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二百万军队长期处于战事之中,相当于常备军。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维持两百万人的吃穿应该不成问题。但在弹药和武器损耗方面的后勤保障比日本还要艰难得多。如果没有外援,会比日本更快战力枯竭。因此对于运输保障来说,最关键的是外援通道的畅通。由于海军力量极度薄弱,直接从南海接受外援将相当困难。西南方比较可行的援助通道一个是通过越南至广西,一个是通过印度经缅甸至云南。西北方向则主要是通过中亚进新疆,至西安。这几个方向都没有铁路和航运,只能通过公路运输。而中国最丰富的能源是煤,最匮乏的是恰恰是公路运输所需要的石油。
我们已经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进行了全面解读,面对这样一个国家,日本要成功实现自己的扩张目的,就应该有一个全面而周密的部署。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五)逐鹿中原 一.纸上谈兵
我们前文对日本侵华战争前所面临的形势作了回顾。日本要彻底解决自己的岛国危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中国和日本融为一体。因此,无论以任何手段将领土扩张到中国都是日本的核心战略目标。这里所说的领土扩张,包括对中国市场的商品输出和资源的投资开采具有某种排他性的绝对优先权,日本国民可以自由选择在日本或中国居住,中国的各种产能能够化为日本国力的一部分。达到这些目标可以使日本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实力获得根本性的跃升。
领土扩张的规律通常是这样的:如果你采取鲸吞的姿态,快速向全局推进。那么,当你占领对手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土地时,你必然越来越多的消耗你的军事力量在对占领地的控制上,包括保证占领地的行政管控,镇压化整为零的反抗势力等。由于没有时间对占领地进行消化并实现有效的控制,从当地获取战略物资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从本土进行补给的补给线会越来越长。因此,随着你的军事推进,你的兵力和补给将不断的做减法,变得越来越难以保障。所以你必须准确的评估你现在的军事实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有没有可以坚持到彻底消灭对方的兵力和物资储备。中国有句俗语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就是对这种境况的准确概括。
如果没有这样的自信,那么就只能采取蚕食的姿态逐步推进。每占领一处地方,就尽可能将其消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使其逐渐成为自己各种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的来源。随着你的军事推进,你的兵力和补给将不断的做加法,军事实力越来越强。这样你丝毫不用担心是否能坚持到最后的问题。但蚕食的缺点是,速度会很慢,有可能需要几十甚至数百年的时间(秦国从走向第一强国到统一全中国用了数百年的时间)。而某些战略机遇有可能稍纵即逝。
蚕食是比较稳健的做法。通过蚕食可以在此消彼长中不断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逐渐建立起绝对的军事优势,最终通过战略决战来彻底完成对对手的征服。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兼并过程的主流,有着某种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性。从前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日本虽然强于中国,但中国的实力并没有弱到日本唾手可得的地步。如果采取鲸吞策略,日本对中国的优势会在中国广阔的地域纵深和人口规模面前随着占领地的扩大被逐渐消耗。当日本的军事优势不断减弱时,战争的变数就会不断增大。而最终的结果便祸福难料了。
另一方面,中国早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地理区域。各国势力在这里有着复杂的利益交集。这其中尤以美国和苏联与日本的利益冲突最大。美国因为产品优势和资本优势,在全世界奉行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反对排他性的势力扩张。苏联则也将中国视为自己地缘扩张的方向,并且东亚大陆的强大会对其远东地区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日本的扩张范围越大,来自美、苏的的压力也越大。即使不直接进行军事干涉,也会通过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援等方式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日本鲸吞战略的实施。
