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赖纲清除了安达氏的势力后,完全掌控着幕政,可谓是一手遮天。
平赖纲掌握幕府大权长达7年多的时间,七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幕府执权北条贞时已由少年成长为青年,面对平赖纲的骄横跋扈和胡作非为,他早已心生不满。
永仁元年(公元1293年)四月,关东发生了7.1级的大地震,镰仓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大量房屋垮塌,死者多达两万余人,整个镰仓陷入到一片混乱之中。
然而就在地震发生了几天之后,平赖纲和次子饭诏资宗极其族人90多人遭到诛杀,下达诛杀令的不是别人,正是幕府执权北条贞时,此番事件在历史上称为“平禅门之乱”。
平赖纲死后,幕府大权重新回到了北条得宗家之手,北条贞时在亲自掌控幕政之后,于永仁五年(公元1297年)三月,颁布了“永仁德政令”,大致内容有三条,一、商人、非御家人无偿归还御家人典当或出卖的土地;二、幕府此后不再受理有关御家人贷款的诉讼;三、幕府停止受理越级诉讼。言下之意就是不满裁决的人只有自认倒霉,别无他法。
德政令颁布的本意是为了保护御家人的利益,然而御家人的贫困问题早已是积重难返,不是靠所谓的德政就能够解决的。“永仁德政令”造成了社会经济的混乱,商人哄抬物价,御家人从此告贷无门,陷入更深的困境。
德政令最终以失败而收场,此时幕府的权威已经丧失殆尽,越来越多的非御家人走向了幕府的对立面,就连御家人和各地土豪也联合起来,他们变成“恶党”,走上了反抗幕府的道路,而扛起倒幕大旗的人则来自于大权旁落已久的天皇家,这个人就是后醍醐天皇。
要说到天皇造反或者确切地说天皇倒幕,后醍醐天皇不是第一个。承久三年(公元1221年),后鸟羽上皇带领皇室率先发动了倒幕战争,然而当时皇室依靠的仅仅是从畿内和附近几国争取而来的武士和僧兵,从人数上看不过区区1万多人,相比之下,北条泰时领导的幕府军队却有19万人,处于压倒性的优势,皇室的军队最终不堪一击,幕府大军很快就攻占了京都,这场倒幕运动以后鸟羽上皇的失败而告终,史称“承久之乱”。
镰仓幕府在平息承久之乱后,将倒幕的主谋后鸟羽上皇流放到隐岐岛,顺德和土御门两位上皇则分别流放到佐渡岛和四国的土佐国,与此同时,幕府废掉了年仅4岁的仲恭天皇,改立高仓天皇之孙为后堀河天皇,而且支持皇室的公卿、武士不是被斩首就是被流放。
后鸟羽上皇的倒幕运动失败了,那为什么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行动就一定能成功?最关键的是时局发生了变化,此时的镰仓幕府早已失去了民心,无论是非御家人,还是广大御家人与地方豪族,都加入到了反抗幕府的势力之中,各地“恶党”蜂拥而起,幕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后醍醐天皇在此时举起倒幕大旗也正是顺应了时势。
不过后醍醐天皇的倒幕运动可谓是一波三折,他积极策划倒幕运动的时候,先后两次行动都因计划泄漏而中途流产,史称“正中之变”和“元弘之乱”。元弘之乱被镇压下去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到了隐歧岛,不过此时的镰仓的统治已不得人心,后醍醐天皇又抓住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筹备第三次倒幕运动。1332年,护良亲王首先在吉野起兵,楠木正成也随之呼应。1333年,各地豪强大族纷纷举起反幕大旗,幕府为派遣御家人足利高氏前往京都平叛,可足利高氏却在中途临阵倒戈,一举击溃了京都六波罗府。紧接着,新田义贞攻下了镰仓,幕府最后一任执权北条高时及其族人数百人在东胜寺切腹自尽,自源赖朝以来将近150年的镰仓幕府最终灭亡。
(五十五)倭寇势力的形成与发展
说到14至16世纪的中日朝关系,主要就是围绕倭寇问题展开的。倭寇这个历史名词,对大多数中国人都不陌生,但它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恐怕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了。
笔者认为实际上早在宋朝后期,倭寇就已经活跃在中国沿海。元世祖忽必烈两次东征日本失败前后,也就是日本人所说的“文永”,,“弘安”之役期间,倭寇进一步发展。他们最初只是在朝鲜半岛周边海域小规模活动,元朝后期便扩张到中国东部沿海。
在“文永”“弘安”两次战役后,镰仓幕府曾经两次颁布了“异国征伐令”,以日本西部尤其是九州武士集团为主体组成的小股部队对高丽展开军事报复,不间断地袭扰其沿海地区,由此不难看出最早的倭寇势力当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萌发的。
元日战争后,元朝政府对来华日商防范颇深,给中日两国民间贸易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最终引发了双方兵戎相见。公元1307年,日本商人就与元朝官吏发生冲突,并冲进城内,焚烧屋舍,恣意抢夺。1309年,日本商人还侵入明州(今浙江宁波)城内,用硫磺焚烧官署,而这些硫磺原是日本商人用于交易的商品,这几件事可以被视作中国沿海倭寇兴起的前奏。随着元朝国力日渐衰微,日本的武装力量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的东南沿海。
