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就是我国的哈萨克、畏兀儿冒充中亚民族寻求移民,这个之前有讲过,就不详细说了。什么事都要赶早,现在哈国也不是很热衷这个了。何况新移民名声不好。
今晚继续讲讲中亚间的矛盾。至于西南缅甸,什么黎族彝族代表华南和西南的主要历史,实在与我的知识储备出入太大,有点离谱,我就不参与讨论了。
我们今晚讲讲中亚的水资源矛盾。中美俄三国都是拥有完整大河流域的国家,自然不会受到这种问题的侵扰,但是小国就不同了,一条河几个国家共有,问题就出来了。
中亚也是这样,过去水资源的调配归苏联水利部,矛盾还不突出,现在各自为政,大家自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会去做活雷锋。
先来说说国际上是有个关于跨界河流湖泊的条约的,在赫尔辛基,很多国家签署过,但是这玩意就跟全球气候那个条件一样,属于自愿非强迫性质。
于是中亚五国,只有最下游的哈国给积极响应给签了,其他四国一个也没签。中亚跨界的河流,首推锡尔河和阿姆河,也就是我之前说的,费尔干那盆地流经的两条大河。
两条河是从东往西流,大家注意下,过了我国西域,中亚的河都是往西流的,包括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等。那么吉尔吉斯和塔吉克就在河的上游,乌国和哈萨克在下游。以前老毛子统一调配,夏季不蓄水,开闸放水,保证乌国的棉花灌溉,乌兹别克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产区。说到棉花产量,我国排第一,老美第二。当然论质量,乌兹别克的很不错,与我国西域的旗鼓相当,比河北陕西之类的要好得多。然后冬天取暖电力紧张时,由乌国给塔吉两国供电。
解体后,乌国大幅提高电价,塔吉两国不干了。双方闹僵的结果是:塔吉两国改变自己的水利设施,在夏季蓄水,留着冬季自己放水发电,满足自己的用电需求。
这样两败俱伤,乌国的棉花田一下变成夏旱冬涝,产量下降,农民收入下降,外加上可怜的哈萨克相关流域地区也跟着遭殃。而水力发电,根本满足不了塔吉两国的需求,于是上游二国,冬天人们也挨冻。于是各国关系紧张,各国报纸经常打口水仗。
小国间的报纸,很口无遮拦的,不会像人民日报那样庄严谨慎,大家想象下韩国的朝鲜日报就明白了。呵呵,乌国现在是中亚的毒瘤,大家都很忌讳它,无论是极端宗教组织,还是其他地下组织,中亚五国的丨毒丨品交易、**组织、蛇头组织基本都是乌国人组织的。
哈国的水问题,主要是跟我国,伊犁河、霍尔果斯河与额尔齐斯河。我国还是比较厚道的,主要老衲与老江关系不错,另外我国在对抗双泛上,还要依仗老衲,当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不过手里有这张牌还是对我国比较有利的。
今晚给大家讲讲乌兹别克人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混成黄白的突厥人的。先前讲民族间矛盾的时候一笔带过,后来有同学自己推断,但那个推断与国际上的研究还有些距离,按照老毛子的研究,乌兹别克人的形成是由四拨人前后共同形成的。。
我们现来讲讲中亚古代史,这个历史属于塔吉克人,打个比方,如果把中亚古人比作一棵黑枣树,嫁接的柿子即为乌兹别克人,残留的黑枣枝杈发展成了塔吉克人。
中亚古代是希腊人的地盘,曾经建立过一个奴隶制的希腊文化的国家:大夏。其后多年在我国西汉时代,变成了三国鼎立的情况,三国分别为大宛、贵霜(大月氏)和康居。分别在西南、南和北。
