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利义满接受大明皇帝诏书的礼仪引发了众多反对者的不满和非议,日本与大明应是平等之国,怎能如此卑躬屈膝,然而对于足利义满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向明朝称臣纳贡,无非就是舌头打个滚,说几句好听话,表面做做样子,相比之下,它的好处就是可以获得巨大的商业利润,何乐而不为?此时的足利义满刚刚结束了南北朝的乱局,基本完成了九州地区的征霸事业,权势日盛的义满,既要维持奢华的个人生活,又面临国内财源枯竭的困局,为解决这些问题,急需修复日本与中国的朝贡贸易的关系。此后中日两国展开勘合贸易,日本虽说名义上进贡、问聘,但实际上是占了大便宜,所以足利义满并不傻,这笔经济账他还是算得清的。
除此之外,足利义满之所以毫不犹豫地接受明朝赐予的“日本国王”封号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是取代天皇,君临日本。
足利义满是幕府将军,然而将军只是武士集团的首领,幕府本身在法理上也只能对武家进行统治,而真正的君主则是天皇。此时正值第100代天皇后小松天皇在位,虽然天皇与朝廷早已没有了实权,但是作为“现人神”的天皇仍旧是日本最高的精神偶像,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不过足利义满却企图改变自古以来天皇万世一系的格局。1395年,义满辞去了太政大臣之后,剃度出家,穿上了与法皇(天皇退位之后叫上皇,上皇出家之后叫法皇)相同的装束,这意味着他要凌驾于幕府与朝廷之上,所以明廷册封其为日本国王正是义满求之不得的。由此可见,他的所作所为已经脱离了武士的范畴,企图采取另立朝廷,以大明属国之主,而不是以武士领袖的身份来统治全日本。
此时的足利义满踌躇满志,他要实现的是公武一体,将公家、朝廷和幕府完全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明使道彝天伦、一庵一如在日本停留期间,明朝的政局发生了变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率领燕军抵达明朝都城南京,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于是开门迎降。
燕王朱棣入京之后,皇宫燃起了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有的说建文帝在宫中自焚而死,也有野史记载,建文帝从地道逃出皇宫,并且落发为僧,云游天下,至此朱允炆的最终下落成为了历史之谜。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的胜利而告终,朱棣随即在南京即位,是为明成祖,改元永乐。大明江山易主,明成祖即位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日本。
大明永乐元年,日本应永十年(公元1403年),在明使即将归国之际,足利义满以天龙寺僧人坚中圭密为正使,派遣了一支300多人的庞大师团,随同明使前往中国朝贡。
为了以防万一,足利义满特意准备了两份国书,一份给建文帝,一份给明成祖,到了中国之后根据具体情况再决定呈上何封国书,换句话说就是无论谁当皇帝,都可以立即呈上国书。由此可见,足利义满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政局,为了确保此次出使的成功可以说是做了充分的准备。
登基之后的明成祖朱棣正准备遣使召谕日本,当他得知日本使团已于九月九日在宁波港登陆,可谓是大喜过望,因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战争推翻前朝皇帝而获得的,所以他迫切需要外国的臣属来证明自己政治上的合法性,而日本使团的入贡正符合明成祖的意愿。
永乐元年十月,坚中圭密率领的300人的日本使团抵达南京,并呈上国书,庆贺明成祖即位。
朱棣读此国书,真的是高兴坏了,对日本使团给予了热情地款待。坚中圭密见明成祖被日本人哄得如此开心,便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订立两国贸易协定的要求,结果明成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自唐末以来日本就断绝了与中国的官方往来,此次日本遣使通贡是继遣唐使之后,真正意义上的两国高规格的官方直接交往,这也意味着日本进入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之内。
既然两国确立了朝贡关系,那么官方的勘合贸易便可以正式进行了。在明成祖的示意下,双方订立了《永乐勘合贸易协定》,协定规定日本十年来华进贡一次,每次限定200人,船2艘,不得携带兵器。同时为防止倭寇冒充贡使,发给日本日字勘合100道,本字勘合100道,并留底簿以备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