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嘉靖倭患
中国历史上,倭患最烈之时当在嘉靖一朝。这一时期的倭寇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向。
首先,这时的日本国内幕府将军足利氏统治力量虚弱,军阀开始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促使倭寇队伍进一步壮大。
日本应仁元年(公元1467年)因为第八代将军的继承人问题,引起了长达11年之久的全国性内战,京都化为一片焦土,史称“应仁之乱”。此后日本进入了长达百余年的战国时代。战国大名作为一股新兴力量迅速崛起,为强化自身的实力,都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工商业。
日本国内商业的大发展,各地大名与中国通商的愿望就更加强烈,而明朝的勘合贸易早已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于是组织武装集团到中国沿海进行抢掠。还有大名之间互相攻伐,兵戈连连,致使许多失去俸禄的武士如丧家之犬,纷纷流落民间。如今没有人可以安心耕田了,粮食欠收,饥馑接踵而至,生逢乱世,朝不保夕,谁还能安分守己,靠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拿起刀剑反而能有活路,于是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反抗地主官府,所谓的“一揆”在日本蜂起,加上僧侣的说教,不反抗也是饿死,反抗了就算被杀,还能升天成佛,因此更无所忌惮,整个社会天翻地覆掉了个,旧有的秩序被彻底打翻。武士、农民俨然成了暴民,在国内人人逞凶,跑到国外抢则成了无恶不作的抢劫队伍,倭寇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业的迅速发展与明朝海禁政策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沿海地区人多地少,但工商业、渔业非常发达,所以当地许多居民就以出海捕鱼和从事对外贸易为生,但自明朝实行严厉海禁后,一些沿海商民或迫于生计或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开始在海上走私货物,其中有些人与倭人私通。早在明洪熙、宣德年间,就有人因不堪徭役之苦,走上与倭寇勾结的道路,每次入侵都充当倭人向导,袭掠当地民众,危害甚深。沿海的大地主、巨商大股,他们其中许多都拥有自己的船只,私自贩运货物的现象很普遍,并且与倭人有着密切的商业合作关系。
嘉靖年间,明廷取消市舶司,对外贸易的大门全部关闭了,驱良为盗的情况更加严重,穷苦人失去生活来源,豪族地主与富商没有盈利赚钱的机会了,于是纷纷下海从事走私活动,有的人受到日本人胁迫,而有的则主动与倭寇相勾结,变成了海盗。比较著名的海盗头目有许栋(徽州歙县人),李光头(闽人),汪直(徽州歙县人),徐海(徽州人)等,从事武装走私与抢劫,而且勾结倭寇,为非作歹。
所以明朝中后期的倭寇的组成里即有日本人,是为真倭,也包括中国沿海的商人、海盗集团,是为假倭。明初朱元璋历行海禁政策,原本是为打击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入侵,谁料想到了嘉靖朝,海禁反而促成了中外势力的相互沟通,倭寇更是恣意横行。
第三个原因,就是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明世宗长期不理国政,海防松弛,助长了倭寇的气焰。嘉靖皇帝,也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原本不过是个湖广安陆州的藩王而已,但由于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又无亲兄弟,内阁首辅杨廷和只好援引《皇明祖训》,将与武宗血脉最近的朱厚熜推上皇位,这样看来明世宗当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幸运儿。
明世宗即位之初,颇有一番锐意改革之心,采取诸多积极措施,再加上自己意外取得皇位是杨廷和等人力主的结果,所以朱厚熜登极之后对内阁大臣是比较信任的。嘉靖初年,杨廷和几乎总揽了朝政,内阁权势日重。
但是在“大礼议”事件中,杨廷和等人组成文官政府与世宗发生了激烈冲突,“大礼议”事件前后延续了十多年,内阁与皇权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明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宗与内阁文官的斗争旷日持久,“大礼议”事件后,朱厚熜本人变得愈加专制和随心所欲,在权力不断强化的同时迅速堕落腐化。他除了玩弄权术之外,还迷信道教,妄求长生不老,早已经失去了与文官士大夫对话的兴趣,以至多年不视朝。从嘉靖十八年(1539年)起,朱厚熜基本上不上朝了,大臣也不怎么见到皇帝,后来他干脆搬到了西苑的万寿宫,潜心修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