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看大家讨论得这么热烈,很高兴啊,这个帖子算是没白写。我很赞同鸟人兄的观点,古人的思维模式确实和我们不一样。以我们今天的思维去度量古人的思维,确实不太稳妥。

23 发展篇之第二十三章 玄武门前夜:生死就在一念间 (2/4)

李渊的这个举动,可把李世民等人吓了个够呛。

思量再三,李世民认定李渊不知情,便硬着头皮前来谒见。不出他的所料,从李渊的脸色就可以看出,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莫非我们的谋划这么快就泄露了?想到这里,李世民的额头开始冒汗了。

李渊黑着脸,一言不发,把傅台长的奏本重重地摔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不知所措的李世民拾起奏本,仔细这么一看,登时吓出了一身冷汗。

李世民果然是李世民,他很快就想到了法子,跪地哭诉道:“这是说我要谋反啊。父皇,作为兄弟,我没有对不住他们两个的地方。可是,他们却不念手足之情,一心想要置我于死地。他们的手下大多是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老部下。大郎和四弟如此残酷地对我,就好像是要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似的。”(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

这句话像鼓槌一样重重地擂在了李渊的心头。他虽然支持李建成,但是并不讨厌李世民。相反,在内心深处,他还是十分喜欢这个优秀的儿子的。

可是,到了现在,他才发现,建成与世民之间的矛盾已经激化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了。

李渊也不忍李世民伤心,便出言宽慰。

李世民见得计,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说出一番雷死人不偿命的话来:“据儿臣所知,大郎建成、四郎元吉与张婕妤、尹德妃勾搭成奸,淫乱后宫。”

李渊听了,惊得嘴都合不住了:“有这般事吗?”

建成、元吉居然与张尹二妃有奸情?从理性的角度而言,李渊是不相信的。但是,举凡是正常男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不会泰然处之。因为,男人对这个问题非常在乎,无论是思考的向度还是处理的方式都偏重于感性。李渊是一国之主,他更加在乎自己的声誉,自己的女人和儿子勾搭在了一起,这要是传出去的话,让他这张老脸往哪里放啊?

李渊命人传旨,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明日提早入宫,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宇文士及等重臣务必参加早朝。

李渊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是想亲自询问李建成和李元吉,看看他们是否和张婕妤、尹德妃有一腿;二是想拉着重臣们,一起为建成和世民调解调解,缓和一下他们之间紧张的关系。

李渊让李世民先回去,明天也来参加朝会。

望着李世民远去的背影,李渊的感觉自己的头比大象的脑袋都大。

然而,无论是他,抑或是李世民,都没有注意到,在偏殿的帷幔之后,一双美丽的瞳孔已经把这里发生的所有一切都看在了心里……

24 发展篇之第二十三章 玄武门前夜:生死就在一念间 (3/4)

东宫,张婕妤正绘声绘色地向李建成讲述着刚才老李和李二在武德殿中对话。

淫乱宫闱的栽赃深深地刺激了这个胸大无脑的女人。李世民走了之后,她便急匆匆地来见李建成。

李建成怎么也没料到李世民居然会使出这样的损招。张婕妤走后,李建成立刻派人将李元吉召来,商量对策。

两人都感到,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居然一反常态,干起栽赃陷害的事儿来了。这其中肯定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但到底是什么阴谋呢,哥俩儿想破了脑袋,都没想出个一二三来。

当前的首要问题是:明天早上要不要去父皇面前对质?

李元吉要比李建成谨慎一些,他提出了一个比较保守的建议:一方面,密令宫中卫士加强戒备,做好随时动手的准备;另一方面,向父皇推说身体抱恙,无法入朝,静观局势的变化,再做定夺。(今日入朝,恐防有变,不如托疾为是。)

李建成却否定了他的建议,理由是:“这样做岂不是相当于自认有过嘛,反倒加重了父皇的疑心,同时也给了李世民一个口实。我们内有尹、张二妃,外有两千将士,李世民再厉害,恐怕也是无计可施。咱们不如入宫面见父皇,当面澄清事实,狠狠地将他李世民一军,看他如何收场。”(内有妃嫔,外有宫甲,秦王虽强,恐亦无法可施,我等不如往参,自探消息。)

李元吉想想,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便不再坚持了。

25 发展篇之第二十三章 玄武门前夜:生死就在一念间 (4/4)

小玉相信,从皇宫出来后,李世民绝对会有一种游走于生死边缘的感觉。

“太白金星事件”本来是李建成等人精心策划的一个阴谋,意图置李世民于死地。可是,李世民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不仅起死回生、化险为夷,反而还用急智为自己的政治博弈创造了一个绝佳的良机。

明早对质,这就是上天赐予他的机会。

本来,秦王党人还在争论何时动手、在哪里动手。

现在,这两个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明日清晨就是最佳的下手机会,而下手的地点当然就在李建成入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了。

何时开始准备呢?那还用说,就是现在。

李世民快马加鞭,返回王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都在等他。李世民将之前的情况简要说了一遍,大家一致同意:Just do it.

