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有话要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章 戏从对手中来

无防护炮战

自湘潭水战以来,彭玉麟已屡次与太平军水营交锋,被称为“以书从戎,胆气过于宿将”,但他还从未有过田家镇水战这样的体验,具体来说,就是多了那六道横江铁链。

彭玉麟由此将所属进攻部队分成两组。第一组是敢死队,驾二十条快蟹,任务是冲到铁链下面,并弄断它。第二组是掩护队,专管发炮,以吸引太平军水营和来自田家镇岸上的火力。

敢死队在冲锋时沿半壁山一侧,且不发炮,不仰视,只管做准备工作,这样一来,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对方的炮火攻击。全部的炮火几乎都集中在靠近田家镇这边的掩护队身上,炮弹如雨飞来。

早在水师创建之初,彭玉麟就下功夫研究过防炮之法。和曾国藩一样,他也是从古书里面找答案,甚至拜的老师都是同一个,即明朝时的戚继光。

火炮在明朝时叫火铳,与明军作战的倭寇装备了大量火铳。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记下了他抵御倭寇火铳的方法。一种是将十几层渔网罩在战船左右两侧,通过渔网的坚韧和细密,来拦截弹丸,唤作罟网。另一种是戚继光的独家发明,叫作刚柔牌。简单说来,就是在盾牌外面套一层竹篱笆,中间以生牛皮、水渗湿的棉絮、人的头发依次编制而成。

按照戚继光传授的经验,只要使用这两大法宝,起码在四五十步之外,倭寇的火铳根本无法贯穿,到二三十步距离之内,虽可穿透,但威力已经大减。戚家军不仅以此为掩护,还能举着刚柔牌进行反击。

刚刚看到这几段的时候,彭玉麟别提多高兴了,想想戚老师真够意思,什么都不保留,什么都传授——您老人家怎么就知道几百年后有人还用得着呢。

彭玉麟在当下一一借鉴和试验,可是试验的结果实在让人沮丧:无论罟网还是刚柔牌,一炮就给打穿了。

不是戚老师又藏着或掖着,只要动脑筋想一下就知道了,几百年前火铳的威力,能跟几百年后的火炮比吗?

当然只要防御了,也不是一点效果没有,战船四周围上一道牛皮,多少总能起到一点保护作用,但是又不治本,还容易影响官兵的斗志和作战效率。

彭玉麟一狠心,索性把罟网、刚柔牌、牛皮之类统统撤去,船上无遮无拦,实施无防护炮战,然后他带头脱去上装,赤膊拿一把大刀立于船头,并大呼一声:“炮弹要是有眼,就先把我打死吧。”

主将不怕死,众人立刻胆壮起来,视危险如坦途。有谁低下头来躲避炮弹,还会被众人讥笑为怕死鬼。

没了畏畏缩缩,动作就不会走形,可以踏踏实实放炮,同时战船也不会停顿,然而这种疯狂的打法又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因为炮弹毕竟不长眼,也不认识你究竟是勇士还是懦夫。

在田家镇水战中,湘军水师相当多的伤亡均来自于掩护队。后来水师将领在向曾国藩汇报,说到“损失如此之惨重”时,忍不住放声大哭。

太平军的护索水营虽不断放炮,但也构不成密不透风的火力网,存活下来的湘军水勇依旧能够猛力反击,结果有的太平军小船还未装上炮弹,就被炸沉了。其他人看到湘军如此悍不畏死,也多半开始胆怯起来,纷纷朝岸边闪避。

依靠掩护队不顾生死的护持,敢死队的快蟹终于冲到了铁链旁。

在江中铁链里面,维系船只的竖链较细,用斧头和钳子便能截断,最难搞定的是连接两岸的横链。

横江铁链古已有之,早在三国后期,东吴便采用了这一防守策略,他们在半壁山上游的西塞山江面拉起铁链,以阻止西晋东进。晋军大将王濬熔断铁链,才得以击破东吴自以为牢不可破的江上防线,这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王濬是怎么熔断铁链的呢?史书中的描述是:制作巨型火炬,长十余丈,宽数十围,中间灌以麻油,当巨型火炬遇到铁链,即可将其熔化。

彭玉麟打造了相仿的火炬,每一艘快蟹上都放一口装满油脂的大锅,下面装有风箱,将油脂烧到滚沸。水勇冒着炙人的高温,将铁链拉到火焰上进行煅烧。等烧到一定程度,再用铁钳将铁链夹出,放在预先准备好的铁墩上,几个人拿起打铁的劲头,手执利斧,猛砍一番,便能将铁链砍断。

不到两个时辰,六道横江铁链被全部砍断。

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_第一章_戏从对手中来_无防护炮战_转载于网络 - 文学作品阅读

首页

晚清帝国风云2·湘军崛起第一章_戏从对手中来_无防护炮战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