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王世充的信,老窦陷入了深思。
平心而论,对于王世充这个人,老窦是极为鄙视的。当然,老窦不是一个极端的民族主义分子,他鄙视王世充,并不是瞧不起王世充的胡人出身,而是看不上王世充卑劣的行径。这个家伙和宇文化及完全是一丘之貉,同样位极人臣受尽恩宠,同样恩将仇报杀害主人,一样的小人。对于这样的小人,老窦向来是耻与为伍的。
而且,这个家伙曾经还打过老窦地盘儿的主意,虽说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损失,可是却搞得老窦心里十分不爽。不过,不爽归不爽,老窦还拿王世充没办法。夏郑的实力在伯仲之间,你就是打他,也未必能讨到几分便宜,一个不小心,如果在策略上犯了错误或者用错了人,说不定还会引火烧身。既然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只好摆出一副“虽鸡犬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的驾驶。
单冲以上这几点,老窦就巴不得王世充赶快下地狱。
可是,话啊,总是得说回来。老窦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并不代表咱没见识啊,“唇亡则齿寒”的道理咱还是懂的。王世充的郑国可以说是老窦抵御唐军的一道屏障,如果这道屏障没有了,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夏国将会面临唐军铁骑的冲击。
天平的一端是情感,另一端则是理智。站在天平的两端,一样的为难,唯一的答案:做一个抉择好难!
事情重大,关乎国体,不可个人感情用事啊,听听大家伙儿的意见吧,开会!
是的,战争与和平虽然只在一念之间,但是决断的过程则如十月怀胎一般艰难,来不得半丝儿的马虎。
战与不战,这是个问题。
毫无疑问,与会人员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正方辩手主要以文官为主,他们主张救援王世充,虽然王世充有千般不是、万般不好,但是他的存在对我们是有利的。既然有利,那我们就应该抛开个人的情感,从理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总而言之,他们的论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Just do it.
反方辩手主要以武将为主。这些家伙大多是一些四肢极其发达、头脑极其简单的家伙,特别喜欢感情用事。他们纷纷跳出来,大骂王世充。这个说王世充背信弃义,那个说王世充卑鄙无耻,还有的说王世充丧尽天良。
言而总之,他们的态度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不救,不仅不救,还要在一旁看热闹,亲眼见证一下什么叫因果循环、天理报应。
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吵作一团,从陈述立论阶段吵到举例证明阶段,又从举例证明阶段吵到攻辩阶段,然后又从攻辩阶段吵到自由辩论阶段,吵得是混天黑地、飞沙走石(此处为夸张手法)。
老窦也被吵得没了主见,一会儿认为小A的建议有道理,一会儿又觉得小B的想法也不错。
关键时刻,有人站出来了。
谁?
中书舍人刘斌是也!
国际政治学研究生刘斌同学侃侃而谈。在这三家当中,李唐实力最强,王郑和我们大夏则在伯仲之间,与李唐相比均略输一筹。现在,唐郑之间的战争已经快打了两年了,郑国险象环生,朝不虑夕。是啊,我们非常痛恨王世充。可是,千万不要忘记,郑国一旦败亡,我们就会成为李唐的下一个目标。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独木难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可如何是好啊?
朝堂上的喧闹早已不见了踪影,大家都竖着耳朵认真地听刘斌演讲。老窦也是紧锁双眉,面色越来越凝重了。刘斌确实说到了他的心坎儿上了。
刘斌环顾了一下众人,最终抛出了自己最厉害的杀手锏:依照臣的考虑,如果我们救援郑国,里应外合,必定可以大破唐军。唐军退却之后呢,我们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吃掉早已元气大伤的郑国。然后,我们尽起夏郑两国之精兵,挥师直入关中,一举荡平李渊,鼎定关陇。大王,这才是帝王之道啊。
刘斌的最后一句话像鼓槌般重重地击打在老窦的心房上。
老窦再无犹豫,事到如今,还有什么可说的。
马上出兵,救援王世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