原先的南京紫禁城要宽阔许多。宫城前廷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坐落着新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三殿巍峨壮丽、气派庄严,尽显皇家威仪,让天下所有殿宇相形见绌。尤其是作为宫城主殿的奉天殿,更是形势恢廓,气魄宏伟,皇帝的至尊地位和礼制的无上权威,在这座大殿形制中彰显无遗!

谨身殿后为乾清门,以此为分界,再往北则是内廷。与南京紫禁城相同,内廷中轴线上依旧是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作为帝后寝宫及更衣之所。而在整个紫禁城的中轴线两侧,殿宇楼阁错落分布,东侧主要为文华殿、仁寿宫、东六宫;西侧主要是武英殿、清宁宫、西六宫;此外,还有内监各司房、膳房、酒房等参差其间。如此,数百座单体建筑以中轴线为基准纵横罗列。虽然东西两侧尚有大片宫殿未及建成,但一座规模宏伟的大明皇宫,至此已初具雏形。

当第一次游览过这座全新的皇宫后,永乐油然生出一种继往开来的感觉。在他看来,只有这座雄伟的宫城,才能衬托大明天子的至尊身份,才能彰显天朝上国的无限威仪!从这座依南京旧宫仿建、却又在规模格局上远胜前者的北京紫禁城中,永乐还希望向世人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永乐皇帝朱棣,通过自己的励精图治,已经将华夏带入一个全新的鼎盛之世!父皇开创的大明王朝,在自己的手中,得以踵事增华、发扬光大!

永乐十九年元旦,永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驾临奉天殿,在这里主持大明王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个大朝仪。宽敞的大殿内,文武百官、宗亲贵戚、番邦贺使齐列殿下,山呼之声绕梁不绝,拜舞之姿齐整庄严,永乐俯瞰群臣,豪情万丈。待礼仪毕,永乐起身,威严地道:“自今日始,我大明定都北京!北京背倚燕山,南俯中原,是为王者之所!都于此地,我大明必将天眷永顾,国祚万年!”

“诚如是!”太子朱高炽以下,群臣俯首应答。

永乐满意地点了点头,露出一丝笑容道:“迁都事巨,全赖列位臣工勤勉,终得大功告成!今年元宵佳节,宫中将在午门外开鳌山灯会,诸位爱卿可携家眷往而观之,以慰辛劳!”

“臣惶恐!”众臣又是俯首,继而道,“谢陛下!”

永乐又点了点头,继而以目示意身旁侍立的江保。江保会意,右手一抬,礼乐之声随即响起。永乐走下小丹墀,在臣子们的恭送声中离殿而去。

大朝仪结束后,高炽领着一众宗亲前往乾清宫行家礼,而朝臣和番使们则列队出宫。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三个阁臣结伴返回文渊阁。各自脱去朝服,旋又聚到杨荣值房中。待下人上了茶,杨荣端起便饮了一大口,方对士奇和幼孜笑道:“每年最怕的就是这大朝仪。一站就是一两个时辰,想喝口水都难!”

杨士奇边小口啜着茶,边笑道:“仆倒不怵久站,只是这北京的天气实在太冷,先前在殿外丹墀上恭候陛下时,冷风直往脖子里灌!直到后来进了殿,才慢慢缓过劲儿来!”

“士奇兄说的是!”金幼孜慢悠悠地道,“其实咱们还算好的,至少后来还能进殿暖和暖和。那些低品的朝臣们最遭罪,从头到尾都只能在殿外候着。仆刚才出殿时,看见好些个都冻得僵了!”

杨荣感叹道:“难怪那么多人都不愿迁都!朝臣大都是南人,现在跑到这苦寒之地,要一下子适应过来还真不容易!”

士奇接过口道:“年纪大的确实难过,年轻的身强体壮,还是挺得住的!”

“那也未必!”金幼孜摇摇头,“迁都前,朝廷选派官员入值南京六部,本以为这不过是个鸡肋,却没想一大堆人去抢,年轻体壮的都有好些!来北京路上蹇大人还跟仆提起,说南京吏部考功司缺一个主事,结果吏部五个主事,竟有三愿意留下,而且都年方不惑!仆就不明白,南京虽好,但毕竟远离朝堂,又没太多正经事,待在那里,仕途受滞怕是免不了的。年长的没了进取心,留着养老倒也不错;可这些主事都正值壮年,难道也无心宦途了么?”

