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战略分析(一)全球野心
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这个东方邻国就成为了中国面临的巨大威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使这片土地饱经战火,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战争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面对这段历史写下的各种回忆和论述也充满了激愤与悲凉。
本文却试图暂时抛开对军国主义罪恶的种种控诉,以一种第三方的视角,就日本当时的发展战略作出粗浅分析。对战争中的各种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考量进行初步探讨。期待能抛砖引玉,引发对这次战争更多更深刻的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美国、德国、日本逐渐崛起为强大的国际政治军事力量,却又处处受到英法等老牌强国的掣肘。苏联工业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红色政权的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资本主义国家集体的围追堵截,在国际上非常孤立。这也成为后来德、日两国对外扩张时英、法、美采取绥靖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已是事实的第一强国,但远离亚欧大陆和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再加上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使其虽然以门户开放政策为抓手向英、法传统势力范围渗透,但对干涉国际事务依然显得比较谨慎,军事预算也一直不高。德国在一战时因不平等条约,国家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希特勒上台后推行法西斯统治,大力恢复经济、强化军备。但各种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受到英、法的全面限制。日本作为东亚岛国,虽军力高速发展,且已占领朝鲜和台湾,资源依旧非常匮乏。特别是石油和钢铁几乎完全依赖从美国进口。而其在中国和南洋的扩张却受到英、法、美、苏等各方的联合掣肘,举步维艰。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油已成为最主要的战略资源。世界上主要的产油区分布在北欧、罗马尼亚、外高加索、中东和南洋群岛一线以及美洲。外高加索油田属于苏联。中东和南洋群岛产油区为英荷所控制,但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获得了中东和南洋群岛各石油公司的大量股权,并和英荷成为这些地区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时期,德日通过大量进口,每年的石油获得量在数百万吨左右,苏联的石油获得两在2000万吨左右,而美国的石油获得量在20000万吨左右,占全世界石油产量的70%,是毋庸置疑的石油霸主。美国为了和英荷共同维护南洋群岛的石油利益及保护菲律宾殖民地。在珍珠港、关岛、瓜达尔卡纳岛等地建立了军事基地。从太平洋方向(英国从非洲印度方向)保持该地区的军事威慑。
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地位以及处处掣肘的国际形势,使德国和日本极力想打破传统的世界格局,谋求匹配甚至超过自身国力的国际地位。而这一诉求一定程度上和苏联、美国也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虽然我们看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英法苏美对日德两国的战争。而实际上却是德日苏美共同挑战英法两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只不过由于战争取向和战略手段的不同,使苏美两国笑到了最后。中国在当时还没有真正完成自身的地缘和政治整合。因此还不具备成为国际博弈主角的能力。但中国的地域和人口体量以及其数千年的文明积累依然不可小视。由于谁也没有能力将其彻底征服,反而使中国成为了各个大国在远东的博弈场所。一战以后,美国和苏联逐渐成为了能对中国实施最大影响力的国家。
德国在欧洲处于四战之地,这也使他有了四个扩张和对抗的方向。其中东部从罗马尼亚到外高加索一直到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决定了这是德国最主要的扩张方向。但德国在这个方向上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苏联本土和其势力范围。因此必然和苏联发生大规模冲突。同时在中东还会触犯英、美的利益。德国在东部的扩张还有一个目的是扩大自己的战略纵深,如果能接受波兰甚至苏联的欧洲部分,将使德国拥有广阔的战略纵深,从中心国家变为更有地缘潜力的边缘国家(地理上的边缘是一种优势而不是劣势)。当然,已经拥有了这种战略纵深的苏联也将成为德国难啃的一块硬骨头。欧洲南部和北非,关系到从地中海至中东的出口(苏伊士运河),这个方向上德国和法国的利益存在冲突。事实上德国并不直接滨临地中海,在德国势力范围内的意大利是德国在这个区域的利益代表。欧洲北部也有一定的资源,德国和英国在这里存在利益交集。欧洲西部的英国和法国这两个德国海上和陆上邻国不但关系到德国在大西洋的出口,还事实上是德国崛起最大的地缘威胁。德国在向东线和南北线扩张的时候不可能无视英、法两国的军事存在。因此,德国和英、法的军事对抗再所难免。
和德国四战之地的地缘特征不同的是,日本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只有向西这唯一的一个扩张方向。另一个和德国不同之处在于,日本是岛国,德国是大陆国家。日本有深刻的土地忧患意识而德国并没有。土地面积的狭小和地震火山频发,使日本有着岛国特有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承载不了足够的人口规模而使国内市场容量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和德国相同的是,日本的资源也很匮乏,外部资源的获取一样受到各个大国的掣肘。日本向西部扩张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从海洋国家向大陆国家(或者说海洋陆地双重属性的陆洋国家)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不依赖于外界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就是日本的大东亚战略。
日本对西部的扩张还可以细分为苏联、中国、南洋三个战略方向。中国有着广袤的土地,巨大的人口规模,丰富的粮食和煤炭资源。一直是日本大陆国家梦想的执着目标。可称作中国战略区。日本向中国的扩张会受到苏、美的阻挠,但由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成为中国的宗主国,再加上中国缺乏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地缘上又有很强的封闭性,不会直接影响到西亚和欧洲的地缘格局,所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并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南亚,特别是南洋群岛有着丰富的石油、有色金属等,是现代工业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可称为南洋战略区。日本向东南亚的扩张直接威胁到英、法、美的殖民地。并且美国通过门户开放政策在东南亚有着广泛的利益存在。因此日本和英、法、美(严格说还有荷兰),特别是英美在这一地区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苏联的亚洲部分,包括外蒙古,虽然还没什么重要资源,但却是中国北部最大的地缘威胁,且具备无可比拟的广阔纵深。历来是中原政权的北方大患。要想建立起稳定的大东亚秩序,东亚大陆的北方安全边界必须作出调整。这部分可称为苏联战略区。向苏联的扩张也将直接威胁苏联本土,因此必将遭遇苏联强烈的军事对抗。但日本对苏联的扩张目的和德国并不相同。日本主要的目的是解除北部威胁,而德国的目的是资源和纵深。相比之下,日本对苏联的扩张更类似于德国对欧洲西部英法的扩张。而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的扩张却类似于德国对苏联的扩张。这种地缘利益的微妙差别将对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