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发展篇之第十八章 杨文干事件:李世民的还击 (24)
表面看来,《唐书》版的“杨文干兵变”逻辑关系严密,叙述得当,分析也是入情入理,彷佛好像似乎是真的一般。然而,实际上,小玉我在深入研读和分析了大量的史料之后,认为此事疑点甚多:
首先,如果李建成果然是谋反了,那他为什么非要跑到李渊那里去谢罪呢?眼见着事情已经败露,与其甘为鱼肉,为什么不放手一搏,索性搞他个政变呢?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说不定还真能拼出个柳暗花明新天地呢?他怎么就那么有把握老李不会大义灭亲呢?你们说,怪也不怪?
其二,李建成让杨文干为自己招募骁勇充当东宫卫士和送盔甲给杨文干这两件事情都不足以成为他谋反的证据。
你们想啊,李建成他可是太子耶,他有权力选拨一些素质优良的人(不足两千)来充当侍卫。况且,当时的法律不仅不禁止他这样做,反而以明文的形式肯定了他的这种权力。话也说回来了,任何一个王爷,包括秦王李世民在内,都可以这么做。就拿李世民来说吧,他的秦王府中不也有八百卫士嘛!
另外,李建成送盔甲给杨文干,很有可能仅仅是为了把那些骁勇武装起来。更何况,他送的数量又不多,如果是一万副,那事情的性质肯定就变了。再说了,李建成为什么不直接写一封密函,白纸黑字儿,意思表达更为准确,犯得着让大老粗杨文干抓耳挠腮地费力猜测吗?你们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其三,如果真如《唐书》所言,李建成主动承认了犯上作乱的事情,那么,李渊为什么还要召杨文干来觐见呢?你已经知道杨文干要谋反了,用一纸文书就想把他召来,除非杨文干是大傻蛋、二百五、十三点。这样做,岂不是相当于脱了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嘛?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李渊觉得此事大有蹊跷,所有就想召杨文干当面对质,澄清疑点。
其四,杨文干是于阳历7月21日发动叛乱的。然而,仅仅过了四天,也就是到了25日,他就兵败身死了。如果真是蓄谋已久的叛乱,怎么会出现士兵纷纷溃散的情形,又怎么会仅仅维持了四天就彻底失败了呢?是杨文干太菜,还是李世民太厉害?依小玉之见,都不是。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这样滴:杨文干临时决定反叛,仓促之间,他既没有做好士兵们的思想动员工作,也没有在军事上做好有力的准备,所以很快就被拍展了。
最后,如果说李建成蓄意发动政变的说法成立,那么由此就可以反证出李世民是完全没有过错的。而且,他不仅没有过错,反而在平叛的过程中还立下了大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李渊对李世民和他的党徒理应加以封赏。可是,我们看到,在事件最后的处理当中,秦王党的杜淹和太子党的王珪都遭到了流放。可见,李渊对于两党是各打了五十大板。这难道不蹊跷嘛?
透过以上这五处疑点,小玉经过缜密的思忖和审慎地推理,得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杨文干事件”实际上是李世民为了扳倒太子而精心策划的一个大阴谋。
整个事情的经过应该是这样的……
13 发展篇之第十八章 杨文干事件:李世民的还击 (34)
武德七年的六月,滚滚热浪席卷了整个长安。
天气面前人人平等,就连大唐皇帝老李都热得像狗一般呼呼地喘气。本来呢,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已经让他很难受了,偏偏老天爷还要来凑热闹。心情极端烦躁的老李决定外出散散心,去仁智宫避暑。
避暑归避暑,但是儿子们之间的争斗也不能坐视不管,否则这几个小子还不得把天给捅个大窟窿啊。于是,他决定留下太子李建成监国,自己带着世民和元吉去避暑。
把他们几个分开,这样他们就不能掐了。事实证明,这只是老李一厢情愿的想法。就在他自以为得计的时候,他的宝贝二儿子李世民正在精心地编织着一张天罗地网。
就在出发的前夕,李世民得到了自己安插在东宫的内线的报告,说是近来一段时间,太子李建成和庆州都督杨文干书信往来甚密。太子让杨文干从庆州为自己挑选一批素质高、体能好的骁勇做东宫的卫士。而且,太子正在准备派郎将尔朱焕和校尉桥公山送一批盔甲给杨文干,以武装这批骁勇。
李世民顿时感到,这是一个彻底扳倒太子一党的绝佳契机。武装叛乱这个罪名,那可是封建皇权的高压线,沾之即死啊。于是,他收买了尔朱焕和桥公山,授意他们向李渊揭发李建成的忤逆之举。
有钱能使鬼推磨。尔朱焕和桥公山这两个小鬼象征性地走到幽州,就改道直奔仁智宫,在李渊的面前狠狠地告了李建成一状。让太子的人去揭发太子,李世民的这招借刀杀人,实在是用得太帅了。
果不其然,李渊起初(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状语)并没有看出什么破绽。
尔朱焕和桥公山向李渊告状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李建成的耳中(别忘了,李渊旁边还有个李元吉呢)。李建成当时就慌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政变的意思和举动。尔朱焕和桥公山摆明了是被李世民给收买了。
形势危难到了这个地步,就算他李建成心理素质再好,恐怕也不能闲庭信步了。正在他惊慌失措的时候,李渊的诏书到了。李渊在诏书当中,压根儿就没提起“谋反”这样的词眼儿,他只是以另外的一个理由,召李建成速速到仁智宫见驾。
果然是老油条啊,关键时刻就见出真功夫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