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而在执事会里,梅特卡夫和改革派勉强走在了一起,但改革派之所以是改革派,就是因为改革派的终极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加拿大自己的责任政府。他们之间迟早要在如何实施责任政府的问题上爆发两种可能的冲突:第一种可能的冲突是关于《统一法案》规定的永久性皇室费问题,要知道在反叛前的那些天,改革派曾利用“永久性工薪”法案,一度控制了权限以外的执事会和公共服务领域。为了避免麻烦出现,梅特卡夫打算一旦议会制定出新的“工薪计划表”,他就马上废止原来的条款。然而这个问题直到1847年才得以解决。

梅特卡夫与改革派可能发生的第二种冲突是关于政治恩惠问题。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他要与“责任政府的倡议者”做斗争。难道党领要以官位来厚憎其追随者,或者说总督要以整个国家的利益随意安排高官厚禄吗?简而言之,难道总督必须接受顾问的建议,正如鲍德温在1836年对佛朗西斯.邦德.海德要求未果的那样?

在梅特卡夫到达金士顿后,他很快就断定鲍德温在责任政府问题上是一个决不妥协、无法容忍、高傲自大和狂热的人,并且已经在巴格特患病期间篡夺了政府的权力。令鲍德温绝望的是,梅特卡夫着手以他自己的方式组建政府。这样一来,总督和殖民地政客之间的角逐开始了,一方面总督觉得他要为总督这个职位和伦敦顶头上司的适当政策负责,而另一方面是象鲍德温这样极具能力和影响力的殖民地政客认为他们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爱国者,应当主宰这个国家的政局。

两方高手之间的较量历经几个月。这期间,梅特卡夫极力阻止鲍德温势力在政府权力中的渗透,和对皇家效忠派的打压。1843年11月底,公开的对决开始了,梅特卡夫拒绝了鲍德温和拉方丹提出的一项要求,就是总督在未经向他们俩征询意见的情况下不得任命政府官员。这时,不利于梅特卡夫的事件接踵而来。一名执事会顾问的退休立刻引起了一场加拿大的政治危机。当时政府拟议要实施几项措施,其中一项是宣布俄勒冈人的游行为非法行为,一项是消除宗教在省立大学中的影响力。这些措施本来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反对浪潮。正好那位执事会顾问在政策的实施面临流产的时候提出退休,于是联系这几件事的发生,似乎退休成了政府官员逃避责任的最佳途径。改革派阵营抓住了梅特卡夫政府的命脉,大造公众舆论,似乎梅特卡夫不值得加拿大人信任。

面对改革派的责难和公众舆论的压力,梅特卡夫巧妙安排温和派德雷伯和法裔加拿大人喜欢的且是37年叛乱者的D.B.维日尔(Viger)加入他的另一个议员多米尼克.大力(Dominick Daly)的阵营,分化了改革派的势力,排除了组建政府的阻力。令所有人感到奇怪的是,梅特卡夫组成的政府在最初运营的几个月里,平时吵吵嚷嚷的议会却出奇的风平浪静。可是最初的一阵休克现象过后,改革派开始攻击总督,居然给他起了一个恶毒的绰号叫“老女人”(old squaw),意指由癌症引起的色衰症状,面部慢慢老化,视力逐渐衰竭,久病不治,最后痛苦死亡。面对这样的责难,公众舆论开始重新鼓噪起来支持总督,更多同情总督的人也被这种恶毒的绰号感到义愤填膺。

1844年秋,由于不能得到改革派把持的议会的支持,梅特卡夫组成的政府无法继续运转,总督只好举行大选。梅特卡夫有点得意地觉得,拉方丹这面大旗终于要倒下去了,法裔加拿大人手中的选票将要变得不重要了。但大选的结果令他十分失望,法裔加拿大人并没有抛弃他们的领袖,以法裔为主的改革派仍旧在议会中构成了比较大的多数席位。梅特卡夫面临着困扰巴格特的同样处境:没有相当数量的法裔支持,如何总督加拿大。他错误地以为拉方丹将会和鲍德温分道扬镳,没成想法裔加拿大人现在也认为责任政府才是保存法裔文化的唯一法宝。