倭寇的成分比较复杂,但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民间,由日本西部沿海贫苦渔民和农民,每到农业欠收的时候,这些人迫于饥饿便自发组织起船队到朝鲜半岛南部沿海展开劫掠。另一部分是来自地方大名领导的武士集团,是专门以抢劫为目的的武装力量,不同于前者,这一支倭寇都是在军事上训练有素,组织性强,规模大,而且非常凶残,危害性很大。接下来日本的商人也加入了抢劫的行列,总的来看,倭寇背后有日本地方政权和豪强支持,有的是自发的民间行为,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们亦商亦盗,游弋在东亚的海域。
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是推动推动倭寇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弘安之役”后,镰仓幕府的统治走向没落,维系幕府统治的御家人制度开始瓦解。在抗元战争之前,幕府曾经许诺击败元军后,要给参战的武士御家人封赏,但是这种反侵略的战争并不能让日本获得更多的领土。战事结束后,幕府已经背上了沉重财政包袱,没有多余的土地和金钱进行封赏,论功行赏也就成了空谈。以九州关西为主的西国武士集团是两次抵御蒙元入侵的主要力量,功劳也最大,现在幕府无地可赏,这些御家人也陷入了窘境。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许多中下层御家人是变卖了家产和土地参战的,现在没有了幕府的赏赐,生计都难以维持下去。在日本土地是维系幕府与武士间主从关系的基础,没有了封赏,意味着御家人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这种主从关系也就不稳固了。镰仓幕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权威大为下降,统治就开始动摇了。
大部分心存不满的中下层武士和庄民联合组成“恶党”,反抗幕府统治,有时候御家人与非御家人联合,表现出地域集结的倾向。中下层的御家人的日益贫困化,致使御家人与幕府的矛盾激化,御家人制度最终瓦解。
就在镰仓幕府日趋衰败之际,后醍醐天皇即位,在他的手下汇集了一大批倒幕的武士和地方豪族,最终推翻了镰仓幕府。然而镰仓的倒台,却让日本社会开始陷入到了新的分裂混战的动荡局面。
公元1334年,后醍醐天皇乘机重返京都,亲掌政权,企图恢复天皇对全日本的专制统治,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建武中兴”。然而他的美好梦想很快就泡汤了,建武新政权仅仅维持了两年便被武士足利尊氏推翻了。
1336年,足利尊氏自任“征夷大将军”,在京都设立幕府,史称室町幕府。后醍醐天皇仍然不甘心,又逃到吉野另立了一个小朝廷与北方京都的武家政权对立,从而开启了日本的南北朝,双方的混战持续了半个多世纪。
日本国内的战乱跟倭寇的发展又有什么联系呢?依笔者看来,从镰仓后期始,许多御家人特别是贫困的中下层武士,因得不到赏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国内就转变为流寇强盗,另一些则跑到海外,与海盗商人向勾结,成为倭寇的中坚力量。从镰仓幕府末期到南北朝近百年的时间里,日本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可以统辖全国,地方豪族势力迅速膨胀。
室町幕府诞生之初,就因为经济基础薄弱,无力节制地方守护。各地守护便趁内战之势,竭力扩大自己的领地,成为割据一方的守护大名。比如当时仅山名氏一家就兼任十一国的守护,领地占到了日本全国土地的六分之一。没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有效控制,守护大名之间经常互相攻伐,然而日本国内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这些割据一方的大名们就指派手下的武士积极参与到海外的劫掠活动中去。同时长期的战争,使得日本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为维持生计也加入进了抢劫的行列。综上所述,日本国内的贫苦农民,唯利是图的商人海盗,称雄一方的豪强大名,落魄的武士浪人,草寇流民他们怀揣着各自的目标,踏上了海外抢劫的道路。而此时中国和朝鲜都处在新旧朝代更迭的时代,东亚大陆各政权也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造成海防松弛,倭寇便像瘟疫一样在周边海域迅速蔓延。
明朝初年,倭寇活动的范围由原先的朝鲜、山东附近海域,扩张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他们出没无常,杀人越货,忽来忽去,弄得当地百姓个个是人心惶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以官方的名义要求日本政府能有效禁止本国的倭寇,但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异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