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德军的将领们普遍小视苏军,他们认为打破苏军的防线实在是小菜一碟,但他们却对能否完成合围苏军这个任务没有信心。

因为波罗的海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集群突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地势平坦,高地较少,很多地区遍布森林、沙丘、湖泊和沼泽,靠海的地区是牧场。

如果仅仅只看地理条件,你可能觉得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德军肯定不会开着坦克朝着湖泊和沼泽里冲,只要公路条件好,德军装甲集群就可以快速突进。

可万分可惜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道路简直是惨不忍睹!

波罗的海三国,也就是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一战之前还是沙俄的领土,鉴于沙俄号称全世界资本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波罗的海三国自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体现在交通上就是这三个国家道路不仅极为稀少,而且还很狭窄,绝大部分道路的路面是土质的,连柏油都没有铺一层。

一战结束之后,波罗的海三国终于摆脱了沙俄的统治,成为了三个独立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独立之后,由于继承的是沙俄的衣钵,所以经济仍然不好,所以道路方面没有丝毫的改善。

当机动车辆行驶在这种硬土路面上时,对于车里的乘员来说,实在是一种折磨!

晴天无雨的时候,车辆在土路上行驶时会腾起漫天灰尘,好似沙尘暴一样,人置身其中,难免很不舒服;

土路上除了风沙强劲之外,还崎岖不平,当年的车辆避震效果很差,甭管是轮式车辆还是履带车辆,在这种路上跑,如果速度跑快了,肯定会剧烈地颠簸。

这种情况下,车里的人肯定会在随着车辆上蹿下跳,左摇右摆。等车队到了前线,车里的人铁定被整的精疲力竭了,立即投入战斗这种事儿当然是不现实的。

而在雨水充足的时候,这些土路立马就会化身为烂泥塘,履带式车辆还可以勉强在路上行走,轮式车辆铁定会在这些稀泥路上寸步难行。

我把公路的路况拿出来说,是想表达尽管德军装甲集群的机械化程度很高,但架不住波罗的海三国的路太烂,这种情况下德军的前进速度自然会受到影响。

除了道路奇差会影响德军的推进速度外,还有一个因素也会影响德军的推进速度,这个因素就是自南向北流经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两条条大河。

第一条大河名叫涅曼何,此河的流经白俄罗斯和立陶宛,最终在东普鲁士境内注入波罗的海,德军并不需要穿过涅曼何,但是必须穿过它的支流杜比萨河。杜比萨河距离东普鲁士边境64公里。

第二条河流名叫西德维纳河,自维切布斯克流向里加,距离东普鲁士边境约322公里。

这两条河流挡在德军的前进路线上,苏军只需炸毁河上的桥梁,就可以凭借河流天险构筑防线,将德军挡在河对岸。

这样来看,德军装甲集群的任务就相当明确了——必须抢在苏军炸毁桥梁之前夺占相关的桥梁。

快速夺取杜比萨河以及西德维纳河上的桥梁的任务被赫普纳交到了莱因哈特和曼施坦因的手上。

苏德战争爆发当天,苏军西北方面军正好计划进行实弹演习,很多边防部队正在靶场或者正在前往靶场的路上,就连方面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也在前往靶场的路上,这样就导致西北方面军的很多边防部队在搞演习,而其它预备部队则驻防在远离边境的城镇里,这就使得边境地区的防守极为薄弱。

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炮兵在做完炮火准备之后,莱因哈特和曼施坦因的部队立即对苏军防线展开攻击,苏军兵力稀薄,火力更稀薄的防线被一捅而破。

莱因哈特和曼施坦因的部队突破苏军边境防线之后,紧接着又快马加鞭,分别朝着杜比萨河河畔的绍伦和艾罗加拉冲了过去。

守卫桥梁和渡口的苏军万万没想到德军居然如此神速,战争一开始就深入敌境80多公里,他们被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6月22日黄昏,德军成功夺占了杜比萨河上的桥梁和渡口。

