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高中时,余行公路右侧,骑自行车上学。身后同侧一人身穿棉大衣,骑摩托车急速驶过。其大衣被风吹起,衣角挂在余左手车把处,一拉而过,将我连人带车右转甩向公路中间。其时,路中正有一货车驶来被我余光觉察到。身体一触地,即借力翻滚数圈。待我身体停住,货车车轮距我尺余而过。我随起身活动一番,无有任何创伤,连皮也没搽破。只是上下棉服,磨破了几个大洞,棉絮也露出来了。可怜那自行车,已经破碎不堪。随行同学,吓得目瞪口呆。
其二,刚参加工作时,余从县城骑自行车回家。行至一丁字路口处,一辆小轿车从左边侧面驶来。余停车不及,竟手脚同时发力,身体跃起,小轿车在脚下停住了,把自行车撞十余米远。而我却蹲在车顶发呆,不经意裤子中档都开封了,脑子一片空白。惹得周围观者大笑称奇。
其三,余与同事五六人,坐一面包车去临县出差。途中停车路边小解。公路对面不远处,有一百货商店,余从车后而过,欲去买合纸烟。不料刚过车身,一辆摩托车逆向疾驶而来。余只觉右手侧面一物袭来,随抬腿接力一弹而起,向后跃出三米余站着。而那摩托车却侧身而倒,连人带车滑出二十多米。车上同事惊呆了,以为余随车撞倒滑出,连忙跑向摩托车喊我名字。
回想三次遇险,深感此术救余三次命啊。
十二:
师父曾组织过抗日铁血队,以短器拼杀擅长,熟知刀剑实用技术,尤以剑术炉火纯青。看到武术界许多器械套路,无奈闭目叹曰:不知死的东西。
我等追问原因,师父说:利刃兵器最忌大开大合,力猛难收。伤一个肉身,用不了那么大的力。若要伤石人铁人,他那么大的力还不够。你不是个石匠铁匠,学那个干嘛。
我等问: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不是有许多招式套路吗?
师父笑曰:你去把书读仔细了,那是训练士兵身体素质,提高敏捷灵活能力用的,非为作战。把书读通了,你会发现戚公亦恶招式套路,遍地花草的。
我等问:那招式套路就没有用了么?
师父曰:旧时武人没有文化,文盲居多。其实战技术传承,仅以身架动作及口诀说明,并无文字记载。精明之人,经实战锤炼,知劲路足矣,那来招式套路?古之名将无不如此。只有那武不成文不就之愚人,边功无望,乱解阴阳,还不求甚解,将身架动作排列成串。以备车站码头卖艺,糊弄无知看客银两,以此为生。若玩招式套路者,真有本事,早已武科仕途,成就功名。谁还干那些街头打把势卖艺,糊弄儿孙的勾当。须知,那时卖艺者身贱,就是农家,也不愿与之通婚的。
我等问:僧道为何多异人?
师父曰:为僧道者,清苦寂寞,方外之人。心不在红尘,专注修行,解脱自己。有世之枭雄者,其能不在常人之下,大风大浪,大富大贵,经历许多。却身败名裂,而心灰意冷,避世全身。若静思多想,勤学苦练,这等人为异人。有痴爱一技者,不计名利。为避红尘喧嚣,专心致志,容技于佛与道,潜身修行,默默无闻,这等人亦为异人。有因生计所迫,投靠空门。寻食而来,哪有诚心与灵性?其名利之心犹存,红尘之缘未了。参高僧高道举动,不明修身真心。大世事未经过,大道理只听过。还奢谈修身养性,高论技击养生。金钱交易,欺世盗名。这等奸猾骗子不少,世人多趋之若鹜。余者不论。
我等问:何谓功夫?
师父曰:自古功夫分巧蛮两种,都可实战。能把握好我力与彼力之火候者,谓之巧功夫。力大身沉,皮糙肉厚者,谓之蛮功夫。巧功夫是练出来的,是后天功夫。蛮功夫是吃出来的,是先天功夫。
我等问:何谓内家功夫,外家功夫?
