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五味杂陈:秦王党群雄的迥异下场(1)
1.虎父多败儿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对自己的一班小弟论功行赏。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王君廓四人并列第二,进爵邢国公,赐实封一千三百户。
淮安王李神通极为不满:“当年举义的时候,我是第一个率军来相会的。而如今,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刀笔吏居然功居第一,我不服。”
李世民一听,十分不爽,一点儿都没给叔叔留面子:“没错,当年你确实率兵来相助了,但是你并没有亲自参与战斗。窦建德南侵之时,让你专征,结果你全军覆没。刘黑闼造反的时候,你望风而破。人家房玄龄有运筹帷幄、安定社稷的功劳,所以才居第一。”
将军丘师利等人本来也想借机闹事儿,一看李神通都被拍灭了,也全都熄了火。
此后,房玄龄简直就是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任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代袭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加太子少师;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女儿被选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娶了唐太宗的闺女高阳公主;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进拜司空;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评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房玄龄位列第五,加太子太傅。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的时候,房玄龄已经身染重病。他的病情牵动着李世民的心。如果听说房玄龄的病情稍有好转,李世民便“喜见颜色”;如果听说房玄龄的病情又加重了,李世民便“改容凄怆”。
虽到了弥留之际,但房玄龄心中还有一事未了,他不无悲怆地对自己的子女说:“现在,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只是唯有这东征高句丽一事儿,实在是国家的大患啊。陛下一心要征服高句丽,大臣们都不敢犯颜劝止。我如果再不说的话,死都不能瞑目啊。”于是,房玄龄写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道奏疏,劝李世民停止征讨高句丽。
李世民对房玄龄的忠诚高度认可:“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与高句丽的战争。
不久之后,房玄龄就去世了,享年七十。李世民废朝三日,追赠房玄龄为太尉、并州都督,谥号为文昭。
房玄龄有三个儿子,长子房遗直,次子房遗爱,三子房遗则。房遗爱的老婆高阳公主是唐代公主中出了名的刺儿头,她屡次挑拨房氏兄弟之间的关系。
高宗永徽年间,高阳公主诬告大哥房遗直“无礼于己”。高宗大怒,就让舅舅长孙无忌调查此事。结果却发现,高阳公主和房遗爱图谋发动宫廷政变。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隋炀帝的外孙、李世民的三儿子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等全部被杀。
论功劳,杜如晦和房玄龄是一样一样的;但论身体,他却差得不是一点儿半点儿了。老杜仅仅辉煌了不到三年,便病倒了,“表请解职”。李世民“许之,禄赐特依旧”,并“深忧其疾,频遣使存问,名医上药,相望于道”。贞观四年,杜如晦就病死了,时年仅四十六。
李世民伤心欲绝,好长一段时间神经都有些不正常。一次,李世民正在美滋滋地吃西瓜,猛然间想到了杜如晦,当时就没了胃口,居然命人将自己吃剩的半个西瓜送到了杜如晦的灵前。要送你就送个整的,送了半个,还是你自己啃剩下的,你说九泉之下的杜如晦是该吃呢,还是不该吃?
还有一次,李世民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并对老房说:“当年,你和杜如晦同心辅佐我,现在到了我回馈你们的时候了,居然只剩下你一个了。”说罢,李世民“泫然流涕”。哭了一会儿,他冷不丁又想起一出:“我听说鬼神都很害怕黄银带。”于是,他便让房玄龄将另一条黄银带送到杜如晦的坟头上。列位,你说他也不想想,杜如晦现在不就是个鬼吗,你送他黄银带,让他收还是不收呢?
不过,死得早也有死得早的好处。杜如晦的早亡换来了李世民的“终始恩遇”,连史家都说“未之有焉”。
杜如晦有两个儿子,长曰杜构,次曰杜荷。杜老二是个不安分的人。本来呢,他娶了李世民的闺女城阳公主,赐爵襄阳郡公,小子过得非常滋润。但是,他偏偏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叛乱,结果被杀。杜老大倒是个老实人,但架不住摊了这么个弟弟,被流放到了岭表,后来就死在了那里。
有句老话怎么说来着。对,虎父多败儿。
告各位坛友:
小玉已对《玄武门的血》完成修改,修改幅度达45%。首先是取消了五篇的结构,对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不写或简写,比如隋炀帝征讨高句丽和开凿大运河的具体过程,以及李家父子是如何入主大兴的;其次是体系结构进行了架构性的变革,化归纳性的理论分析为故事情节,富于可读性;再次是补充了一些重要内容,比如突厥活动对大唐政局的影响。又次是进一步补充了李建成的贡献和成就,使其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真实;最后是对知识性错误进行了修正。
此书将于七一之前上市,现向广大坛友征集书名。要求:保留玄武门三字;长度适中;吸引眼球;琅琅上口;可加副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