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继续讨论:

无论孟尝君有多么的声名赫赫,威震天下,无论齐湣王相比之下有多么的不起眼,都不能改变以下的一个事实:齐湣王才是齐国的国王,孟尝君只是齐国的一个大臣,齐湣王是孟尝君的上级领导。除非孟尝君决定造反,否则他不可能公然违背齐湣王的意志。孟尝君是一个坚定的反秦人士,齐湣王却未必。秦国如果能够说服齐湣王改变对外政策,三国联军对秦的战争就打不起来了。

实际上,齐湣王和孟尝君之间的矛盾分歧在齐国并不是秘密。任何一个稍微有点权力欲的君主,都不会喜欢国内出现“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史记。范雎列传》)之类的情况,对于孟尝君的威望高到比自己还高的程度,喧宾夺主,他肯定是不满意的。齐湣王还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已经和孟尝君发生了冲突,这件事的起因需要追述到齐宣王身上。

继续讨论:

齐宣王重用孟尝君,是因为他欣赏孟尝君的能力,但是齐宣王对孟尝君并不完全放心,他害怕孟尝君的权力过大,将来有可能野心膨胀,染指最高权力,所以出于政治家的本能而留了一手。齐宣王的担忧不能说是空穴来风,田氏家族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前374年,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为公”,他发动政变,杀掉前任国君和太子,自己当上田氏代齐以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也就是田齐桓公(为了和春秋时期著名霸主齐桓公区分开,前面加了个田字)。田齐桓公是齐威王的父亲,齐宣王的祖父,齐宣王对这件事情的印象应该还是比较深刻的。

孟尝君在社会上的声望很高,这一点是篡位之前的田午不具备的。孟尝君的父亲田婴是齐宣王的弟弟,孟尝君是齐湣王的堂兄弟,他和国君之间血缘关系很近,这一点和田午一样。如果孟尝君手里再握有无人能及的国家大权,他篡位夺权的基础条件比田午更好。所以,齐宣王对这一潜在威胁不得不防,在任命孟尝君为丞相的同时,他就开始培植以太子为首的一个政治势力,对孟尝君形成牵制。

继续讨论:

每个人都有私心,齐宣王也不例外。他很可能清楚的知道孟尝君的政治才能比自己儿子强的多,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给予孟尝君的权力越大,最高权力旁落的风险就越大,他还是希望齐王的位置将来始终掌握在自己的后代手中。所以,几乎在任命孟尝君为齐国丞相的同时,齐宣王就开始未雨绸缪,培养一个以太子为首的政治派别,这个派别的势力足以和孟尝君的势力相提并论。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驾崩的时候,太子可以顺利即位,即位以后也可以牢固地掌握政权。

由此可见,太子和孟尝君从一开始就是政治上的对手,他们之间早就有矛盾。很自然的,太子对于孟尝君在国内外所主张的各种政策,一贯都秉持着对立姿态。孟尝君提出的战略,最终目标是打垮秦国,但在太子看来,秦国是个强国,想打败秦国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付出较大代价,而且秦国和齐国完全不接壤,打败秦国获得的只是一些虚名,对齐国没有任何实际好处。对于这个战略,太子即使不公开反对,也肯定是不会支持的。

继续讨论:

前301年,垂沙之战进行期间,齐湣王即位,同一时期,秦国趁楚军主力在垂沙和三国联军对峙,出人意料的,突然向自己不久前的盟友楚国发起进攻。秦国派遣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攻取穰城,又攻打新城。秦国的这种做法相当于从背后向楚国的伤口上狠狠地插了一刀。

也许,这个时间上的巧合并不是巧合,齐湣王的上台让秦国看到了希望。秦国进攻楚国,既可以缓和同韩魏两国的紧张关系,同时,也可以给齐湣王更多的理由去否决掉孟尝君的下一步战略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可以想象,孟尝君是怎样去说服国内官员去支持他看似没有一点好处可拿的攻秦计划的。他能不能说,自己高瞻远瞩,已经预料到秦国在未来会越来越强大,成为东方各国的重大威胁,包括遥远的齐国在内?虽然这可能是事实,但他不能公开这样说,秦国灭六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距离当时差不多还有八,九十年时间,他敢这么说,大家会把他当神棍看待的。他能找到的冠冕堂皇的说法无非是这些,比如秦国已经很强大了,楚国灭掉越国后也正在发展壮大,还有,秦国和楚国有几百年的亲家关系,现在楚系外戚又在秦国掌握大权,所以,秦楚是理所当然的铁杆盟国,是一根绳子上的两只蚂蚱。强大而且坚固的秦楚联盟对韩魏两国形成了夹击之势,再从丹阳-濮水之战来看,秦国早就把齐国看作称霸天下的最大障碍,对齐国有着深刻的敌意。于是,这一对盟国对齐,韩,魏三国都是长期的,严重的威胁,打了楚国,不接着打实力更强大的秦国,对它们的削弱力度不够,斩草不除根,将来它们有了机会,会想办法报复的。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小说在线阅读_第1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xajh200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中国历史上误解最多的朝代---秦第1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