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无情地剥削无产阶级,只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从而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地主之所以能够无情地剥削农民,也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土地。
地主地主,土地的主人;农民农民,干农活的人民。
所以,要想改变农民兄弟的境遇,就必须改变土地分配的现有格局。
洪秀全同志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没有掌握阶级分析法这个理论武器,无法深入剖析当时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但他凭着切身体验,通过传教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已经感性地认识到几个重要的问题
——农民兄弟关心的是土地。农民兄弟无土地,吃不饱,哪有心思象牛郎织女那样谈情说爱,又哪里有心思听你洪教主说那些半真半假神话故事般的白日梦?
——自己的理论需要修改完善,民生问题真的很重要。
----------------------------------
第二章 传教
三重建洪氏教义
----------------------------------
从头再来吧,重建理论!
进口的基督教理论还得来点中国元素。洪秀全埋头苦干,加班加点,系统重建“洪氏教义”。历时两年,《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横空出世。
洪教主开始关心农民兄弟关心的几个问题。
在《原道醒世训》中,他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这就迎合了农民要求平等的愿望,也说出了农民兄弟的心里话:我要土地,我要面包。地主老财,你们不要老打我们土地的主意(尔吞我并)。
在《原道觉世训》中,他说:而近代则有阎罗妖注生死邪说,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最作怪多变,迷惑缠捉凡间人灵认。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而世人偏伸颈于他,何其自失天堂之乐,而自求地狱之苦哉!
这就提出了获得土地的办法,那就是信仰上帝,斩妖除魔。
谁是妖?谁是魔?——阎罗妖。
谁是阎罗妖?洪秀全没有明说。(前面说过,明确提出反清,是在《太平天日》出台以后)但分析起来,应该就是那些大地主们,还有他们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满清皇帝。因为在当时社会,欺压老百姓的,洪秀全痛恨的,应该是掌握了经济权力、政治权力、人事权力(科举)的封建地主阶级。
洪秀全不明说,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还不是时间,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暴露太早,人头难保;其二,洪秀全此时不具体造反的资本和条件,也不敢有如此生猛的想法。应该说,洪秀全此时的反清意识还是比较模糊的。
洪教主还为皇上帝正名,论述历史渊源,说上帝其实是国产的,将上帝也中国化了。他说,历究中国前代上古之世,君民一体,皆敬拜皇上帝也。上帝便更具亲和力,成为农民兄弟可以接近的目标。
客观地说,洪秀全虽然文采一般,但文章却也写得通俗流畅,恰恰符合老百姓的胃口,他在这几篇文章中阐述的平等友爱、反抗等级和压迫的思想,对广大处在社会低层的弱势群体,应该还是有煽动性和吸引力的,至少会引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洪秀全此时雄心勃勃,准备兜售他的新理论,检验检验一下它们的威力。
还没来得及出发,紫荆山那边就传来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
第二章 传教
五 洪秀全的第一桶金(1)
----------------------------------
好消息是洪秀全的第一个下线,冯云山同志带来的。
洪教主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冯云山被他赶出赐谷村后,并没有遵从他的命令回广东,而是辗转来到广西的紫荆山。
洪秀全在广东老家忙着理论建设的时候,冯云山正在紫荆山正疯狂地开展组织建设工作。
洪秀全务虚,冯云山务实。
经过三年艰苦奋斗,冯云山竟然在这里发展了数千会众!
其中还包括太平天国大名鼎鼎的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
这数千人就是后来太平天国的骨干核心力量,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平在山(紫荆山的核心区)元勋”。
这就是洪秀全的第一桶金!
只不过,这桶金是下线挖来的。
----------------------------------
第二章 传教
五 洪秀全的第一桶金(2)
----------------------------------
冯云山的确眼光独到,紫荆山是块宝地。
紫荆山位于广西桂平县东北部,与桂平、平南、武宣、象州等地相邻,分属桂平和武宣两县管辖,实际上两不管地区,清政府在此统治力量明显薄弱。
紫荆山形似井冈山,纵横五百里,崇山峻岭交错矗立。汉、壮、瑶星罗棋布,靠山吃山,开荒种田,砍柴烧炭,艰难度日。山多田少,山民农闲时只能烧炭补贴家用,勉强活命。
山民们出山卖炭,偶尔还可以给娃娃买个拨浪鼓,或者一串糖葫芦什么的。
这里的山民本就先天不足,却又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一场雨是人祸。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求和,赔款2000万银元,清政府是个穷光蛋,钱从哪里来?羊毛出在羊身上,搜括老百姓是历代封建王朝的拿手好戏,已经做得非常专业。紫荆山虽然是穷乡僻壤,也未能幸免于难,出炭捐,就是收炭税。山民们尝到了剃头再被刮层皮的滋味。
第二场雨是天灾,其时两广地区正逢旱灾。清政府不但不救灾,反而增加炭税。历来救灾是政府的天职,但到了这个时候,腐败得已经没人管了。
哪里最苦,哪里的压迫就最深,哪里的仇恨就越大。
紫荆山的山民们迫切地需要救世主,需要安慰,需要开导。
----------------------------------
第二章 传教
五 洪秀全的第一桶金(3)
----------------------------------
冯云山正是他们企盼的稻草。
况且冯云山也非常乐意从事这么光荣而伟大的工作。
为了这个理想,冯云山什么都干,打短工,打谷割稻,挖土挑泥,直到1846年,他才找到一份较稳定轻松一点的工作:
老本行——教书。
白天教私塾,让小孩学识字;晚上办农民夜校,开洪氏教义学习班。
冯云山手提火把,翻山越岭,与山民们挑灯夜话,怒斥现实黑暗,描绘美好蓝图,尤其是他绘声绘色,用形象手法展示的同拜上帝,有衣有食的美好前景,在增强山民们饥饿感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皇上帝,以及对洪教主的无限憧憬和向往,这位素未谋面的洪秀主,充满着不可抗拒的神秘感。
冯云山的确是做思想工作的高手,既有理论,又注重现实,针对性强,还形象生动,不由得山民们不动心。(冯云山应该是无师自通的心理学专家)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拜上帝教的虔诚,也证明了对洪教主的无限忠诚,当然,还证明了一条真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了,总算打开局面了,有了第一桶金,有了原始资本积累,事情就好办了。
冯云山见形势一片大好,觉得应该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洪教主。
----------------------------------
第二章 传教
六 唯我独尊的一元神教(1)
----------------------------------
1947年8月,对太平天国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
洪秀全接到喜讯后,和冯云山在紫荆山胜利会师,不过部队都是冯云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