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李世民的那班文臣小弟们
(一)
李建成有太子党,李世民也有秦王党。
不过,与太子党相比,秦王党具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缺点:
首先,就总体实力而言,秦王党相对较弱,一没有李渊这样的超重量级选手,二没有齐王李元吉、庐江王李瑗这样的宗室帮手,三没有张婕妤和尹德妃这样的红粉杀手,党员成分比较简单,就是文臣和武将这两大块儿。
其次,秦王党文臣派和武将派实力严重不均衡。
秦王党最核心的力量主要还是一众武将。李世民征战多年,晋阳起兵、问鼎长安、攻拔薛举、讨平刘武周、剿灭窦建德、收服王世充……这些大仗要仗,哪个他都没落下,哪个也少不了他。唐初的军事斗争基本上被李世民和他的将领们承包了。在东征西讨的倥偬生涯中,他的军事才能和豁达气度给部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数当世猛将心甘情愿地为他效犬马之劳。老大吃香,小弟们也差不了。沾着李世民的光,秦王系的将领们也迅速地成长为大唐军队系统的中坚力量。
与那些赳赳武夫相比,李世民麾下的文臣们可就有点儿拿不出手了。倒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能,而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机会,压根就没有获得施展才华的平台。没错,“十八学士”确实是云集了初唐最为杰出的智慧。但是,在武德年间,这些人大多没有走进李渊的视线,要么是职务低微,要么就是不在重要岗位,国家大事儿他们根本就插不上嘴,对朝政所能施加的影响也就非常有限。
当然了,也不是一个都没有,刘文静就是个例外。秦王一党中,实力、名望能够和裴寂相比肩的就是此人了。刘文静为大唐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晋阳起兵之初,李渊首开大将军府,刘文静就是军司马,直接参与军事策划;进军路上,刘文静还曾亲自领军出战,潼关隋军就是被他一手击溃的。入主长安后,李渊当上了唐王和大丞相,他随即就让隋帝杨侑册封刘文静为鲁国公,授光禄大夫,转大丞相府司马。称帝后,老李又征拜刘文静为纳言。总而言之,刘文静所受的恩宠不下于老友裴寂。
刘文静可以说是李世民的铁杆儿粉丝了。想当初,李渊父子蛰伏晋阳的时候,刘文静一眼就看出李世民绝非池中之物。当然,鬼精鬼精的李世民也一眼看上了他。就像有首歌唱得那样,“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刘文静此人的才学能力远在马屁精裴寂之上。秦王党文臣派有此人,当不逊色于太子党的文臣派。
就理论而言,确实如此。但可是,可但是,此时,刘文静已经不在人间了。
大家肯定有疑问,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突然就没了,以刘文静的年龄当不至于自然死亡啊?
没错,刘文静死的时候只有五十二岁,刚刚过了知天命的年龄,还算是在壮年的行列中。他是非正常死亡的,不过不是死于疾病,而是被别人害死的。害死他的人赫然就是他的老朋友——裴寂。
他俩不是把酒言欢、畅谈理想的好朋友吗?怎么突然就反目成仇了呢?
