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序言
帝国者,帝国也。
帝的本义,是天,或者天上的大神。后来,地上的某些人用来自称――可以想像,这样的人,自我感觉一定很好。
感觉好,是因为他认为,整个国都是他的。
帝不一定是那个“他”,有些时候,乃是他身边的女人(他的亲娘干妈、大小老婆、七大姑八大姨,等等)、不男不女的人(太监――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行业,没有歧视的意思哈)或者男人(他的工作助手――所谓臣子,他的男性亲戚比如叔叔舅舅,或者他的男性朋友――无论是亲密的还是不亲密的)。
帝是谁不是谁,乃是次要问题。主要的问题,在于帝手握绝对权力。自然,各路神仙、列祖列宗、贵族势力、宗教团体、工商组织、知识分子、普通民众,等等,这些群体或个人总要通过物质或精神的手段对绝对权力施加影响,但是概括言之,神马影响都是浮云。
帝国者,帝之国也。
――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西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天下,意满志得,开始自称“始皇帝”,中华帝国正式登场。
按照他的想法,继任者叫做二世,然后是三世,如此下去,嬴家的红太阳永远照耀,“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可是,现实玩弄理想。二世当家三年,其后的家伙索性只有46天,秦朝迅速被颠覆。
不过,帝制是个好东西,颠扑不破――想当年,始皇下基层送温暖,项羽、刘邦围观其车队,已经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天天向上、成为伟大领袖始皇的接班人。如今,推翻了始皇的朝代,他们前赴后继,还真的成了始皇的继任者,不妨叫做中华帝国的三世、四世。
项、刘如此,众生人同此心。从此之后,这片土地上,顶着不同名号的皇帝你方唱罢我登场,抢去了几乎所有注视的目光,和大量的资源――直到西元1912年,一个叫做“民国”的名头取代“帝国”。
“民国”是否真的是民之国,再议。2133年悠长的帝国,却是货真价实的帝之国。
始皇身前的两千年,固然没有“皇帝”之说,但是人群熙攘,其实是为皇帝的出镜热身。是为帝国前史,孕育时期。
于是,吾土之“前现代”历史,帝国二字,可以尽之。
中华帝国史,即是此地1912年之前的历史。
革命远未成功,辛亥却已是百年。有了如此不长亦不短的间隔,今日回望中华帝国,或许能有千虑一得?
No.2
第一部分帝国前史
第一章五帝时代
司马迁的《史记》从五帝开始。具体年代,他没说。原因何在,暂且按下不表。可以确定的是,此时,帝国还未成型。但是,三岁看老,样子已经有了。
隆重介绍第一位出场者:黄帝。经过后世千锤百炼、涂脂抹粉,此人已经成为华族始祖。从今日之名词定义,他应该是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也就是说,那时的中国北方,黄河流域,有许多小“国家”――此刻的“国”非常像是“家”,有着或远或近血缘关系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部落。一些部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外敌,同时交流一下物质、精神、女人什么的,这就是部落联盟。黄帝即是盟中老大。
说起来风光,但是,如韩非所言,彼时物质条件太差,当老大纵然贪污腐败,也没有茅台喝燕鲍翅吃。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人开化未久,对于伟大光荣正确的皇帝制度缺乏感情,总是用长老会议之类的形式限制老大的权力。所以,五帝之“帝”,基本只是荣誉称号,他们手中的实际权力,不可能太大。对于“帝”这个岗位,也很少有人存在特殊的嗜好。
从时间顺序上看,“帝”之称呼,是后人追认给这些老大的。他们自己,连“帝”字带来的荣誉感都享受不到。
不过,五帝之存在――至少是在司马迁笔下的存在,已经说明,中华帝国的史前时代,其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是马马虎虎的金字塔形了。
何谓金字塔形?上小下大的形状也。有人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大权,蹲踞于塔的高处;有人权小话少、无力无语,只是塔顶朋友的垫脚石。权力大的人少,权力小的人多,负相关。
对于个人而言,其在金字塔上的位置大体由老爸老妈的位置决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女儿会打洞。
偶而,塔顶的朋友会掉到塔底,塔底的幸运儿能够如彩票中奖般直上青云,爬至塔顶。金字塔的形状,却亘古不变,全球皆然。
插播一:帝国vs.民国
驻足中华帝国或其史前时代,环顾四周,环球同此凉热,无论是大河之滨,还是高原丛林,文明之形式,其实都是帝国。社会之结构都是金字塔形。
只有一个例外:希腊,尤其是雅典。这里怪异,变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民主政体。其社会之结构,强名之,乃是台形。自然,多数人仍然被压在台底。但是,“少数人”的数量不断增加,引起了质变。
这既是希腊的质变,也是日后整个世界的质变。在其他机缘的促动之下,民主制度茁壮成长,威力所及,小小寰球,已经红旗插遍。无论叫做民国、共和国或是立宪的君主国,金字塔的尖越来越平,高度越来越低,乃是一致的趋势――我辈生为底层,希望此种趋势不再逆转。
插播一结束。
No.3
说回到五帝。黄帝死后,其孙子颛顼(音专须)帝即位。帝喾(音库)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随后即位。然后帝喾的一个儿子即位,没有什么可说,忽略。他死后,其弟尧即位。下一个在位者舜,乃是颛顼曾孙的曾孙。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劳模,出场完毕。
插播二:禅让
奇怪的是,有人喜欢宣传尧、舜比劳模更劳模的优秀品质:禅让。这是指,尧圣人没有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圣人也如法操作,传位给禹(颛顼的孙子)。
此中的莫名其妙非常明显。
其一,即使在五帝的范围之内,帝位传递的顺序也复杂多变。如黄帝爷爷到颛顼孙子,又如颛顼叔叔到帝喾侄子。
帝国时代,人们习惯的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这跟部落联盟的玩法明显不同。在部落联盟里面选择老大,本来就是大家开会商量、或者打架、或者抽签决定的。决定的结果,可能是儿子继承老子,却也可能是孙子继承爷爷、侄子继承叔叔。所以,从尧到舜、从舜到禹未见得是圣人的道德大爆发,却极其可能是部落联盟内部运作的结果。
其二,据某些文献,比如《竹书纪年》,记载,尧、舜不是主动禅让,却是被后继者阴谋推下台去的。准此,舜、禹只是广告做得好,表面上是名优产品三鹿奶粉,其实是三聚腈氨。
其三,就算禅让确实发生过,也只是一家人之间的传递,再伟大,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