师父曰:功夫还分什么内外家,那是说书艺人故弄玄虚出来的。民国曾有如此分类,就随它叫吧。以现世看来,好像不分内外家,不足以继承正统。你问他们什么是内外家,他们也说不到一块去。名字怎么叫都可以,关键能实战。非要说明现世内外家之分,我看不会打而配合打的叫内家,不会打而能挨打的叫外家。而真正能打的,都弄散手,摔跤了,谁还练那招式套路,称什么内外家啊。
十三:
余碰到过不少执迷于招式套路痴人,颇感有趣。
一书生,拜国内一套路名家为师,习武十余年,冬寒夏暑,苦练不辍。得套路七八路,亦不能穷尽。与其谈起武学,大言祖辈个个一流高手,京城设擂月余无人能敌,打遍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无有对手。打套路,能体现阴阳刚柔,轻重缓急,虚实变化。一动手,其死人一个,只有凭身体来回推搡。余陪形入手,力透其重心,直奔死角而去。其应力跌出。不服,又动手,还是应力跌出。如此四次,如出一撤。其曰:不是我功夫不行,是你不按规矩来。有本事你用你的套路胜我,我才服你。吾笑答曰:套路不会,只会赢你。其摇头摆手,曰:不是正宗东西,你要小心走火入魔。云云。
又一书生,经历如上面相仿。其师将套路招式一一拆开,死桩死架,臆想对手如何动,我如何打。其中多有抠鼻挖眼,头碰抓裆等等下三滥手段。美其名曰:门内不传之秘。特意吩咐:切勿外传,为要,为要。其与我动手,连败数次,找尽理由以维护其正统地位。余曰:怪事,怎么正宗的都容易打。一句激怒那书生,曰:我有绝招胜你,怕伤你性命。
余问:是枪吗?
书生曰:笑话,我堂堂正宗内家大派,要赢你用得着枪?
余问:刀剑吗?
书生曰:不是,我赤手空拳足了。
余大体猜中那书生用意,笑曰:上打咽喉下打阴,中打两肋并当心,还有两膝和两臁,脑后一掌见真魂。
书生惊问:我们门内秘诀,你怎么知道?
余哄他曰:我不仅知道你的门内秘诀,还知道你的招式用法。
那书生连说几个招式名字,余依次乱说,净往禁击,脆弱,龌磋地方想着发力。谁料想竟然全中。
十四:
余初高中同学中,好武者甚多,意气相投者于闲暇时,常在一起厮混。知我习武,相互交流。然其多喜招式套路,蔑视陪形,陪劲。以为是防守避战,不足实用。因训练时间不能保证,形体功夫与感觉无从说起,仅能发力,走桩而已。余曾以劲路化为发力子拳授之,只能健身,不易实战。
有张姓同学,后拜名家为师,痴迷劲路功夫,拳架工整,发力齐整。于古城探望康姓同学。在其宿舍内聊武谈拳。兴致所至,列式摆架,手舞足蹈。一摆腿,其脚竟将室内课桌一角踢折,而身架不乱,收势自然。脚亦安然无恙。惊得满坐喝彩。康姓同学以此为之长脸,兴奋之余,随约一业余拳击小子一试。那拳击小子闻得张姓同学神威凛凛,一脚踢折课桌角,而怯场不应。周围人等再三劝说交流,张姓同学亦答应点到为止。那拳击小子才谨慎小心与之对阵。谁料想,一交手,拳击小子一连三拳击中张姓同学头部,张姓同学毫无应变能力,抱头而去。曰:他臂长,我臂短,打不住他。众人大笑,康姓同学亦觉得脸上无光,弄巧成拙。
此事,被一赵姓同学得知,随前往一试。赵姓同学不同于张,其形体功夫甚佳,应力而变。且专工一个劲路。活桩发力,不喜招式套路。同一地方,同一对手。一碰手,即陪形入身,一个虎扑,将那拳击小子打的飞出丈余。其身撞坏身后纱门,跌在阳台栏杆内,而瘫坐在地,一脸苍白。把阳台栏杆上的物件,也碰的掉下楼去。众人惊得一身冷汗,回想起来,后怕不止。
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