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改国号为元,元朝建立。也就在同年九月六日,高丽国王王禃派遣通事徐偁为向导,随同赵良弼来到了日本。

据史料记载,赵良弼此番出使日本并非一帆风顺,而且可以说是颇为凶险。九月十九日,赵良弼一行人抵达日本博多湾的今津港,引起当地的巨大轰动。日本军望见蒙古使船,正准备持刀杀上去,千钧一发的时刻赵良弼立马登岸申明来意,在明白蒙古使者宗旨后,今津守将将赵良弼请入板屋之内,但仍以重兵包围。今津军将甚至灭掉烛火,发出鼓噪声,以威慑赵良弼,赵良弼毕竟是经历大风大浪之人,阅历丰富,老谋深算,自然不会被日军这种小伎俩吓倒,反而表现得是凝然自若。次日天明,北九州当地豪强,日本太宰府少贰武藤资能陈兵列阵于四面的山上,以彰显声势,并责问赵良弼。此时的赵良弼的勇谋才智充分体现了出来,在之后的几日夜里,日本人一直以武力向威吓,他都不为所动。在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卷11《枢密赵文正公》中详细描绘了赵良弼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表现:“(日人)或中夜排坦破户,兵刃交举;或火其邻舍,喧呶叫号;夜至十馀发。公投床大鼾,恬若不闻。”如此持续了三日之久,日本今津守无计可施,便来强行索要国书。赵良弼立即斥责其不恭无礼,武藤资能请罪后要求拿到国书,良弼回答说:“我一定要将大元的国书亲手交与日本国王,若不允,上呈给大将军也可以,否则我是不会交出来的。”

武藤资能目的未达成,几日之后,再次前来索要国书,并辩称,日本太宰府以东,上古时代使者都未曾去过,贵国不出示国书,我怎么相信你呢?良弼立即引经据典加以驳斥:“历史上隋文帝曾派裴世清来,你们的君王出城迎接,唐太宗、唐高宗遣使,你们的国王都能亲自接见,那为何我本朝使臣就不能面见你们国君呢?”武藤资能倒是契而不舍,此后又是三番五次前来索要元朝国书,为达目的对赵良弼是多加责难,甚至以武力相逼,良弼坚决不允。武藤资能虚张声势,声言幕府大将军将以十万兵马前来求取国书。赵良弼很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见日本国王,即使取下我的首级,也不会把国书给你们的,若要使人强取,那我就地自刎。”蛮横的日本武士看到这位倔强的老人宁折不弯,也没有了办法,但就是不肯让赵良弼入京都面见日本天皇。最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妥协,赵良弼将国书的副本交与武藤资能,资能便立即将其呈报给幕府与朝廷。

这封国书的语气相比上次要稍微委婉与客气了点。原文是这样的:

盖闻王者无外,高丽与朕既为一家,王国实为邻境,故尝驰信使修好,为疆埸之吏抑而弗通。所获二人敕有司慰抚,俾赍牒以还,遂复寂无所闻。继欲通问,属高丽权臣林衍构乱,坐是弗果。岂王亦因此辍不遣使,或已遣而中路梗塞,皆不可知。不然,日本素号知礼之国,王之君臣宁肯漫为弗思之事乎。近已灭林衍,复旧王位,安集其民,特命少中大夫秘书监赵良弼充国信使,持书以往。如即发使与之偕来,亲仁善邻,国之美事。其或犹豫以至用兵,失谁所乐为也,王其审图之。

国书将日本拒绝通好之责任,推给了边吏,同时说到或许是高丽乱臣林衍反叛导致通贡道路堵塞,日本使节才未来,否则像日本这么一个知书达理的国家,怎么能不理睬大元的通好的善意之举呢?这其实是给双方都留了个台阶下,好有足够回旋的余地,当然以忽必烈的性格少不了一番威胁,信的结尾与上次如出一辙,甚至更加直白的告诉日本若不及时通贡的话,就等着打仗吧。

元世祖这么说其实主要是外交施压,通过吓阻迫使日本就范,向元朝称臣。不过可惜的是,大汗太不了解现在日本人的秉性,镰仓的武士们是不会相信元世祖通好之诚意的。加之此时,蒙元已经开展了灭亡南宋的军事行动,大量南宋民众与僧侣为躲避战乱逃往日本,转述了蒙古人的暴虐凶残,使日本朝廷与镰仓幕府的幕僚们对元朝厌恶至极。特别是那些流亡日本的南宋僧侣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的熏陶,立志“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具有强烈的反蒙民族情绪,由于宋僧在日本备受尊崇加之国内日本僧侣同情南宋的反元斗争,在民间不断制造舆论,推波助澜,使得笃信佛教的日本民众深受感染,并且极大影响了幕府执权北条时宗。

元朝国书呈上之后,幕府坚持不作任何答复,并命太宰府守护,将赵良弼送至对马岛,令其回国。日本太宰府又派出以弥四郎为首的级别底下的十二人使团,冒充日本国使,要求入元大都。至元九年二月,赵良弼遣书状官回京师向元廷汇报:“去年九月我们与日本人弥四郎等人到了日本太宰府的西守护所,守护所的人说:‘以前上了高丽国的当,高丽人屡次声言上国将来讨伐日本,哪知道皇帝好生恶杀,先派遣人随元朝使者回报上国。’”

东亚恩怨两千年》小说在线阅读_第6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春晓夏雨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东亚恩怨两千年第6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