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头进一步假设,卫鞅的才能在人才济济的中原大国晋国得不到施展,最终还是被逼向了西边的秦国,并依然得到了秦孝公嬴渠梁的鼎力支持,开始了他的变法革新。那么他能顺利完成他的变法大业吗?云山觉得大概率不能。为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国际环境不允许。
商鞅得以顺利变法的国际环境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秦国变法期间,首先崛起并跟秦国接壤的魏国跟兄弟国家赵、韩和远方敌人齐国打的不可开交,无暇西顾。如果三家未分晋,这样的外部条件就不存在。那怕强大的晋国蔑视变法的秦国,对秦国发生的一切不屑一顾,但等到秦国变法初步完成,试图夺回河西之地作为东出跳板的那一刻,晋国必然觉醒,秦军东出的愿望也必将化为泡影,因为历史事实证明,秦国趁着魏国围攻赵国国都邯郸之际夺到的河西之地,在魏国缓过气来以后不得不又还给了魏国。如果他面临的不是魏国而是晋国,那么迎接他的就算不是灭亡,也是无尽的压迫。在外部无尽的战争骚扰中,进一步的内部变革几乎是无法完成的。
三晋不分可能带来的其他变化我们在此不再展开,以后有机会再谈,我们假设大秦帝国自孝公后,历代君明臣贤,上下同心。晋国内斗纷然,秦军终于东出函谷关,跨越上党高地,直逼丹水边的长平战场,秦晋两国和历史中的秦赵两国一样,走上了决定命运的最终战场。
此时的秦国,内政上完成了彻底的法治改革,军事上拥有顶级战神白起这样的将领。此时的晋国,内政上亦经历了吴起变法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两轮改革,军事上拥有顶级外交家兼军事家信陵君魏无忌,顶级骑兵统帅李牧,顶级防守大师廉颇。我们假设面临生死存亡之战的晋国,虽然拥有这样豪华的人才阵容,但内斗不息,依然无法有效的击退秦军,与秦军长久的相持于长平。战争从军事对抗转换为综合国力对抗——这也是秦赵长平之战的事实。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失败并不是单纯军事上的失败,而是综合国力的失败。因所谓纸上谈兵被人笑话了数千年的背锅侠赵括,他得以替换廉颇主战长平,并不真的完全是赵王中了秦国反间计的结果,他的转守为攻,也不完全是没有军事经验所导致。其真相是,赵国上下从始至终都明白廉颇的防守反击是最好的选择,只是相持日久,两国的国力都已消耗到了崩溃的边缘,秦国因为有巴蜀的粮仓,比赵国的情况稍微好一点,而赵国,在相持到第三年以后,国力再也支持不下去。再消耗下去不用秦军进攻,自己就崩溃了,所以只有冒险起用年轻的赵括转守为攻,做最后得殊死一搏。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替换廉颇的是谁,由守转攻都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其他将领是否在进攻上能做的比赵括好,最终战胜从未失败过的白起,那就不是云山可以想象的了。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三晋未分,拥有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在这场拼消耗的综合国力之争中,晋国就算不能在军事上直接取胜,也至少可以和秦国多耗很多年。哪么我们将有可能看到信陵君与应侯的外交之战,韩非子与李斯的法家对决,李牧与王翦的战场较量。胜负不敢妄论,变数却是必然存在的。从后来窃符救赵的事实看,晋国的胜算要大很多。
秦晋之争的结果,无论谁胜出,必然是两败俱伤,所谓“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最终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南蛮楚国,而如果是楚国统一了天下,从后来西楚霸王的选择看,不太可能形成彻底法治的,高度集权的帝制国家。我们所有人的命运都将因此而被改写。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想提醒我,历史的必然性。我虽然做了诸多假设,但从来没有忘记这一点。但我认为,在战国纷争的历程中,历史的必然在于以周王室为代表的落后的礼治统治必将被终结,类似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法家崛起的故事一定会发。但被分的不必然是晋国,被代的不必然是齐国,法家也不必然在秦国崛起,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历史的魅力,正在于此。
我们每一个得意于祖国广袤领土和悠久文化的中国人,都要感谢上苍,最终把崛起的机会给了秦国。因为只有秦国才能给我们竖立最彻底的法治典范,赋予我们最强的开拓精神,给我们植入最根深蒂固的大一统内核。
为什么要是秦国才好?因为秦国具备其他六国都不具备得显著特点——贫弱,没文化,野蛮。
我没有开玩笑,贫弱,没文化和野蛮也可以是成功的理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什么是优,什么是劣,真的没有那么明显,以弱胜强,落后民族打败先进民族,野蛮击碎文明的故事时有发生,而秦国的崛起便是其中的典范,六国中也只有秦国能让法家绽放最灿烂的光芒。
因为贫弱,秦国始终处于首先崛起的魏国的压迫中,时刻面临死亡威胁的秦孝公嬴渠梁不得不发出震惊天下的求贤令,在得到卫鞅以后迅速而彻底的改革,而相对强大,不直接面对死亡威胁的魏,赵,韩,楚等国,纵然变法,也远没有秦国这样迅速而彻底,所以说,这都是逼出来的,秦国变法迅速而彻底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被中原国家称为西戎的,年轻的,在与戎狄的血战中成长起来的秦国并没有深厚久远的本土文化,改革的阻力只来源于少数利益集团,没有历史文化包袱,这一点就像二百多年前初建的美国。而作为老牌诸侯的三晋和齐、燕都受过几百年王道思想的熏陶,就是被称为南蛮的楚国也数次试图向中原文化靠拢,只是始终不太被接受,最后自己另搞了一套楚国文化。而无论是中原文化还是楚国文化,当改革来临时都会形成阻力。历史与文化这些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在某些时候会成为包袱,这也是经过历史反复证明的。
我们再说回秦国,当奖励耕战的政策确定和执行后,贫穷,没文化和野蛮让秦国人看不到完全的法治可能的弊端,他们看到的只有人头和粮食等于爵位,而爵位就等于更好的生活,全民的进取心迅猛的被激活,军功需要战争,耕种需要土地。最终西至山,东至海,北筑长城,南平百越,秦国成了战至大地和生民边缘的虎狼之国。同时也将法治精神,无尽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大一统思想渗入了每一个人的心中。造就了日后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盛世。
关于三家分晋的标志性意义和深远影响就说到这里,以后可能还会多次提到关于秦国的土壤和法治完美崛起的问题。
第一卷下面的故事,我们要从一个极品高富帅说起,他的名字叫智瑶,大概是家里的老大,也称智伯瑶或智伯。有多极品?我们先来看看族人对他的评价。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