人多不好隐藏,所以李世民仅让尉迟敬德挑选了七十个精锐骑士,相信李建成也不会带多少人,出其不意,七十人足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侯君集、秦叔宝、程咬金、段志玄、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全都随同李世民上阵。

不到一百人,这就是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所用的人手。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就因为这个安排,李世民差点儿失败,非常悬,就差那么一点点儿。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交代。熟知这段儿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这样一个名词——玄武门九将。所谓“玄武门九将”,就是李世民麾下亲自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九名将领。但“玄武门九将”到底是哪九人呢?

这个问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最正统说法源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五》:“六月四日,无忌与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人,入玄武门讨建成、元吉,平之。”

由此可见,所谓的“玄武门九将”,其实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和郑仁泰等九人。

但是,小玉在翻阅《旧唐书》其他列传的时候,却发现了除了上述九人外,至少还有七人参与了这场政变。

《太宗本纪》部分有“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的记载。如此说来,宇文士及和张士贵也参加了政变。

《列传第十八》秦叔宝部分有“六月四日,从诛建成、元吉”的记载,程知节部分有“六月四日,从太宗讨建成、元吉”的记载,段志玄部分有“与尉迟敬德等同诛建成、元吉”的记载。可见,这三人确实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

还有两个人也参加了,这两个人都是秦王妃长孙氏的亲戚。第一个是她的娘舅高士廉,《列传第十五》载:“六月四日,士廉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第二个是她的叔叔长孙顺德,《列传第八》载:“与秦叔宝等讨建成余党于玄武门”。不过,从“合势”和“余党”这两个字眼,我们可以推断出,高士廉、长孙顺德、秦叔宝等人并非是李世民最初选定的人手,他们应该是后来赶往增援的。

这里面有如下几个疑点。

首先,《旧唐书》只是提到了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三人,却没有哪怕是一小段儿的介绍,这是相当不正常的。要知道,参与这场政变的人绝对都是大大的功臣,这样的人想不名载史册都难,可为什么就没有一点儿记载呢?

其次,除了上述三人外,公孙武达、张士贵、宇文士及和侯君集是否参加了政变,也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列传第七》用364个字介绍了公孙武达的一生,内里却完全没有提到他参加玄武门的事儿。如果公孙武达真得参加了玄武门之变,那么这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光辉业绩了。史官应该不会将这样的光辉事迹忘掉。张士贵和宇文士及也是一样,他们的列传里,完全没有提到参与玄武门之变这回事儿。《列传第十九》侯君集部分只是说“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并没有明确说侯君集参加了政变。

最后,《列传第七》还提到一个人参加了玄武门之变。这个人名叫庞卿恽。《列传第七》刘师立部分记载道:“其后师立与尉迟敬德、庞卿恽、李孟尝等九人,同诛建成有功”。如此看来,庞卿恽也应该是九将之一啊, 但这个人同样没有传。

《列传第十五》记载的九人当中,确定参加了“玄武门之变”的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张公谨、刘师立、独孤彦云、杜君绰和郑仁泰等六人。如果我们把庞卿恽、程知节和段志玄三人加上,正好是九人。

所以,小玉大胆猜想,李世民最初带在身边的九将应该是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张公谨、刘师立、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庞卿恽、程知节和段志玄九人。公孙武达和侯君集并没有参加政变。高士廉、长孙顺德、秦叔宝三人是后来赶去增援的。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三人应该只是裨将。

如此,就能解释通了。

当然,这一切仅仅是偶的猜想。

好了,我们回归正题。

趁着茫茫夜色,李世民率众赶到了玄武门,在常何、敬君弘、吕世衡等人的接应下,顺利进入玄武门。等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完成后,天色已近寅时,一干人等涌入临湖殿,刀出鞘,弩上箭,只等着即将到来的天明。

远方的天际上,启明星不知何时已偷偷爬上东边的天空,一闪一闪地眨着好奇的眼睛,介是干什么呢吗?

一阵微风掠过,天边已渐渐现出鱼肚白,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刻即将来临了……

玄武门的血》小说在线阅读_第6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北溟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玄武门的血第6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