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了房玄龄,下一个当然就轮到杜如晦了。
杜如晦,表字克明。和房玄龄一样,此人同样是个“官五代”。他的高爷爷杜皎是北周的开府仪同、大将军、遂州刺史;曾爷爷杜徽官至北周河内太守;爷爷杜果起初是北周的温州刺史,后来则是大隋的工部尚书、义兴公;老爹杜咤官至昌州长史。
史载,“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看来,懂历史的年轻人比较容易当大官儿啊。小玉偶还是有希望的。
和房玄龄的遭遇有些雷同,杜如晦在“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大隋中组部高孝基部长看到他,同样是惊为天人:“公有应变之才,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禄俸耳”。
看看人家高部长,多会说话,见谁就说谁好。不过,依小玉之见,这厮就是个卖嘴皮子的家伙。因为,他同样也没给杜如晦提供什么特别的机会。杜如晦入仕的起点仅仅是滏阳尉。
杜如晦完全就没把小小的县尉放在心上,不久之后,他索性辞官不做了,当起了陶渊明第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日子。
公元618年,李渊正式称帝建唐。李世民听说大兴本地有一才子名叫杜如晦,此人足智多谋,便将杜如晦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
当时,大唐政权刚刚建立,地方官吏的需求量极大。于是,李渊便就近从各王府的幕僚中挑选人手,调任外地。李世民的秦王府人才济济,所以“被外迁者众”。杜如晦也名列其中。
房玄龄听说这个消息以后,便赶紧来见李世民。他对李世民说:“咱们府中的幕僚虽然被调走很多,但是大都不足珍惜。唯有杜如晦这个人,才智出众,处事果断,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您只想维持当下的状态,那么他对您来说是无用的;可是,如果您想成就大业,那么就一定要将这个人留下来。”(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籓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
李世民听了,幡然大悟:“尔不言,几失此人矣!”
于是,李世民立刻向李渊上书,终于将杜如晦留在了身边。从此以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两人相得益彰,时人有“房谋杜断”的美誉。
在平定薛举、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割据势力的一系列战斗中,杜如晦每每追随在李世民身边,为之参谋帷幄。他遇事善断,“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处理公务更是迅速无误,是同僚中最为干练的人才,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战后,杜如晦以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的身份进入李世民的文学馆,并成为十八学士之首。李世民请大画家阎立本为他作肖像画,还让褚亮为他题写了赞词:“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怀忠履义,身立名扬。”李世民对他的重视可见一斑。
天策上将府建立后,杜如晦出任从事中郎。
(四)
秦王党文臣派第三巨头便是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无忌。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孙一族是赫赫有名的世家望族。其实,长孙氏是拓跋氏的一个分支。长孙氏的祖先是后魏献文帝的三哥(名字不详)。他因为“宣力魏室,功最居多”而成为“宗室之长”,因而改姓为长孙氏。
长孙无忌的七世祖长孙道生是后魏的司空、上党靖王;六世祖长孙旃乃是后魏的特进、上党齐王;五世祖长孙观则是后魏的司徒、上党定王;高祖长孙稚官至西魏太保、冯翊文宣王;曾祖长孙子裕是西魏的卫尉卿、平原郡公;祖父长孙光则是北周的开府仪同三司,袭平原公;父亲长孙晟官至大隋右骁卫将军。
典型的老牌儿贵族家庭。不过,长孙无忌虽然出身于官宦人家,但是他“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实是贵族子弟当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长孙无忌之所以会站到李世民这一边,原因有二:
其一,他的老妹儿是人家李世民的媳妇儿,这叫做“沾亲”;
其二,用老北京的话来说,他和李世民是发小,两人打穿开裆裤的时候就在一起了,这叫做“带故”
义军渡过黄河后,长孙无忌便赶到长春宫谒见李渊,被授为渭北道行军典签。打这以后,长孙无忌就跟着自己的妹夫兼发小,出谋划策,再无动摇。
长孙无忌之后便是长孙顺德了。听这个名字,大家就该知道,此人和长孙无忌有亲戚关系。没错,长孙顺德是长孙无忌的族叔。
长孙顺德站到人民队伍中的时间比较早。那还是在举义之前,时任大隋右勋卫的长孙顺德为了躲避征讨高句丽的战争,而“逃匿于太原”。他好歹也算是个娘家人,政治上绝对没有问题,所以李渊对长孙顺德十分信任。他曾经派长孙顺德“以讨贼为名”招募人马。长孙顺德不辱使命,“旬月之间,众至万余人,结营于郭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晋阳起兵时,长孙顺德被授为统军。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开国的这几仗,他都有参与,且均有上佳表现。义军分兵西进之时,他和刘文静负责在潼关阻击隋军屈突通部。长孙顺德十分生猛,“每战摧锋”。屈突通西进不得,只得东奔洛阳。长孙顺德对他穷追不舍,最终将屈突通擒回长安。
李渊即位后,即拜长孙顺德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
高俭高士廉既是长孙无忌的亲戚,也是他的恩人。他的妹妹就是长孙晟的老婆、长孙兄妹的老娘。长孙兄妹父母死得早,于是舅舅高士廉就承担起照顾这兄妹俩儿的责任,“恩情甚重”。
或许是因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的缘故,高士廉一眼看出李世民绝非池中物。于是,他就将外甥女许配给了李世民。果然,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抉择。事实证明,高士廉不仅给外甥女选择了一条光彩的人生之路,也给自己选择了一段好前程。
高士廉有一个好哥们儿,名叫斛斯政。斛斯政是兵部尚书。大隋征讨高句丽的前夕,这位斛大人居然逃奔高句丽。他逃了倒不要紧,关键是把高士廉给害惨了。高士廉被“谪为硃鸢主簿”。
不久之后,“天下大乱,王命阻绝”。高士廉投靠了交趾太守丘和,做了一个司法书佐。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里,高士廉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保护着交趾这一方水土的平安。
武德五年,高士廉和丘和上表归附唐朝,迁为雍州治中。当时的雍州牧正好是高士廉的外甥女婿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因为高士廉是老婆的娘舅,加之此人又“素有才望”,所以“甚亲敬之。”
文臣派的最后一员干将便是温大雅(表字彦弘)了。温大雅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性至孝,少好学,以才辩知名”。
小玉觉得,这是一个相当有个性的人。这一点,从他屡次弃官不做上就可以看出来。大业末,温大雅正在司隶从事的岗位上,他“见隋政日乱”,居然“谢病而归”;后来,可能是因为拗不过他家老爷子,温大雅又跑出来做官了,“仕隋东宫学士、长安县尉”。不久之后,温老爷子挂了,温大雅以丁忧为名,再次去职。他的贤明和气节在太原当地颇为有名。李渊镇守太原期间,对温大雅“甚礼之”。
晋阳起兵后,李渊即将温大雅“引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翰”。这一次,温大雅算是跟对人了,陆续升迁,从黄门侍郎一路升到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在李世民手下做事。李世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将温大雅招为自己的小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