杨士奇淡淡一笑,摇摇头道:“他们未必是无心仕途,没准反倒是想搏上一搏!”

“搏?”金幼孜奇怪地问道,“此话怎讲?”

杨士奇微微叹了口气,道:“他们是看准了太子不愿迁都,想等着朝廷会再迁回南京,他们便可近水楼台先得月!”

杨士奇话一出口,杨荣与金幼孜心中皆是一凛。迁都北京,表面上看是一切顺利,但这多半仰仗于永乐的威势和决心。其实在朝中,不愿迁都的大有人在。北京一则气候苦寒、二则土地贫瘠,而且还离边塞太近,这种种因素,使得南方籍的朝臣大都不愿迁都于此。而在腹诽迁都的人中,来头最大的就是当朝太子朱高炽。高炽虽曾在北京居住多年,但却一直钟情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而且对父皇决心迁都的最大理由——天子戍边,抵御强胡,他也打心眼儿里不认可。在他看来,抵御胡虏自是应当,但没必要把朝廷也搬到北京。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大大加强朝廷在塞上的力量,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一旦胡人突破燕山,立刻就会兵临北京城下,到那时社稷就危险了!所以,高炽一直坚定地认为,以南京为京师是最正确不过的举措!以南京为京师,即便胡虏入寇,大明一时不敌,也可以从容调兵遣将,集天下之力将其驱逐出去。

高炽的看法反应了相当一部分朝廷大臣的心声。只是永乐在迁都一事上立场甚为坚定。而且一直以来,只要他下定决心的事,就绝不会轻易更改。对皇帝的这种性格,朝臣早就摸得精熟,故都不敢硬顶。而高炽虽是太子,但性格仁弱,对他这位威势无双的皇帝老子更是从不敢有丝毫置喙。所以,在迁都被付诸廷议时,虽然也有人提出异议,但永乐一旦表露决心,大家便都噤若寒蝉。这件关乎千秋国运的天下第一大事居然如此轻易地在朝堂上获得通过,其根源就在于此。

不过高炽虽然不敢反对永乐,但他毕竟是太子,是未来的大明皇帝。永乐已经年过花甲,说不定哪天就会龙驭上宾。太子登基后,他很有可能又会将都城迁回南京。当然,真有那一天的话,六部堂官肯定会跟着朝廷一起迁徙,但下面那些普通司官则就未必。到那时,南京六部就会重新成为正宗,这些在南京任职的六品主事也有可能在这场变动中受益,升任新朝正牌子六部的从五品员外郎甚至正五品郎中。

杨荣、金幼孜还有杨士奇都是内阁阁臣,虽然品级不高,但身份超然,均属天子重臣,朝廷无论是在南京还是北京,他们的地位都不会受到影响。不过三人均参预机要,平日也以天下为己任。对于鼎移燕山究竟利弊几何,其实他们三人也拿不准。但有一点他们都十分清楚:就是迁都事关重大、牵涉甚广,来回反复必将动摇国本。出于这种考虑,他们都对皇上和太子之间的这种分歧感到忧虑。

不过还是杨荣洒脱,见士奇和幼孜均眉头紧锁,他潇洒地一挥手道:“咱们也都别杞人忧天了!时势变迁,非可预知。将来之事,将来再议不迟!”

杨荣之意是假以时日,迁都利弊自会逐步显现,到时候根据形势再做判断。这既是老成持重之见,也是当下唯一可行之法,杨士奇和金幼孜思忖后,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杨荣见状,又嘿嘿一笑道:“眼下仆只指着灯会。这几个月忙着迁都,人都累瘦了一圈,到元宵节晚上,仆定要好好乐上一乐!”

见杨荣打趣,士奇、幼孜噗嗤一笑,屋内气氛顿时轻松不少。接着,三人又寒暄一阵,遂各自回值房署事。

永乐风云4·万代千秋》_第五章_金殿大火_第一节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永乐风云4·万代千秋第五章_金殿大火_第一节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