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这些贪官因贪婪被处斩那确实罪有应得,可关键问题是朱元璋给官员们定的俸禄实在是太低,一品大员一年的俸禄才1044石米,而一名知县,他的一个月俸禄仅只有7.5石,养活一家人都成问题。比起宋朝士大夫的待遇来可谓是天壤之别了。有明一代,仅靠俸禄养活一家人的官员只有一个,他就是海瑞。
既然当官如此悲惨,那为何还有人愿意当官呢?说实话,实在是被迫无奈。面对朱元璋的大屠杀,官员们是人人自危,哪个不想辞职回家?哪个不想自然死亡?可关键是朱元璋是否会允许的问题,稍有不慎,便是人头落地。这样一来,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满朝文武都活在恐怖之中,于是一幕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情景出现了:据史料记载,洪武年间的官员们每次上朝,都要在自家门口举行一个简单的离别仪式,也就是交代后事了,因为这一去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活着回来了。妻子儿女们都哭成一团,挥手送别。待到散朝的时候,妻子儿女们都早早地在家门口盼望着,若是能见到活人回来,那么这一家子必定会好好庆祝一番,庆祝自己又多活了一天。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功臣,史学家们一般都认为,那是由于太子懦弱,只怕到后来驾驭不了这些厉害的文臣武将。后来太子朱标又很早去世。由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感情太深,故而决意要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年幼的朱允炆那就更驾驭不了群臣了,故而朱元璋才展开了这样的大屠杀。
其实光就这些仍然解释不了朱元璋的冷血阴暗,因为这完全已经超出了一个度了。关于这一点,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中是这样解释的,他说:
“朱元璋所以如此,主要的在于他的性格,表现在行为上的是短见、冷血,喜欢看别人流血,看别人痛苦,看别人跪下来向他哀求,而他又拒绝宽恕。”
-------
“朱元璋却深以他的平民身份为耻,深以他当过乞丐为耻和当过和尚为耻。在他充满自卑的情结中,异常羡慕官员和士大夫所保持的优越地位,因而产生强烈压制他人的暴虐意念,以求自己心理平衡。”
柏杨先生的话不无道理,其实,在朱元璋的内心深处是极度厌恶那些官员们的,因为他觉得,当年正是由于官员们的贪污腐朽,才导致他双亲活活饿死,才导致他家破人亡,而自己则流落为乞丐、和尚。不可否认,朱元璋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是卓越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严重缺乏人权观念。
说到朱元璋摧残人权,则不得不说说由朱元璋一手创立的、使官员们闻风伤胆的“诏狱”制度与“廷杖”制度了。儒家思想崇尚“刑不上大夫”,可他朱元璋真是继往开来,非但打破了这一制度,反而还加倍地摧残那些优越的士大夫们。
对于这一点,柏杨先生更是义愤填膺,柏杨先生甚至认为,朱元璋是导致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的罪魁祸首——
“朱元璋对中国人最严重的伤害,是他在政治上所作的若干重要措施。中国文化和物质文明,一直到本世纪(十四),都比欧洲进步,但朱元璋使这种进步停止。以致十九世纪欧洲人侵入中国时,中国已堕落成一个白痴般的部落,至少落后三百年,植根就在这里。”
——节选自《中国人史纲》
先生在后面紧跟着说了朱元璋所犯罪恶的内容,那就是以下三点:
一 人权的蹂躏
二 绝对专制制度的建立
三 文化酱缸的加深
——节选自《中国人史纲》
在这里,我不得不为朱元璋鸣不平了,诚然朱元璋确是如此,但罪却不在朱元璋本人身上,而是中国这种君主专制制度或者说整个封建体制开始走向下坡路了,这是时代的必然,与朱元璋本人无关,即便没有朱元璋,也会出现“李元璋”、“周元璋”的。不过朱元璋确实凭借他那偏狭的心胸与冷血的性格在中国的人权史上留下了无比血腥的一笔,说他是个大魔头一点都不为过。
第二篇 安禄山:大唐帝国的噩梦
中国历史上的任何盛世都不会像“开元盛世”那样让后人激动不已。汉代的“文景之治”显然还不够成熟,也不够全面;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论起深度与广度来,都不可以与开元盛世相提并论;而北宋的繁花似锦也只仅仅体现在经济与文化上,至于政治和军事都遭到了后人的诟病,尤其是军事。唯有开元盛世是全面而广泛的,是多姿多彩的——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杜甫的这首《忆昔》,对开元盛世的繁荣做了最全面的描述,所谓梦回盛唐,应该就是这个样子了。年轻的帝王李隆基朝气蓬勃,励精图治,一代贤相张九龄鞠躬尽瘁,信心满满,再加上唐太宗与武则天时期的积淀,大唐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里有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长安与洛阳,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官僚制度与选官制度,有李白、王维的诗歌,有大度开放的国风,盛唐气象,四方仰视,慕名而来。
只是到了唐玄宗的天宝年间,似乎这一切都变了,首先李隆基开始变了,变得不再那么进取了,变得有些昏聩了——张九龄被罢相,取而代之的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白那飘逸浪漫的诗歌不见了,有的则是杜甫的忧国忧民。
其实,我们应该能发现出这样一种规律,那就是中国的历代帝王们在位时间不宜过长,过长了,就容易出问题了。西汉的鼎盛是由汉武帝一手创造出来的,可是西汉的衰落也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四年,长时间的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就难免不出现问题了。晚年的刘彻就疑神疑鬼,并好大喜功,不断地向匈奴征伐,最终掏空了国家的财富,并逼自己的太子刘据谋反。清朝的乾隆爷亦是如此,岂不闻其六下江南不知花掉了多少银子。而唐玄宗在位时间也长达四十五年,后期的李隆基就难免不堕落了,整天都沉迷在与杨贵妃的嬉闹中,开始不理朝政,任由李林甫把持。开元盛世走向了尽头。而给开元盛世致命一击的罪魁祸首却是安禄山。一个完美的盛世大唐几乎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乌有。
安禄山,何许人也?史书上说他是胡人,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营州柳城的一个杂种胡人才对,因为他的父亲是胡人,他的母亲却是名突厥女子。这个营州柳城,也就是今天的辽宁朝阳。
不难看出,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当中,安禄山的脑子里是没有什么孔孟之道的,更别说什么忠君爱国了。他只知道,一旦自己有了势力,自己便可以当皇帝了,无上的权力,金钱与美女,应有尽有。
概括地说,安禄山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安禄山虽然出身不好,也没有学过孔孟之道,但他逢迎拍马的功夫却是一流的,也很善于投机钻营。比如说,他有一次入朝拜见唐玄宗,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他竟信誓旦旦地说:“臣若不行正道,事主不忠,虫食臣心。”
如果臣安禄山不忠心于大唐的话,那么就让食心虫把臣的心给吃掉。玄宗皇帝一听,那是大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