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上所说的德国之所以要进攻苏联,是因为以下原因:
过去几天(德国政府)所接到的消息,是我们对俄军的这种集中的侵略性质不再有任何怀疑,而且,还接到来自英国的消息,说到克里普斯大使为谋求英苏之间更密切的政治和军事合作在进行谈判。
因此概而言之,德国政府宣布,苏联走政府已经违反了它所承担的义务,
不仅继续而且甚至加紧企图破坏德国和欧洲;
采取了越来越反德的外交政策;
把它的全部军队集中在德国边界,并已做好了准备。这样,苏联政府就破坏了它与德国缔结的一些条约,并且即将在德国争取生存的斗争中,从后方攻打德国。因此,元首命令德国的武装部队用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力量对付这个威胁。
里宾特洛甫在最后通知他的大使说,“请不要就这项照会提出任何讨论。”
我看到这个宣战声明之后,第一反应是,德国情报机关莫非在苏军最高统帅部安插了卧底,他们居然对斯大林的真实意图了解的一清二楚。
斯大林的确如这些宣战理由的第1点所说的那样,想进攻德国。只不过,斯大林认为,最好的进攻时机是1943年,红军在军事实力上全面压倒德国之后。
而宣战理由第2点所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斯大林在德军即将发动巴尔干战役的时候,跟德国的敌人南斯拉夫签订友好互助条约,这是盟友该干的事情吗?
第3点理由也还说得过去,意大利和西班牙都是德国的盟友,怎么不见西班牙和意大利在它们与德国的边界上陈列几百万大军。苏联人到底想干什么?如果真的把德国当做盟友,有必要在边界放这么多人马吗?
或许在希特勒看来,以上理由足以说明苏联罪大恶极,德国不打苏联,天理不容。但是,舒伦堡可不这么想。
我们知道,斯大林为了稳住德国,不让德国在苏军尚未完全武装好以前进攻苏联,就下令讨好德国人。
在这种刻意的苏德友好氛围下,舒伦堡觉得苏联人非常仗义,很够意思,相反德国那边儿动不动就刁难苏联,而且还有传言说德国要进攻苏联。
面对这些谣言,“影帝”莫洛托夫表现的相当无辜,他喋喋不休地跟舒伦堡说苏联绝对没有恶意,但是德国人也太不地道了。对此,舒伦堡只能好言宽慰,连说这都是误会。
现在,舒伦堡收到了里宾特洛甫的电报才知道,原来德国攻打苏联这个说法不是谣言,而是真的。
舒伦堡并不知道苏联私下里做的那些事儿,他只知道,至少从表面上来看,苏联人尽了一个盟友所应该尽的一切义务,而德国却没有给予苏联同等的待遇。
正是由于舒伦堡觉得德国无端攻击了一个认真与德国保持友好关系的盟友,他感到非常惭愧,所以他在前往克林姆林宫时,心态相当复杂,他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去宣读那份令人遗憾的文件,不过,职责所在,他不得不硬着头皮等待着莫洛托夫。
很快莫洛托夫就来到了会客室,他静静地聆听着舒伦堡宣读的德国声明。等他听完这份声明,他痛苦地对舒伦堡说道:“这是战争。你们的飞机刚才轰炸了近10个不设防的村庄。你认为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对待吗?”
面对莫洛托夫的责问,舒伦堡无言以对。他个人当然不希望苏德开战,但是他是一名外交官,他必须服从国家的命令。所以他只能非常遗憾地宣读这份声明,然后,他耸一耸肩,告辞而去。
在柏林的威廉大街,相似的摊牌画面也在上演。
6月21日的整个下午,苏联大使弗拉基米尔.杰卡诺索夫一直打电话给德国外交部,要求会见里宾特洛甫,以便他提出苏联对德国飞机进一步侵犯苏联领空一事的温和的抗议。
杰卡诺索夫得到的答复是,纳粹外长不在柏林,无法见客!后来,在22日清晨2点,他接到通知说,里宾特洛甫将在清晨4点在外交部见他。
在杰卡诺索夫到达威廉大街之前,据施密特讲,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在他的办公室里走来走去,显然极为焦躁,他的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句话:“现在进攻俄国,元首是绝对正确的。现在不进攻他们,俄国人肯定会进攻我们。”
里宾特洛甫如此表现,其实是信心不足的表现,他并不同意进攻苏联,但是元首的命令不可违抗,于是他便用这样的理由来说服他自己,即苏联始终是个威胁,苏德战争迟早要打。既然如此,不如抢先下手,先击倒苏联再说。
说到这里,有一个事情我想说一下。一直以来,哪怕是苏德战争爆发以后,里宾特洛甫都反对苏德战争。但他他这么做并不是爱好和平,而是担心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淖,以及担心德国重蹈拿破仑的覆辙。
事实上,“巴巴罗萨”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希特勒一直对德国外交部守口如瓶。直到1941年4月份,希特勒才将进攻苏联的计划告知里宾特洛甫,结果听闻此等消息的德国外长很不高兴。
里宾特洛甫一向自视甚高,他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令世界瞠目的文件是他一手促成的,他使德国一举解除了两线作战的困扰。
可以说,里宾特洛甫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他外交生涯的杰作,他很希望通过他个人的努力,将德苏友好的关系维持下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里宾特洛甫才会倾尽全力,打算将苏联拉入轴心国阵营。
十分可惜的是,苏联人的胃口太大,居然敢动元首的蛋糕,想要芬兰和巴尔干。于是,元首怒了,他决定直接发兵摆平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