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北宋名臣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任,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全力编著《资治通鉴》,书成之后上疏曰:“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成书后不到两年,司马文正公便因积劳与世长辞。千年以来,此书备受推崇。

本人于两年前通鉴读到五十多卷时写下了关于通鉴的第一篇文章《云山读通鉴之以三家分晋论实力与名分》,写完之后,继续读书,深恐自身浅薄,所论贻笑大方。故未读完之前不敢再妄言。如今近两年过去,终于将通鉴完整的读完两遍,并记下数量庞大的笔记。以笔者之阅历,实觉文史之书,无出其右者。正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又所谓“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笔者恨不得向每一个读书人推荐这一套书。然而卷帙浩繁的三百多万字的文言文,实在足以让绝大部分现代人望而却步。正好云山需要再度整理笔记,也想记下自己在这个阶段的一些见解,一来供日后自我比对,二来也是公诸同好,共同讨论。今将读书所记所思付诸笔墨,抛砖引玉,期与诸君笑谈之。

《资治通鉴》开篇以三家分晋为切入点,大论名分曰:“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以文正公大政治家大儒生的身份来看,其有此论并不奇怪,其所论亦是“正理”无疑。然而从公元前403年前后的“国际局势”来看,此“正理”实难行也。

让我们先把目光拉回到三家分晋前三百多年的西周末年,著名的烽火戏诸侯事件,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

其后诸侯共立原太子姬宜臼在今天的河南南阳北继位,是为周平王。因镐京已毁,西部大多为犬戎所占,周平王在秦军的护送下迁都今天的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平王东迁前,西北关中一带连年干旱,洛、泾、渭三川干涸,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岐山一带又发生了地震和地崩灾害,周太史伯阳父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这是周将要灭亡的征兆,此所谓天时已去。

东迁时不带故都之民,从此只能依靠诸侯的力量,此所谓人和已失。

东迁后失去了崤山、函谷关的保护和陇国、蜀国的沃野千里,来到了四面受敌的平原之地洛阳,自暴于诸侯的刀兵之下,此所谓地利不存。

迁都洛阳,虽是无奈的正确之举,而有此三失,周室的继续衰微也就难免了!

此后六十余年,周郑繻葛之战,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郑庄公箭射周桓王,天子尊严,一落千丈。之后的两百多年周室日衰,到公元前403年的威烈王时,天下以智力相雄长,名分早已只是相攻伐时的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舆论工具。

由以上的回顾可知,周室沦落至不得不承认三家分晋,非一时一言一行之过,乃几百年积患所致,岂一名分可守?

诸侯中实力较弱的国家可能会希望周室长存,名分不堕,他们得以在王道的庇护下苟延残喘,然而他们面对强大的三晋,实在是无法给予周王室有效的支撑。

诸侯中的强国,诸如后来与三晋并称七雄的秦楚燕齐,他们随时准备挟天子以令诸侯,其中秦国助周室东迁却只得到爵位的提升和一片名义上封给他,实际上被戎狄占领的土地,其怨可想而知,楚国向来“不服周”,齐国正在“田氏代齐”,燕国素来不管闲事,他们当然希望这个天子让三晋捏的更软一些。从战略上来说,一个强大的晋国对其他四国始终是巨大的威胁,三家分晋四国乐见其成。从分晋后的历史来看,秦国更是最大的受益者,以至于最终一统天下。当时七雄中又有谁会效齐桓,晋文之举,去支持守名分的威烈王?

假若我们抛开诸侯勤王的意愿不论,单从实力和实势来看,威烈王是否有守住名分的机会?让我们回到两千四百年前,三晋初分的那个时间节点,看一看当时的战国七雄。

初分的三晋仍自认一家,相互扶持,魏文侯用李悝变法,吴起强军,成战国第一雄,压制秦国数年;赵国素来民风彪悍不是善于之辈;韩国因宜阳铁山之利有劲韩之名,并且周王室就在韩国境内,有近水楼台之便。

秦国处于秦简公时代,被魏国尽占河西地,只能在东境修长城自守。

楚国楚声王在三家分晋后一年被盗所杀,可见当时楚国之乱。

燕国燕僖公几无所作为,仅和齐国互相攻伐,大部分时候打不过,而齐国在与三晋交手时又经常处于劣势,燕国实力可见一斑。

齐国,管仲已去,桓公不在的齐国,再也不是那个“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姜齐,此时正在经历田氏代齐的变革,无论从实力还是从利益上看都不可能是勤王的那一个。

由此观之,礼崩乐坏,周室衰微,三晋强盛,诸侯异心疲弱,虽欲勿许,实不可得也。

行文至此,已至深夜,忽有一问,油然而生,北宋一朝,初由太祖陈桥兵变,欺后周孤儿寡母而立,终其一生自称官家而不敢称朕;又有太宗烛影斧声,金匮之盟之语焉不详。当是之时,名分何在?

论名实至此,云山概而总之曰:有实无名,名实可得。有名无实,名实难保。

卷一周纪一威烈王姬午前403-前367

司马文正公以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开篇,接着便是关于名与实的长篇大论,所幸两年前云山关于名实的看法至今依然不变,正是:有实无名,名实可得。有名无实,名实难保。此处不再赘述。需要补充的是,文正公这一句话开头是大有深意的。三家分晋,标志着礼治时代的结束,诸侯以智力相雄长,逼出了农耕文明极度欠缺的血性与开拓精神,并使轴心时代产生的诸多思想在血与火中得到筛选与淬炼,近两百年你死我活的战争使那些看起来美好却不合时宜的理想或自以为聪明的诡辩及权术都烟消云散,最终留下了儒、法、道在以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此起彼伏,交相辉映,互为表里。虽然是分,却是后世大一统思想绵延两千余年的起点,往大了说,乃是中国至今能够保持文化传承,领土统一的起点。云山觉得,每一个过度迷恋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区别论的人都该仔细了解一下这一段历史,他会最终告诉你:我们一直是农民,但从来不是绵羊!

试想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统一的晋国必将是秦国的噩梦,战争以兼并土地和人口为目的的战国时代,孱弱又靠近晋国的秦国很可能是晋国的第一目标,而差点被三晋之一的魏国灭国的秦国显然是无力抵抗统一的晋国的。就算上天保佑,秦国有幸熬到卫鞅到来——这里又要补充的是,初仕魏国的卫人卫鞅是因为在魏国不得志才跑去了贫弱并濒临灭亡的秦国,如果三晋不分,晋君不像魏惠王魏罃那样糊涂,卫鞅的才能在晋国得以施展,卫秧去秦国的可能性就极小,他能不能在晋国复制名垂千古的商鞅变法为未可知,但没有商鞅的秦国几乎肯定是没有彻底变革的机会了。

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渔樵故纸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资治通鉴——读懂此书,天下无书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96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