渡过杜比萨河之后,曼施坦因和莱因哈特合计了一下,觉得等着步兵跟上来过于浪费时间,于是他们决定充分发扬“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带着各自的41装甲军和56装甲军朝着西德维纳河河畔的叶卡布皮尔斯和陶格夫匹尔斯攻击前进,他们的目标是夺取西德维纳河上完整的桥梁。

经过一整天的混乱,直到22日晚间时分,库兹涅佐夫才终于搞清楚他的防区里发生了什么事。一大票德军坦克已经深入立陶宛腹地,而立陶宛北部和南部正遭到德军步兵部队的攻击。

恰巧在这个时候,苏联中央军事委员会发来命令,要求西北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团结协作,23日天一亮就发兵,共同消灭已突进至苏瓦乌基地区的德军第3坦克集群。

库兹涅佐夫认为,苏瓦乌基地区属于西方方面军的防区,所以他不打算跟巴甫洛夫合作解决第3坦克集群,他关注的是如何消灭在他的防区里横冲直撞的德军第4坦克集群,他认为德军战斗力最强的当然是装甲部队,只要把德军的装甲部队解决掉,剩下的那些步兵只不过是盘菜。

打定主意之后,库兹涅佐夫当即调集3个坦克师准备对德军装甲部队下手。在这里,有一件事儿我想特别说明一下。

我们知道,现代化战争与冷兵器时代不同,冷兵器时代,士兵拿根棍子就能上战场,所以开战前准备工作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程序并不复杂。

到了热兵器时代,尤其是坦克、飞机等高科技技术兵器登上历史舞之后,行军打仗对后勤补给的要求很高。

就拿苏军的坦克部队来说,既然要出战,那起码要携带足够的油料和弹药才行,不然在油料和弹药都不足的情况下去跟精锐的德军打,简直是自寻死路。

库兹涅佐夫当然知道上述常识,可是在苏联谁不知道,斯大林同志说早晨8点钟展开反击,那么所有的苏军部队就必须在7点60分出现在战场上。如果哪个指挥官胆敢不听从斯大林同志的命令,那么那个指挥官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被枪毙掉,要么到西伯利亚去喝风!

正是由于这么个原因,即将参与反击战的3个苏军坦克师的官兵们无法从营地里得到足够的油料和弹药,而时间又不允许他们去别的仓库去领取物资,于是他们不得不开着缺少油料和弹药的坦克朝着德军占领的杜比萨河桥头堡进发。

6月23日一大早,苏军的坦克刚一完成集结,就被漫天飞舞的德军飞机侦查到了动向。关于苏军坦克部队正在集结,其意图似乎是反击德军装甲部队的报告很快就被送到了赫普纳的案头。

赫普纳马上把己方的部队动向与情报拿来对比,结果发现苏军的目标是切断德军装甲部队的后勤补给线。

我前面说过,莱因哈特和曼施坦因的部队渡过杜比萨河之后,立即学习古德里安和隆美尔这两个好榜样,把步兵部队远远甩在身后,朝着西德维纳河挺进。既然他们根本就不等步兵到来就跑了,那么夺占的杜比萨河上的桥梁自然只能派遣少量部队看守。

不得不说库兹涅佐夫的水平就是高,他知道“计毒莫过于絶粮”,只要苏军能够攻占杜比萨河上的桥梁,封死德军装甲集群的补给线。没有油料的坦克就是个“铁皮棺材”,而没有弹药的坦克只不过是靶子而已。

赫普纳洞悉苏军的意图之后,本想让曼施坦因与莱因哈特杀个“回马枪”,但由于当时第56装甲军一路上遇到的敌人比较少,已经非常接近西德维纳河,为了让第56装甲军能够尽快夺占西德维纳河上桥梁,完成合围苏军西北方面军这个最重要的军事目标,他放弃了这个想法,他转而让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单独去阻击苏军的装甲部队。

说完德军的部署,我们再来看看苏军方面的行动。苏军用于反击的第23,第28师自希奥利艾基地出发,南下攻击德军,第2师自凯代尼艾基地出发,向西进攻。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小说在线阅读_第15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修武兴国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第15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