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其三,李渊的人品非常好。《旧唐书》对李渊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高祖)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

客观地讲,《旧唐书》对李渊的评价基本属实。

先说“倜傥”。李渊兼任晋阳宫宫监的时候,就睡了皇帝的女人;当皇帝之前,他有五子三女;在当皇帝的九年间,他一口气又生了十七个儿子、十六个闺女。列位,你们说李渊倜不倜、傥不傥?

紧接着,再谈“豁达”。玄武门事变那一天,李渊一下子就失去了两个心爱的儿子。按理说,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实乃人生一大悲事也,一个老人受此打击,应该是命不久矣了。但实际的情形是,李渊在事变之后,仍然开心快乐地活了九年。够豁达吧?

其他的什么“宽仁容众”、“ 无贵贱咸得其欢心”也都是事实。要不然,史书也不会有“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的记载了。这样平易近人的领导,当然会有人来投靠了。

但“任性真率”这一点却完全是扯淡。一来,李渊不任性;二来,他也不是一个率真的人。恰恰相反,李渊这小子实际上是一个大奸鬼。这厮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忽悠,最擅长的就是装X。

这一点,从以下这件事儿就可以看出来……

一位出身军人世家的显贵,礼贤下士,广纳豪杰,这在任何一个朝代都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会招来皇帝的注意。隋炀帝是暴君不假,但他绝不是一个昏君。树大自然招风,何况这颗大树自己还拼命摇曳着婀娜的身姿。李渊很快就被隋炀帝锁定了。

一次,隋炀帝征召李渊从驻地来谒见自己,李渊因病未能及时赶到。皇帝表弟十分不爽,便把满肚子的怒火撒在了嫔妃——李渊的外甥女——王氏身上。

他气鼓鼓地质问王氏:“你舅舅怎么来得这么迟?”

王氏回答说,我舅舅病了。

隋炀帝龙脸变了色,吹胡子瞪眼睛地说:“他会死吗?”

当然了,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这件事儿后李渊的反应。听说皇帝龙颜大怒后,李渊十分恐惧。他明白自己的行为已经引起了隋炀帝的不满和猜忌。如果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已经吓得手足无措了,而后便是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地要解释、要弥补。

李渊的不同凡响之处在此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史书是这么曰的 ,“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李渊听了之后十分害怕,不过他却并没有解释辩白,而是终日纵情声色,饮酒作乐,而且还收起了黑金。关键是这个“混”字,相当有内涵。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之处就在于:有时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背后却隐藏着无数引人深思的韵味。

李渊之所以沉迷于声色犬马、醉心于收受贿赂,并非本性使然,而是为了作秀给隋炀帝看:表弟你可瞧好了,表哥我是一个生活奢侈、贪污腐化、没有什么进取心的人,我这样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对皇帝陛下您能有什么威胁呢?

李渊的装X也确实收到了效果。大业十一年,隋炀帝便放心地起用他,派他前往山西、河东镇压农民起义军。两年后,李渊便被提拔为太原留守。太原留守这一职务对李渊来说,可谓是一生的转折点。

原因有二:首先,太原是大隋帝国北疆的重要藩篱,与附近的马邑(今山西朔县)互成掎角之势,是遏制突厥的两个重要据点。所以,隋朝对太原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经营。太原城池高大,兵精将强,粮草充足。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为后来李渊的起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太原建有晋阳宫,是隋炀帝在北方的行宫。所以,太原实际上是大隋的另一个陪都,具有极强的政治号召力。

透过以上种种分析,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复杂的李渊便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思考题】你是否赞同我对李渊的分析。如果不赞同,请说出你的理由。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记得,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便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准确而精炼地概括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规律,因此数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频繁的引用。小玉将其称之为“罗氏定律”。但是,在人类社会当中,还存在着一条更为高级的规律,那就是:有原则必有例外,有规律必有悖论。“罗氏定律”便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秦隋悖论”。

我们不妨比较一下秦朝和隋朝。对照“罗氏定律”,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点:

首先,它们都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秦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20年(从公元前741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的混战状态,首次统一了中国,奠定了今日我国的版图基础;隋王朝则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361年(从公元220年东汉灭亡到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的分裂割据状态,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实现了大一统。

其次,它们都是短命王朝。秦王朝仅维系了三世十四年就土崩瓦解了。隋王朝稍好一些,但也不过三代三十七载便烟消云散了。但二者覆灭之后,继任王朝很快便建立起来,并在短时期内迅速地完成了统一大业。从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中间只隔了五年,而从公元618年隋朝覆灭到公元625年李勣讨平徐圆朗中间也只隔了七年。

最后,造成二者短命的原因也是惊人的一致,叫做“暴政”。而且,暴政的具体体现也是惊人的雷同:一是统治者残暴不仁,不爱惜民力,秦朝有秦始皇,隋朝有隋炀帝,都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大暴君;二是大型工程的修建直接导致了起义的爆发,秦始皇修完了长城,还要建阿房宫,隋炀帝修完了东都洛阳,还要开凿大运河,这两个包工头直接把自己的公司给搞垮了。

综上可见,在秦朝和隋朝身上,“罗氏定律”就失灵了,实际的情形变成了:分久必合,合不久即分,分不久又合。

今天,我们不说秦朝,单表隋朝。

毫不夸张地说,隋朝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盛帝国。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开皇十七年,隋朝便“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农耕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准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人口数量;第二个是田地数量。我们就用这两方面的数据来说话。

先说人口。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人口大约是400万户,而到了隋炀帝登基之时,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890万户。按每户有六口人(那时可不施行计划生育)的标准来计算,全国人口当不下5000万。单纯的罗列可能显得有些单调,我们不妨通过对比来感受。唐朝的鼎盛时期自然是“开元盛世”了。那么,当时的唐朝人口是多少呢?小玉告诉大家,760万户,合4100万人。也就是说,极盛时期的唐朝人口都赶不上隋炀帝登基之初。

再说田地。隋文帝开皇九年之时,全国已垦耕地数量是1944万顷。到了隋炀帝大业中期,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585万顷,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竟翻了近三倍之巨。与之相比,唐朝天宝十四年的已垦耕地数仅为1430万顷,还不及隋文帝时期的数量。

如此就可得出一个惊世骇俗的结论:极盛时期的唐朝根本就没法与极盛时期的隋朝相提并论。

科教文卫以及社会事业方面的数据,俺就不再罗列了,只能概括成一句话:情形更惨。

如此丰厚的家底,如此强大的国力,为何竟在短时期内迅速走向破败呢?这其中的原因实在是耐人寻味,且听小玉细细道来……

【思考题】试全面比较秦朝和隋朝。

玄武门的血》小说在线阅读_第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北溟玉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玄武门的血第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