在公元前一世纪,这三国都完成了去希腊化,因为距离现在太久远,且这些民族多半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记载,我们无法得知究竟怎么回事,喜欢玩游戏的,应该对这些名词很熟悉:西徐亚人(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菴蔡人(阿兰人)、粟特人、塞种人、萨喀人、吐火罗人。这上面一堆,以及还有很多,都是北伊朗系的民族。反正还有很多人在研究,我们就不去考证了,大家只要知道,这些人呢,都是印欧人种,也就是突厥人来之前,就是这些人是中亚的主体民族。
一般我国西域喜欢用吐火罗指代这个时代的人,中亚地区喜欢用粟特和塞种人来指代这个时代的中亚先民。
时间一下到了公元6世纪,西突厥出现在了中亚的东北部,突厥人先是填充了无主的土地,然后逐步接近粟特人的城镇,这个进程很类似我国的晋室南渡,软弱的粟特人在强势的突厥人的庇佑下,利益没有受损,相互联姻,甚至在商业上达到了顶峰。
根据记载,粟特人中的贵族地主与突厥人非常亲近,相互婚丧嫁娶,这样到了7、8世纪时,粟特人中已经开始出现突厥的名字和衔位。
然后是阿拉伯和萨曼王朝征服了这一地区,就跟元朝征服中国一样,阿拉伯人不管原先的是两种民族:粟特和突厥,统统归成一类,同时也加大了两个族群的融合,这个新的民族叫什么呢,萨尔特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商人是外界人对粟特人的最大印象,因为粟特人搞商业很有一套。这时候的萨尔特人包含三个族群:1,粟特人 2,与突厥混血的新人,3 已经定居的突厥人。
8世纪到10世纪,虽然阿拔斯阿拉伯帝国很强大,萨曼王朝也很不错,但是他们只是统治中亚的南半部分罢了,北方游牧的突厥人依旧是游离在外的。阿拉伯帝国时,阿拉伯人与我国满清一样,在中亚修建满城,并且为了保证自己的血统纯正,并不与下面的居民通婚。
与满清不同的是,阿拉伯人带来了一丝蓝。一丝蓝化与突厥化是两个过程,突厥化还稍微平和些,但一丝蓝化则是腥风血雨。
10世纪时,喀拉汗王朝的突厥人打过来,老百姓漠然看着政权的更替,一点也没有什么惊讶,因为突厥嘛,没啥,身边都是。根据突厥大辞典中的记录,说从七河地区到锡尔河地区的广大土地上,可以见到既说粟特语又说突厥语的人,也可以见到只说突厥语的人,但见不到只说粟特语的人。可见那时候,粟特人已经突厥化很厉害了。
喀拉汗王朝的建立,老毛子的研究是原先在中亚北部的葛逻禄部,吞并了阿尔古、托和斯、处月和样磨等部建立起来的,主导还是葛逻禄人。在喀拉汗王朝最强盛的期间,整个中亚完成了突厥化的过程。粟特人彻底成了一个砧木,接枝上结出的只能是柿子而不是黑枣了。只稍微有点残留,最后发展成了塔吉克人。
当喀拉汗王朝也开始绿化的时候,整个地区,终于实现了一丝蓝化和突厥化的统一。再以后,蒙古人来了,烧杀抢掠一遍,开始定下心来统治,北边是钦察汗国,南边是察合台国。蒙古人没什么文化,自然无法改变居民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察合台国,察合台还是原来那样,绿化的突厥粟特混血人。北方的钦察汗国则要好点突厥化,但没有绿化,因为原本北方就没有被那些走马灯的王朝统治,没有绿化,萨满教还是主体宗教。这点我之前有说过。
乌兹别克(月级别)这个名称开始是北方的钦察汗国的一个大汗的名字,他就叫月级别汗,他本人皈依了一丝蓝,于是开始强行在钦察部落里(就是金帐汗国,也就是哈萨克)推行一丝蓝。北方的游牧部落喜欢南下,这部分钦察突厥人,开始南下,自称乌兹别克人,他们进入西察合台地区,建立了昔班尼王朝,其本身迅速被当地的先进文化所同化。因为语言一样,宗教上一样,除了长得不一样(北边还是黄的),其他都一样。能过城市生活谁还愿意过露宿参天的游牧生活呢?这部分迁入的乌兹别克人,历史上叫昔班尼乌兹别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