因此,对日本来说,有必要将自己的战略化整为零,通过对中国地缘环境的细致分析,划分出不同的目标区域,确定步步蚕食的扩张序列。趁中国政治缺乏整合之机,通过对中国局部区域的压倒性优势,结合政治和军事手段不断实现领土扩张的阶段性胜利。最佳的方式是以军事实力为依托,煽动地方自治和独立运动。必要时可进行军事干涉。使地方脱离中央,并建立起亲日本的的傀儡政权,成为日本打击中国的前沿。中日力量便发生了实质性的消长。如果政治手段不能成功。采取更直接的军事占领也是可以考虑的。因为局部区域的战略纵深不大,日本的军事优势却很大。只要能合理确定作战范围,事先想好止赢点和停战方式,蚕食的目的依然可以达到。
在确定蚕食策略为主要扩张方式以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扩张的方向。如图《日本可选择的扩张路线示意图》所示: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国的防御体系可以分为南北向和东西向两个方向。因此,日本的侵略也可以分为自东向西和自北向南两个方向。从日本的地理位置来看,自东向西的侵略是比较直接的。而日本又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因此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通过东海对中国发起进攻。在这个方向上,沿长江西进无疑是最主要的进攻路线。一方面这相当于把中国从中间剪开,一举瓦解中国的南北纵深和防御体系。另一方面中国的三大重镇,金融中心上海、首都南京及居于中国地理中心的交通枢纽武汉可以沿江而取。这对奠定全国战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仅有这条进攻路线还是不够的,因为这同时也意味着孤军深入。如果在西进之时被长江南北的中国军队切断归路,极有可能在长江之上被“包饺子”。因此,还必须分别排遣一支军队从广州和青岛登陆,保护中央军的侧翼。并对华北和岭南进行军事扫荡。彻底摧毁中国东部抵抗侵略的经济和地缘基础。至此,中国的黄河、淮河、长江、南岭四条防线都将形同虚设。
但选择自东向西的侵略路线,就意味着选择了鲸吞战略。因为相比于其他地区,长江流域无疑是中国当时最核心的区域,也是军事力量最强,中央政府控制力最强,各国利益最错综复杂的区域。以一国首都和核心区为首要目标的战争不可能只是局部战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部分占领后的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如果从海上进攻中国,则中国将具有云贵川至青藏高原,陕甘宁至新疆中亚,山西、河套至蒙古高原,东北至外东北四个方向无与伦比的战略纵深。而且还背靠苏联这个强大的支撑。这和需要快速解决战斗的鲸吞战略出现了明显的矛盾。所以,如果采取自东向西的侵略路线,那么日本就要作好和中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准备。并在对中国拥有巨大军事优势和军事压迫的前提下,积极寻求国际调停,侵占整个中国东部之后争取使中国签订城下之盟,将战略重心转向肃清占领区的抵抗势力,为消化占领区赢得时间。只要能在东西向第三防线上达成停火协议,日本应该可以满意。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使得东西向达成的地缘平衡对东部势力来说比较脆弱。如果中国不愿主动停战,可以随时居高临下向日本发起攻势。使日本在扩张区缺乏必要的安全边界。统治会变得不稳定。战争状态的巨大消耗不易得到弥补。总的来说,自东向西的侵略路线突破会较快,但必然升级为同中国的全面战争。如果能在第三防线达成停火协议,对日本是可以接受的结果。如果不能,将使日本长期陷入战争泥潭之中。
采取自北向南的战略又如何呢?自北向南的战略必须首先以朝鲜半岛为跳板,进而占领中国东北,然后翻越燕山侵入华北平原。从华北平原向南进攻有三条路线可选择:一条是从东部走津浦路直取南京;一条是沿平汉路渡过黄河,由南阳盆地侵入江汉平原直取武汉;第三条是从山西高原到关中平原然后攻入四川。从北往南的侵略路线有两个缺点,一是比较绕。由于日本和中国在陆地上并不接壤,日本必须先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占中国东北,再翻越燕山长城防线进入华北,突入江淮地区才有可能抵达中国的核心区。另一方面,中国的南北向防御层级众多,因为历史沿革,防守体系相对成熟。突破起来会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