仇恨其实不是一天结成的。
世所公认,刘文静是一个非常有才华、有智慧的人。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个嫉妒心极重的人。其实,刘文静嫉妒谁都可以,唯独不应该嫉妒裴寂。可他偏偏就是嫉妒裴寂。正是这个不该有的嫉妒要了他的小命儿。好奇害死猫,嫉妒却能害死人。
刘文静自己却有充分的理由去嫉妒裴寂:他的才干远在裴寂之上,功劳也远在裴寂之上,但他的职位却在裴寂之下。这让他情难以堪,以至于郁结心中,表现出来就是“意甚不平”。
其实,刘文静这么想,倒也属于人之常情。
因为,刘文静确实有着远胜于裴寂的才干。想当初,是他坚定了李世民的决心,继而李世民又坚定了李渊的决心,这才有了晋阳起兵。举事之初,李渊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是刘文静出了个金点子,“诈为炀帝敕,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以岁暮集涿郡,将伐辽东”,结果,“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 王威、高君雅二人阻碍起兵大事,又是刘文静挺身而出,“与鹰扬府司马刘政会投急变之书,诣留守告威等二人谋反”,最终巧妙地除掉了这两块绊脚石。还是这个刘文静,出使突厥,不仅稳固了后方,而且还从突厥借来了两千勇士、千余战马。
反观裴寂,除了在起兵之初,从隋炀帝的腰包中拿出铠甲四十万领、彩布五万段、大米九万斛和五百零二个女人(含张、尹二女)给李渊外,期间确实鲜有建树。他之所以能够“转大丞相府长史,进封魏国公,食邑三千户”, 位在刘文静之上,说穿了,还不是因为他和李渊关系好,“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
不公平,确实不公平。
但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不公平的世界。很多东西和事情是无法用大道理来解释的。有些人生来就擅长玩弄权术,有的人生来就会搞关系,可有些人却怎么学也学不会。这是让人十分无奈却又真实存在的事实。一个人想要活得舒服,活得自在,心胸就一定要豁达,要学会理性地看待世间的种种不公。不然,轻则自我折磨,抑郁伤身;重则铤而走险,自取灭亡。
刘文静就是一个想不开的人。思想上想不开,行为上就做不开。每次廷议,凡是裴寂所支持的,刘文静就一概反对;凡是裴寂所反对的,刘文静就一概拥护。是非对错被搁置,国利民益被忘却,剩下的就是一口气了。裴寂也不是傻瓜,二人因此结怨。多年的友谊就此毁于一旦。
但是,裴寂有大哥大李渊罩着,刘文静毕竟动不了人家。于是,郁闷的刘文静就经常拉着弟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借酒浇愁。心里面不爽,酒至酣处,免不了就会发发牢骚,刘文静有时候还会拔出刀子对着柱子一顿乱砍,一边狠狠地砍,一边恨恨地说:“必当斩裴寂耳!”
刘文静的亲率举动恰恰犯了人臣的大忌。要知道,一个帝王最忌讳的事情就是群臣党争。而今,刘文静与裴寂水火不容。两人意见相左并非是因为对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而是因为彼此怄气,互不相服。这种泼妇斗嘴式的争吵于公于私有百害而无一利。
碰到这种情况,皇帝通常会来个一刀切,各打五十大板,最多搞个三七开。但是,别忘了,裴寂和李渊的关系不一般,两人除了是君臣,更是相亲相爱的哥们儿。而刘文静呢,他和李渊就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况且,对于刘文静的牛人,李渊本来就“素疏忌之”。于是,偏情的李渊就打算把这一百大板通通打在刘文静的屁屁上。
说来也巧,存心作死的刘文静主动给李渊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
不知是何原因,刘文静的家中屡屡有妖精作祟。刘文起关心哥哥,便从外面请来一个巫师做法除妖。可巧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失了宠,一朝变作长门怨妇。这妞儿因爱生恨,就把这件事儿告诉给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听说之后,决心为妹妹做主,便上书诬告刘文静图谋不轨。
李渊立即将刘文静投入大牢。
刘文静极力辩白,顺带还坦然承认了自己对裴寂的嫉妒之情:“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
李渊听了,就说了八个字儿:“文静此言,反明白矣。”
小玉仔细研究了这两段话,都没有搞清楚其中的因果关系。哦,因为刘文静嫉妒裴寂,所以他就会造反?真不知道李渊究竟从哪里看出刘文静有造反之心的。亲娘咧,这也太偏心了吧?
李世民一听老爸的口气,知道要坏事儿了,便赶紧为刘文静说好话:“当年咱们举兵之初,是刘文静最先定下了妙计,而后才告知裴寂的;入主京城以后,他和裴寂的待遇却有所差别,他难免会有一点儿不满意。不过,刘文静只是发发牢骚而已,他可不敢谋反,请陛下明断。”(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说了如下一番话:“刘文静的才华和谋略,堪称当世第一。但是,他的性格比较粗糙,比较阴险。听他所说,明显已经有谋反的心思了。现在,天下还没有平定,外有强敌环饲。如果赦免了刘文静,恐怕有意想不到的后患啊。”(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正是这句话要了刘文静的命。而说这句话的人赫然便是裴寂。
刘文静临行之下,想起了陶朱公范蠡的名言,不禁仰天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
时为武德二年(公元618年),李唐建国尚不足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