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解读水浒:施耐庵究竟怎样写武松?
水浒里武松的故事(23—32,武十回),是由若干个小故事构成的。
这些小故事间看似联系不紧密,但每一个小故事的高丨潮丨部分都是“暴力”。所以,暴力就成为从头到尾贯穿这些不太相干故事的主线。
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应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读。
为了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先把这些暴力事件归纳如下,进行全盘分析,就可以很清晰地揣摩出施耐庵这样编排故事的真正意图。
1. 打虎
打虎足以显示武松的功力,这使他牢踞水浒好汉中徒手格斗排第一的位置。并且,其社会意义是:为民除害。而人品则是更佳:把得到的大笔赏钱一千贯,分给了众位猎户。
因此,武松的光辉形象,已是十分完美。
作者对他的认同度,接近100%. 而读者对他的认同度,也能接近100%.
后人只要一提起他,可以不知道别的事,但一定都知道“武松打虎”。
2. 杀西门庆潘金莲
由于官府不作为,武松便自行解决,怒杀西门庆、潘金莲。杀人后,投案自首,敢作敢当,没有丝毫逃跑的意愿。
作者对他的过激行为表示理解与同情。而读者对武松的犯罪行为,一般也不做追究。大致上比较认可。只是手段过于残忍血腥,处理某些问题略有欠妥。
虽然他杀了人、犯了罪,但依然还是有很大多数的支持者:杀的好!此时,人们对“武松”这个形象的认同度,少说也有80%以上.
3. 醉打蒋门神
武松在孟州牢营得到施恩好酒好肉的款待,就想必他是个好人,主动提出要帮他“干事”,“便是一刀一割的勾当,武松也替你去干。”(而此时,施恩尚未向他提出任何要求。)
武松本与蒋门神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去打他时,“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众人笑一笑。”先什么理由也不说,直接揍倒后才说了三条:
第一,要你离开快活林,随即交还原主施恩。
第二,我饶你起来,把快活林为头为脑的英雄豪杰,都请来与施恩陪话。
第三,不许你在孟州住,我见一遍打你一遍,我见十遍打十遍。轻则打你半死,重则结果了你命。
施恩与蒋门神都是黑老大,本质上并无区别。蒋门神打跑施恩,不讲道理只讲狠!而武松打蒋门神,也没讲啥道理,一上去就是讲狠!
“自此施恩的买卖,比往常加增三五分利息。各店家并各赌坊、兑坊,加利倍送闲钱来与施恩。”
有武松出头,施恩这个原先的黑老大,便开始加倍的刮钱!
武松也不住牢里了,被施恩留在快活林店里居住。“武松终日醉颜酡”。武松的形象由此而大打折扣!武松沦为一个不明事理的人了。
不过,也有人不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偏从江湖义气的角度来看:武松讲义气!够朋友!
于是,这两种观点互不相让,几百年也没结果。不过,这争议,正好说明:对“武松”的认同度,还有50%. 还有一半的人认同他的行为。
4. 杀张都监全家
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正吃酒,武松跳进来把他们都杀了。
在张家共杀了15人,全是一刀毙命!远没电视上打来打去的动作,如果武松还出第二刀,那一定是按在地上割头。没有人挨上第三刀。
坑害武松的人最多只4个,另外11个是无辜的,属于滥杀。
而作者对武松的形象,做进一步掉档次的刻画:先把桌子上的残酒残菜吃了,又把喝酒的金银器皿拿走,不好带的,就“踏匾了,揣几件在怀里。”
杀了玉兰后,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又专寻女人杀,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
对于武松的滥杀行为,绝大多数人是不能认同的。不过,是张都监害他在先,恨极而杀也是有原因的。此时,对武松行为的认同度,则是在进一步的下滑,仅为30%了。滥杀无辜是要受到谴责的。
5. 杀道人
而到蜈蚣岭杀道人事件,对武松行为的认同度,只10%或无。
因为那道人究竟该不该死,还不太清楚。武松新得了两口好刀:“刀却自好!到我手里不曾发市,且把这个鸟先生试刀。”
童子出来开门,这小道童也就一儿童,武松“先把这鸟道童祭刀!”说未了,道童的头落在一边。
已经变成纯粹的滥杀了。杀人,只是为了毫无意义的试一下刀。
6. 争抢酒肉
来到一酒店,与人打起架来。为什么?只为和人家争抢青花瓮酒和一只鸡肉吃。
武松“叉开五指,望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个踉跄,直撞过那边去。那对席的大汉见了大怒,看那店主人时,打的半边脸都肿了,半日挣紥不起。”
那大汉指责武松,好不依本分,怎地便动手动脚?却不道是出家人勿起嗔心。
武松道:“我自打他,干你什事!”
结果就是,当面指责武松的大汉,被他放翻在地,打了二三十拳,提起来,扔到了门外的溪里(当时是寒冷的冬月。)
人家不给他吃,他就打!
多管闲事的人,打!
一句“我自打他,干你什事”。武松的形象被彻底否定。
照此则:潘金莲自毒武大郎,干你什事?西门庆自奸潘金莲,干你什事?蒋门神自打施恩,干你什事?
这句话直接否定了他自己标榜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否定了他“专打不明道德的人。”而现在的自己,也正在变成以前想揍的人。
7. 武松打狗
水浒武松部分的故事中,最后一次打斗,是和一条狗。
“一只大黄狗赶着吠。武行者大醉,正要寻事。恨那只狗赶着他只管吠,便将左手鞘里掣出一口戒刀来,大踏步赶。那只黄狗绕着溪岸叫。武行者一刀砍将去,却砍个空。使得力猛,头重脚轻,翻筋斗倒撞下溪里去,却起不来。冬月天道,寒冷的当不得…淋淋的一身水…只在那溪水里滚。”
还拿着刀呢,竟被一只狗把他弄到水里去了,起不来!出丑态。读者废书而叹,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在奚落武松?
从故事的编排顺序来看,非常有层次,武松的形象是一次又一次的往下滑,对他的认同度从100逐步降到0,一直到最终被彻底否定。
这是一个英雄沦落的全过程。以打虎胜出开局,以杀狗落败收尾,所谓“虎头狗尾”。由此可见,施耐庵并非想赞美他什么,也不会单纯的描写他会杀人,肯定还有深意。
而人们习惯上把武松看得很高大,那是因为只记得他打虎、杀西门庆的故事,那只是早期形象罢了,却并非施耐庵所描写的整个全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