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打了几番交道后,明太祖朱元璋对日本有了更深的了解,从金陵天界寺的日本僧人椿庭海涛的口中,朱元璋得知现如今的这个怀良亲王根本就不是日本国王,博多大宰府亦非日本之国都。此次日僧祖来至南京时,太祖也问到日本国情况,才得知原来京都那儿另有朝廷和天皇,所以派了祖阐和克勤等人想方设法与京都的日本朝廷取得联系。

明朝的使团到达日本后,在筑紫的圣福寺停留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祖阐、克勤给日本天台座主尊道写了一封密信,希望能帮助他们与京都的北朝和幕府政权直接建立联系,密信介绍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笃信天台宗,并实现对日本建立国交关系的愿望。

尊道接到此信后,立即转呈给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正是因为此信的作用,明朝使团终于得以进入京都,1373年六月二十九日,克勤、祖阐等一行人抵达京都并居住在京都嵯峨的向阳庵。祖阐、克勤在京都停留了两个月后,便启程回国,与此同时,足利义满还派遣日本僧人宣闻溪、净业、喜春等人为使者随同祖阐、克勤前往大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七月,日本使者抵达明朝都城南京,这是室町幕府与明王朝最初的外交往来。

尽管朱元璋致力于推动中日政府交往,但是日本国内形势依旧混乱,造成了倭寇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洪武四年(1371年),倭寇抢掠浙江温州,洪武五年,侵犯福建沿海州郡,洪武六年,袭击了山东莱州,登州继而又至胶州,有愈演愈烈之势。

然而此时的明太祖朱元璋却将日本列为“十五不征之国”的行列中,并载入《皇明祖训》。朱元璋这么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这跟明太祖自开国以来的对外政策是有关的,明朝建立之初,对海外各国采取羁縻政策,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中原王朝在传统上只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实行名义上的册封,并不直接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实际的统治和管辖权仍旧由当地民族掌握。所以这种政策只是名义上隶属关系,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各个国家仍保持着主权独立性。

其次,王朝初建,国势不稳,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此时当要创造和睦的周边环境。第三,元朝灭亡后,蒙古统治者又回到了草原,明朝当务之急要应付来自塞北的不断壮大的蒙古势力的威胁。第四,明太祖忙于强化君权,整饬吏治,稳固明朝的专制统治,加上前朝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的前车之鉴,自然没有兴兵征讨的必要。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在奉天门告谕各省府、台大臣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炀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虏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土,载诸史册,为后世讥。联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绝不伐之。”从这封诏谕可以看出明太祖在对外政策上是反对穷兵黩武的,因此他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自在情理之中。但能不能说朱元璋对日本存有好感,正相反,他对日本的鄙视由来已久。

在他的眼里,日本就是个跳梁小丑,从一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在朱元璋的书房里曾经挂着把日本折扇,这是当时明军在剿灭倭寇的一场战斗中缴获的,于是这位马上天子就借此写了一首乐府诗,名曰《倭扇行》,艺术水准倒是不高,充其量就是首打油诗,但它真真切切地反映了明太祖对日本的真实态度。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

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阵健儿首投献。

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

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斑衣以为便。

浮辞尝云弁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辩。

王无辩,折裤笼松诚难验。

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挑梁于天宪,

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

大致的意思就是讲在日本这个国家,君主无道,百姓为贼寇之流,平时光着脚丫子走路,说话叽里呱啦像青蛙叫一样难听,简直就是一帮不守规矩,夜郎自大的挑梁小丑。

还有一件事情,更加剧了朱元璋对日本人的反感。当时他在朝堂上接见日本使者,原本只是顺便问及日本风俗,日使答里麻便吟诗作答: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储清酒,金刀脍素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此种自我标榜与赞美,与《倭扇行》中描写完全是格格不入,在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回答简直是倨傲无礼,不知天高地厚。所以历史记载明太祖当时的反映便是“恶其不恭”。

明太祖对日本的反感与日俱增,最初怀良亲王先斩杀明使,接下来又有扣押使者的事情,这已经给明太祖留下很消极的印象了。从洪武四年之后,明朝与日本南北朝仍有几次交往,然而这些使者大部分就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国使,如果说以前的遣唐使都是日本政府精挑细选,有学识懂礼仪,那是精英中的精英,相比之下,这些进入明朝的日本使团,无非是想到大明大捞一笔的商人集团,里面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所以最后都被朱元璋打发走了,其理由无非有以下几点:

1、日本使团通常有贡物,而无表文或正式国书2、不是日本国王所派,且不奉明为正朔。3、所呈表文和国书语气倨傲,缺乏诚意。

不过厌恶归厌恶,此时的朱元璋还未放弃对日的外交努力。洪武十四年,他又命明朝礼官为使者,携带了一封措辞极为强硬的国书赴日,国书指责日本国王,也包括征西将军怀良亲王都如同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还自以为大,结尾依然以开战相威胁。“如吴大帝,晋慕容廆,元世祖皆遗并往伐,俘获男女以归,千数百年间往事可鉴也,王其审之。”

国书到达日本九州被怀良亲王扣下而未送至京都,此时北朝的室町幕府士气正盛,南朝则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怀良也没了往日的脾气,因此这次没杀了明使,只是回了一封国书,语气不卑不亢,软中藏硬。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战,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封国书算是中日交往史上的经典之作,文章作者引经据典之丰富,言辞豪壮,可见汉学功底与修养相当深厚,因此有人认为它并非出自于怀良亲笔,而是他人代写。

言辞表面上是自谦示弱,实际上是绵里藏针,寸步不让,它的大意是告诉朱元璋我日本是小国,明朝是大国,明朝若攻打日本,违反天意,必遭失败。你明朝之师征讨日本必是有备而来,而我日本也不怕你大明,自有办法来对付。自古以来都是以和为上,奉劝陛下还是不要兴兵讨伐,免得生灵涂炭。所以特意遣使告之,希望陛下好好考虑我的意见,大明还是好自为之吧。

不知道朱元璋看到这封回信会是什么表情,不过受到日本这样的夷狄小邦如此奚落,朱元璋的内心是翻江倒海,气得说不话来。当前的现实是明朝希望能与日本友好相处,而日本的武装势力却在不断入侵中国海疆,威胁百姓安危,到底是谁在攻打谁?对朱元璋来说,书中言辞不仅傲慢无礼,而且简直是强词夺理,黑白颠倒。

不过即便如此,朱元璋也始终未加兵于日本,既然在回信中日本称我为“天朝”,还自称为“臣”,朕也就宽宏大度,不再追究日本过去的种种恶行了。

朱元璋此举,表面上看似大度,实际上是无可奈何—我不打你了,你也别来惹我。现在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赶走倭寇,实现中国沿海的安宁,再说日本远在东海之边,昔日强大的蒙元帝国都鞭长莫及,更别说初建的大明,可见朱元璋无意关心日本国内的事务。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朱元璋与忽必烈这两位帝王完全不同的秉性,一位只专首于内政,另一位却热衷海外扩张,而正是这两人的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两个王朝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东亚恩怨两千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7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春晓夏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东亚恩怨两千年第7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