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俄国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其所属的一切权利、财产,包括煤矿,均移让给日本。

日、俄两国可在各自霸占的铁路沿线驻军。

俄国宣布取消在东北的一切有违机会均等主义的权益。

俄国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永远让与日本。

(来自维基百科)

诺门坎战役的战后统计:

苏军伤亡2.5万(伤1.5+亡1),日军伤亡1.8万(伤0.8+亡1)。

日军方面投入了不到2个师规模的兵力(8月20日前)2.7万,伤亡比例67%。

苏蒙方面投入了至少4个师规模的兵力(8月20日前)5.7万(苏5.2+蒙0.5),伤亡比例45%。

根据以上事实,我得出的简单结论是:

日本在诺门坎战役后退出争议区,战争结果无疑是苏联获胜。从伤亡人数看,苏联并不比日本的单兵作战能力更强。但战争结果不是由伤亡人数比决定的,苏德战争中,苏军减员1127万,德军减员750万,但苏联是战胜方。

作为战胜方,出让利益是不可能。南库页岛及其他岛屿割让日本,是1905年日俄战争《朴次茅斯和约》的结果。而苏联承认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的前夕。主要原因是德国的战争威胁已迫在眉睫,而中国东北实际控制在日本手中,是否承认并无损失。况且还换来日本承认外蒙。条约的核心意义在于苏联可以专心向西,日本可以专心向南。

我这儿倒有一点资料,可供大家参考:

1923 年6 月末至7 月末, 日苏两国在东京举行了非正式会谈。在会谈中, 日本代表仍然坚持苏联方面要对庙街事件公开道歉、赔偿损失。对此苏联作出一定让步, 表示同意发表一份表示遗憾的声明, 但是不能涉及到物质赔偿。日本代表则坚持不能完全放弃物质赔偿, 同时提出苏联如果财政困难, 可以在解决北库页岛问题上让日本获得利益, 日本才可以放弃物质赔偿要求。日本代表还提出, 一岛两国, 易起纠纷, 为此日本希望收买北库页岛。但是双方在价格上相差甚大, 反映出苏联方面没有出卖之意。最后日本代表提出长期租用北库页岛建议, 并保证在岛上开采石油、煤炭、森林等, 决不涉及到政治权利。对此苏联代表没有马上答复。

东京非正式会谈, 虽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但是双方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达到了相互了解, 为正式会谈铺平了道路。1924 年5 月, 日本代表工商企业界利益的自由主义政党宪政党大选获胜并组成内阁。新内阁采取比较积极、务实的对苏政策。1924 年5 月15 日, 在中国北京日苏两国举行正式会谈。经过44 轮谈判, 彼此都作出一定让步, 协商达成一致。苏联允许日本在北库页岛获得比较有利的经济利益, 日本则放弃要求苏联就庙街事件公开道歉、赔偿损失。双方协定在条约缔结后的一个半月内, 日本完成从北库页岛撤军。另外, 苏联承认1905 年缔结的《朴茨茅斯条约》继续有效。

1925年1月24日日苏两国在北京正式签订《日苏基本条约》。

1925年12月14日,根据《日苏基本条约》的规定,日苏两国在莫斯科分别签订关于北库页岛石油开采权利租让合同和煤炭开采权利租让合同。这样日本就根据合同正式获得苏联领土北库页岛的石油、煤炭开采权利,也就形成了“北库页岛权利”问题。

苏联当时签订《日苏基本条约》也是在刚刚立国的背景之下,其中确有实力上的无奈。日本在一战后的势力实际已扩展到贝加尔湖以东,俄国的远东三州。至日苏基本条约签订前,苏联通过建立远东共和国缓冲区,并最终让远东共和国加入苏联的方式已基本恢复了远东的所有主权。只有库页岛及附近岛屿作为遗留问题尚无力解决。

再贴一段:

……苏联建议放弃互不侵犯条约,两国缔结中立条约。同时两国签署一份关于解除在北库页岛日本人利权的特别协议书。其主要内容为“在北库页岛的石油、煤炭利权。废除1925年12月14日日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利权合同。苏联政府对利权企业的所有者的投资给予公正的补偿,对日本政府提供5年、每年10万吨库页岛石油。”从苏联这个提议的内容看,是希望利用日本急于“北守南进”之机,收回“北库页岛利权”。实质上苏联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强大是要收回的真正基础……

……斯大林的坚决态度使松冈放弃了收买北库页岛的信念, 与此同时苏方也相应作出一定让步, 同意以松冈书简临时代替解除利权协议书, 但是提出书简要写明中立条约缔结后的“2—3 个月内”解决利权问题。松冈则提出改写为“数月之内”, 对此斯大林表示同意。这样双方终于在1941 年4 月13 日签定了《日苏中立条约》。

四.军事特点

经济基础的差距最终会反映到军事实力上来,那么在日本开始发动侵华战争之前,两国的军力对比是什么样子呢?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已经占领了朝鲜和台湾。但产能主要还是来自日本本土。而九一八事变以后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日本因为占有中国东北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实现了国力的倍增和军力的数倍增长。我们这里主要考察九一八事变以前中日双方的军事实力。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经济飞速发展,军事力量也不断得到加强。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清朝水师世界第四的北洋舰队。获得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偿,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和军事的增长。作为被海洋所环绕的岛国,日本的的军队建设首先放在了海军方面,1905年日俄战争大败俄国海军。彻底获得了远东的制海权。俄国和苏联直到二战前在远东都基本没有海军力量。至三十年代初日本基本上完全实现了军事自给,即所有的武器都可以自主生产。其火炮、飞机、军舰的生产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日本在1927年就开始实行兵役制,几乎全民皆兵。虽然现役军人数量不多,但后备力量非常充足,且均为受过正规化训练的职业军人。

中国自甲午战争之后,海军一蹶不振。清帝国的覆亡,使国内形成大量割据势力。陆军成为中华大地战争的主角。但在战乱频仍的环境下,经济发展非常困难,工业化水平,尤其重工业水平异常低下。军工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只能生产步枪、机枪和轻型火炮等少量武器。且大量材料需要进口(特别是钢材)。而重型火炮、飞机、坦克、军舰的生产能力几乎为0。中国军队的装备除少量自产外,高端武器主要来自进口和各世界强国为在中国扶持代理人进行的援助。即使是来自国外的武器,也多为落后型号甚至淘汰品,且维修和备件等完全无法跟上。往往一个螺钉出问题,整件武器就报废了。中国普遍实行募兵制(即志愿兵制),直到1933年才颁布了第一部兵役法。由于国内连年征战,实际上能招募的士兵也已招募得差不多了。

关于中日两国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军力对比资料非常少,很多资料所提供的数据相互之间也多有少矛盾之处。本文作为战略分析,主要是了解当时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基本面。因此,我们根据各方资料,通过分析比对和换算,给出以下评估结果: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军备数量评估:

兵员:200万人(后备军力0),机枪:8000挺,重型火炮:2000门,飞机:600架,坦克:0。海军:排水量5万吨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实际战力评估:

兵员:100万人(后备军力0),机枪:4000挺,重型火炮:600门,飞机:200架,坦克:0。海军:排水量3万吨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军备数量评估: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小说在线阅读_第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涯孤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