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西南主要指今天云贵川三省,以四川盆地为核心。四川盆地俗称天府之国,又具有极强的封闭性,由青藏高原、秦岭、大巴山、武陵山区、云贵高原合围而成。每一个方向上都被海拔数千米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高大山体和高原所阻挡,是中国主要地理单元中防御条件最好的一个。历史上多次建立过偏安政权。云贵高原西邻缅甸,可以从这里到达印度,并接受英美等国对中国的援助。

华中地区地处中国心脏地带,由南阳盆地(今属河南)、江汉平原(广义包括洞庭湖平原,今属湖北、湖南)组成。江汉平原因长江和汉水在此交汇而得名。由大巴山、武陵山区、雪峰山、大别山、南岭环绕而成,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中国东西南北四域交汇于此。而且平原体量较大,地理防御性好,是整个中国的核心地理单元之一,历史上是楚国的立国之地。南阳盆地是江汉平原的北部屏障,秦岭与淮河交接于此。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之间的襄阳是突破中国南北地理分割线的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华东由鄱阳湖平原(今属江西)、江东平原(今属安徽、江苏、浙江)、江淮平原(今属安徽、江苏)组成。江东平原西、北部有长江天险、南部是浙赣丘陵、东部临东海。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由于这里历来富庶,中国历史上南方性质的政权往往建都于此。由于江东平原在民国的核心地位,各国势力在此交汇,是国际关系最复杂的区域。农业时期由于威胁主要来自内陆,这一区域有良好的防御性。但在工业时代,海岸的开放性使得江东平原来自东部海洋的威胁大大增加。江淮平原是江东平原的北部屏障,淮河及其南部水网是抵御北方进攻的主要依托,历来有“守江必守淮”之说。鄱阳湖平原是连接江东平原和江汉平原的中间地带,地缘潜力比相邻地理单元要低,自身封闭性又较好,所以历来少被战火。

华南地区的主要地理版块是岭南地区,包括广西和广东。由云贵高原、南岭、浙赣丘陵和南海环绕而成,这个地理单元在农业时期比较边缘化,历来是南方政权不敌北方政权时最后的避难所。因其农业潜力有限,南方政权避难到这里,天数基本也就尽了。但工业时代来临后,南部沿海地带因为港口优势融入海洋经济而迅速崛起。使岭南地区近代以来的地位大大提升。浙赣丘陵历史上甚至都不能称为主要地理单元。但同样由于临海的缘故而使几个沿海城市有了较大发展。华南地区的最后两个地理单元是台湾岛和海南岛。这是海洋国家对中国南部扩张的重要跳板。对中国大陆来说则是扩展南部海防纵深的支点。

东北平原与中国大陆的地理联系较弱,因此中原政权对这里的地缘辐射力也较弱,容易成为不安定的地理单元。就中国大陆来看,中原政权历史上主要面对来自北部的威胁。燕山、阴山、黄河河套成为第一防线,首先承担地缘压力的是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和海河平原。其对应的北部威胁主要来自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有时也来自甘、宁、青藏高原一代。当这条防线被突破后,陕北高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将成为第二防线,承担地缘压力的版块变为关中平原,洛阳盆地和黄淮平原;再往南,秦岭、淮河成为第三防线,承担地缘压力的为四川盆地,南阳盆地、江淮平原,再往南云贵高原、大巴山、大别山、长江成为第四防线。承担地缘压力的版块变成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东平原。再往南,云贵高原、南岭、福建山区成为第五防线,地缘版块变成珠江流域,最后退离大陆,以海为线,困守海南岛与台湾岛,中原政权基本覆亡。如下图:

中原政权对北方防御体系示意图

西方和日本的崛起,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了来自东、南部海洋的威胁。在这个方向上漫长的海岸线成为了整个地区的第一防线。当海上防线被突破后,太行山、洛阳盆地东部丘陵,南阳盆地东部丘陵、大别山、浙赣丘陵、南岭将成为第二防线也是最重要的防线,这条防线被突破,整个中原政权的战争动员和支援能力将被大幅度削弱。不过即使如此,黄河、秦岭及大巴山延伸段、武陵山区、云贵高原仍然能够组成整个东西向的第三防线。以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为大本营组织抵抗。这条防线再被突破,中原政权就只能龟缩到青藏高原、西域、蒙古高原去打游击了。如下图:

中原政权对东方防御体系示意图

通过两张图的对比我们发现,中原政权对北方的防御体系基本是依托河流与山势建立起来的,虽然中国东部是大面积的平原地带,但依然能在河流的帮助下构建起密集的多层防御体系。但当攻击来自东方时,河流不但防守作用大大降低,还成为了对手进攻和后援补给的有效通道。不过东西向的对垒对中原政权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中国的河流基本都是自西向东流的,上游对下游在防守和进攻上仍有一定优势。其次,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自东向西的进攻将面临大量山脉和高地的地缘障碍。但总的来说,中原政权对北方的防守态势优于对东方。中国几千年来的防御体系都是按照南北对峙来建立的,当进攻威胁突然转变到东方的时候,这套防御体系就象被人横着用剪刀剪开一样面临被瓦解的危险。

二.政治格局

自辛亥革命结束中国大一统帝国时代以后,中国在政治上就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局面。各种地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台,几乎不能形成有全国掌控力的政治中心。这其中的原因除革命后权力中心缺失,国家力量的重新整合尚需时日外,各种国际势力暗中插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在中国有着广泛利益存在的各世界强国来说,一个统一的中国无疑是不利于其掌控的。通过支持不同地方势力达成相对均势,并挑拨其矛盾,可以使其不得不更依附于国际势力,并对各世界强国言听计从。今天的中国大陆和台湾依然处于这种状态而深受美国的制约。近来有一种论调认为把中国大卸八块才可以很好的发展是缺乏基本国际关系常识的。看看当今世界各种“盟”的成立,无不体现出小国之间抱团取暖的急迫感。然而政治上的独立使得这种联盟总是容易被大国分化瓦解。在实现共同目标上显得举步维艰。不过这些是题外话,下面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辛亥革命后所形成的中国的政治格局:

自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就一直处于北方的袁世凯集团和南方孙中山集团的对抗之中。民国初期,袁世凯集团对孙中山集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其势力可达整个北方、华中和华东。而西南、华南则处于地方军阀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状态。这主要因为孙中山早期不掌握武装力量,只能以政治斗争为主。而乱世之中,军权就是政权,政治理想脱离了军事基础就是空谈。所以最终孙中山不得不将大总统之职让位给袁世凯。北洋政府遂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袁世凯逝世后,其北洋集团正式分裂为直、皖、奉三系,统称北洋军阀。这种分裂降低了北方集团对南方的优势。而意识到军事力量重要性的孙中山重新确立了“军政、训政、宪政”的三阶段革命路线。并在苏联的帮助下组织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孙中山逝世后,南方集团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并以蒋介石率领的黄埔军校三千师生为班底组建了“国民革命军”。通过东征粤系军阀,西平滇、桂系军阀。基本完成了华南地区的军事统筹。至此,南北方集团的实力天枰开始发生倾斜。

随后南方集团举华南地区10万兵力北伐,先后攻克华中、华东地区,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淮河一线。开始形成对北方集团的战略优势。北伐最终以北方集团冯玉祥、阎锡山倒戈而胜利结束。原直、皖系军阀基本瓦解。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出关外。整个华北关内的势力范围由冯玉祥的西北军和阎锡山的晋绥军接管。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涯孤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