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巴巴罗萨计划
第一节 德军进攻前苏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巴巴罗萨计划中存在的争议
我前面花了极大篇幅讲了苏德战争之前德国在政治方面的相关事情,也讲了苏军在开战前的大致实力,却没有细致地介绍苏军在苏联西部边境的具体部署情况以及德国军队的具体作战计划。
为了方便后面的叙述,我还是先把苏军的部署情况以及德军的具体行动计划说一下吧!
1941年6月22日之前,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苏联西部国境、西北国境,以及莫斯科地区一共部署了人数多达430万的部队,以及为数众多的技术兵器,这些兵力的分配情况如下:
波罗的海沿岸地区:驻防此地的苏军部队原本隶属于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当天波罗的海沿岸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北方面军。
该方面军的总司令是库兹涅佐夫,下辖苏军地8、第11和第27集团军,总兵力为37万人。
西北方面军的任务是,在里加以及维尔纽斯进行顽强持久的防御,阻止从东普鲁士而来的德军,保卫西部海岸至厄塞尔岛、达格岛地区,还有阻止德军部队的登陆企图。
原波兰东部地区以及白俄罗斯地区:驻防此地的苏军部队原本隶属于西部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当天西部特别军区被改编为西方方面军。该方面军司令是巴甫洛夫,下辖4个集团军,总兵力为67万人。
西方方面军的任务是,沿着“莫洛托夫防线”波兰段进行防守,等到西南方面军挡住德军的攻势并发动反击时,攻略德占波兰地区。
乌克兰中西部地区:驻防此地的苏军部队原本隶属于基辅特别军区,战争爆发当天被改编为西南方面军。该方面军司令是基尔波诺斯,下辖8个集团军,总兵力为90万人。
西南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开战先初期抵挡德军的攻势,待德军攻势疲软之后,在大举反攻,北翼各集团军配合西方方面军进攻德占波兰以及东普鲁士,南翼部队进攻罗马尼亚。
列宁格勒州:驻防此地的苏军部队原本隶属于列宁格勒军区,战争爆发当天列宁格勒军区被改编为北方方面军。该方面军司令是波波夫,下辖3各集团军,总兵力40万。
北方方面军的任务是保卫列宁格勒、摩尔曼斯克,以及基洛夫——摩尔曼斯克铁路线。
由于苏德战争初期的主战场就在上述4个军区,所以我就只着重介绍上述4个军区的部队数量。
从各个军区的部队数量上,我们不难看出,斯大林同志毕竟上过战场扛过枪,他知道现代化战争打的就是综合国力,打的就是后勤补给,他猜测希特勒铁定对资源丰富的乌克兰垂涎三尺,所以他才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囤积重兵,他就等着德军往苏军布置的钢铁防线上撞。
要说斯大林同志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希特勒的确想要顿涅茨克地区,不过德军是否会使用重兵进攻乌克兰并非他说了算,因为德国元首仅靠自己的智慧无法制定庞大的对苏作战计划,所以最开始进行德国对苏作战计划制定工作的是德国陆军总部的人,他只是提出了指导意见,所以德军进攻苏联时主攻方向并未选在乌克兰,而是其它的方向。
德国陆军总部和最高统帅部制定出来的计划中,都没有将乌克兰作为主攻方向,德军决策层选定的主攻方向是白俄罗斯。
之所为选择白俄罗斯为主攻方向,是因为该地区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线,明斯克、奥尔沙、斯摩棱斯克与莫斯科这些大中型城市之间被直达交通线连接在一起。而在这些交通线两侧,地形开阔,没有较大的河流山川障碍,非常适合德军的坦克集群突击。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促使制定对苏作战计划的陆军总部参谋人员将主攻方向选在白俄罗斯地区。
这个原因就是,尽管希特勒反复强调从政治方面来说,攻占列宁格勒很有必要,在经济上来说,攻占乌克兰很有必要。
但是拥有自己独立灵魂的普鲁士军官团却固执地认为,从军事角度来讲,只要消灭了苏军主力,苏联的地皮德国想要多少就可以拿多少,而消灭苏军主力的最好方法是攻敌之必救,将苏军主力吸引到一个预先设定好的战场,然后德军再把苏军全部解决掉。
那么苏联的哪个地方是苏军不得不救的重要目标?答案自然是斯大林同志坐镇的苏联首都莫斯科。
只要德军围住了莫斯科,保准儿救主心切的苏军会急吼吼地朝着莫斯科集中,到时候德军完全可以凭借着技术装备上的优势把苏军一网打尽。待得德军消灭掉苏军主力之后,苏联位于乌拉尔山以东的国土自然就可以被德国轻松收入囊中。
相比较而言,波罗的海地区交通状况和地理状况都有可能限制德军装甲集群的突击。波罗的海三国境内的道路条件极差,仅有几条窄小的土质公路连接着各个城镇,而且有几条较大的河流——涅曼河、西德维纳河和大纳瓦尔河自南向北流经波罗的海地区,这些河流正好横亘在德军的前进道路上,自然会给德军带来麻烦。
另外一个可选的主攻场所乌克兰虽然是一片广袤的黑土大草原,似乎比较适合德军坦克集群进攻,但是由于乌克兰境内自北向南,横卧着诸如普鲁特河、德涅斯特河、南布格河,以及第聂伯河等大河,又必然会给德军坦克集群的突击带来麻烦。
就这样,在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德军统帅部才将对苏作战的重点进攻方向放在了白俄罗斯地区。
说到这里,有个地方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在制定对苏作战计划时,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之间在德军的主攻目标方面一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巴巴罗萨计划”实际上是希特勒和陆军总部相互妥协之后的折中产物,陆军总部的大佬们时刻惦记着莫斯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打算让中央集团军群不去支援北方集团军群,转而直接去打莫斯科。
而希特勒为了确保陆军按照他的计划行事,时刻关注着战场上德军的动向,他有时候干脆直接越级指挥前线德军,他的目的自然是希望德国陆军先不去碰莫斯科,先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列宁格勒地区的苏军扫清了再说。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苏德战争初期,希特勒和陆军总部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不久之后对德军的军事行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这个问题我后面再说。
第二节 攻略波罗的海地区
将要进攻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德军是北方集团军群,该集团军群下辖屈希勒尔麾下第18集团军、布施麾下第16集团,以及赫普纳麾下第4装甲集群。
北方集团军的任务是击破西北方面军的预设阵地,截断溃散苏军的退路,将苏军一网打尽。要完成这个任务,靠德军的步兵肯定不行,只能依靠装甲集群。
毫无疑问,赫普纳麾下的第4装甲集群当然要担当北方集团军群的开路先锋。赫普纳的手下们必须集中兵力,击破苏军的预设阵地,然后还要保证他们前进的速度比苏军撤退的速度快,这样才能切断苏军的退路,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一锅端。
既然德军装甲集群是德军进攻的主角儿,那么按照习惯,我还是以装甲集群为切入点,介绍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战事。
赫普纳的第4装甲集群由莱因哈特麾下的第41装甲军和曼施坦因麾下的第56装甲军组成。
莱因哈特自从波兰战役开始,就一直带领着装甲部队在跑业务,而曼施坦因这位因为提出“镰割计划”得罪陆军一众大佬,结果被贬去带预备部队的“智多星”,这次总算咸鱼大翻身,准备带领一支装甲部队在苏德战争的战场上大显身手了。
在正式开打之前,第4装甲集群的一众将官们当然研究过苏军的部署情况,以及如何才能完成围歼苏军这个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