梅特卡夫虽然依靠拉拢改革派中的温和派组建了新政府,但新政府的日子并不好过,往往是在各派势力的夹缝中求生存,一方是面内部倾轧,一方面是改革派的外部阻挠,政府实施的政策还受到公众的普遍反对,被搁浅在自己制造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无法顺利运营。要改变政府这种微弱难支的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接着吸纳法裔加拿大人政团。可是1845年,梅特卡夫向拉方丹伸出的橄榄枝被拒绝了。如果没有鲍德温,拉方丹拒不接受任命。而梅特卡夫同巴格特一样,也不愿意承认鲍德温。这些大英帝国任命的总督向来都不喜欢在自己的任期内让加拿大人建立自己的责任政府。

这样一来,英裔改革派和法裔改革派自然又拧成了一股绳,旨在建立加拿大殖民地责任政府的改革派在议会中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党派派别,加拿大历史上一个真正的政治党派在上下加拿大改革派队伍里出现了,尽管维系这个党派的唯一纽带是他们都拥护责任政府的理念。

1845年后期,当梅特卡夫这位不愿成为“有名无实之人”的总督返回英格兰直到很快去世,加拿大政治势力始终保持在不稳定的平衡中。看来加拿大总督这个差事从一开始就很能折腾人,前前后后已经有好几位高手栽倒在这个岗位上了。下一位继任者很快就确定下来,他是卡斯卡特勋爵(Lord Cathcart),一位高级将领和临时行政官。卡斯卡特总督在加拿大的一年里,还没有触摸到加拿大政治的任何神经就打道回府了。

正是:老姜虽辣汤未换,政坛痼疾难去除。只因不负王庭愿,苦心枉自去如烟。要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六十九回

商本位失宠不列颠,大萧条侵袭加拿大

自1791年《宪法法案》把魁北克殖民地一分为二之后,1843年的《统一法案》再次把圣劳伦斯河流域又一次统一起来了,人口不多的上加拿大如愿以偿地在立法议会上得到了与下加拿大相同的代表人数,这样统一后的加拿大省至少作为一个经济整体开始向前发展。下加拿大的农民们不再抵制交通系统的建设,为上加拿大的运河开凿提供了经济后盾。此前,上加拿大政府还在到处寻找资金,正考虑到国际市场上弄点投资进来改善水路交通系统,否则根本无力与美国领先一步的商业环境一争高下。

自1825以来,加拿大的粮食与面粉在大英帝国很有市场。虽然加拿大和美国一直在打仗,但北美就这么两个宝贝,两国的经济往来无论如何不像边界和政治那样说割断就割断了。美国人的水力资源欠缺,只好把大量的粮食拿到加拿大来磨成面粉,加拿大正好拿着这些面粉做出口。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加拿大玉米法案》更是把加拿大产的大麦和面粉的进口关税降至最低程度,更加刺激了加拿大的出口贸易。

这样一来,加拿大从美国中西部进口大量的粮食,然后磨成“自产面粉”出口给英国。只在一年之内,加拿大的面粉出口就达到26万夸特(重量单位,英国为 28 磅,美国为 25 磅;四分之一英担),从美国进口的大麦番了一番,达到6万7千夸特。美国人一看自己兴修埃利运河,水路运输效率提高了那么多,还是不如圣劳伦斯运输通道会抢生意,美国国会于是通过了一项《1845年退税法案》(Drawback Act in 1845),允许运往加拿大的商品如果经过美国运输的话,可以享有零关税的待遇。这个举措是为了提高埃利运河的利用率,促进美国境内水路运输量。预见到加拿大的贸易额将会大幅上扬,加拿大的磨坊主不失时机地投入了巨大资本提高了磨坊的生产能力。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漫游国际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加拿大的那些事儿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